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笔:“告别角色”与“自愈的力量”

2022-02-02 15:12 作者:寒玎  | 我要投稿

有一种心理治疗的技术叫心理剧。是通过角色扮演,快速、深入地帮助个体再现、演出、处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困扰。心理剧起源于戏剧,治疗师使用心理技术帮助和保护参与表演的来访者进行内心的演绎,潜意识意识化。我没有系统学习过这个技术,但我知道这个技术结束部分很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出戏的过程。

学校心理剧使用的是这个技术中比较简单浅层的部分。课堂上运用,有一种方式是戴帽子。戴上帽子进入某个角色,去掉帽子伴随教师的引导,脱离角色。第一次看使用心理剧技术的心理健康课时,老师专门认真的解说了为什么要有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仪式,尤其是课堂上分秒必争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是不能缺少。那是将角色在受保护的情况下和自己分离,角色的痛苦喜乐,角色演绎过程中带出的潜意识部分,就留在角色身上,这样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引出的潜意识部分才会是自愈,而不是伤害。这之后我再看演员和角色告别的仪式,就能感受到除了剧宣以外的重要作用。

因此,“致我温”这条告别角色的博文,龚俊写的是“天涯路远,我们不说再见”确实是让我惊讶的。精心制作的视频里也是一起开始新的生活。因此,这对于他和观众来说,都是“不说再见”,甚至是带着角色一起走下去的心理感受。


今天龚俊和林深的告别信里,“内心自愈的力量其实超乎想象”这句话我很喜欢。心理咨询中核心的理念之一就是这个,心理咨询就是为了激发和加速这份力量。心理咨询强调“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因为主动前来咨询,就是来访者内心的力量之一。没有这份力量借力,改变一个人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不是权威,也不是改变来访者的超人,而是来访者主动寻求到的自助资源之一。对于来访者,咨询师和心理咨询是自我成长的一部分。


人的内心世界不可能单独存在,它依赖于外部世界,因此心理咨询从来不是万能的。但在不可避免的苦难面前,有的人可以重新站起来,有的人依然愿意信任、拥抱幸福和快乐,而有的人一蹶不振、愤世嫉俗。这不是前者正确,后者错误的意思,没有任何的生命活法是应该被批评的,只是前者会活的更不辛苦一些,更容易一些。

我们努力让客观现实向好发展,同时也相信自己的力量,选择相信和保有希望,是希望让自己带着伤痕也依然能够看到四季的颜色。

人类的潜能常常是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即使痛苦到想要一了百了,也会有一次次向外暗示“我在伤害自己”的求救信号,那就是自救的本能,带着希望的本能。多么希望每个人都能看懂一些呼救,然后给受伤的人一点宽容。

抑郁情绪,常常伴随着自责自罪,伴随着对自己的高要求。容易自责的人确实更容易受伤,而不是伤害别人。希望有人陷入自责,甚至因此迎接他人伤害的时候,都能看懂自己,接纳自己,必要的时候及时寻求专业的支持。

随笔:“告别角色”与“自愈的力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