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如何转化,航天企业如何改革,样本来了
航天技术如何转化,航天企业如何改革,样本来了
8月1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召开宇航系统总体重组暨改革单位成立大会,掀开了五院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
本次改革通过重组内部机构、优化业务体系,提升总体能力,打造“一个创新中心+两类总体单位”的顶层架构。

“一个创新中心”,我们不需要多去关注,对航天研究机构来说,创新是一辈子的事,是永恒的旋律,也是不会改变的目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就是在一代一代航天人的创新实践中不断前进的,任何人不会怀疑航天人的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创新效果,也不会怀疑航天人的创新能力。新的创新中心成立后,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喜悦。
需要关注的是,“两类总体单位”中的“应用卫星类总体单位”,提出了“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主要目标,聚焦应用类卫星研制与产业发展,利用市场化手段和社会资源,充分提升自主发展能力,释放发展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要求,特别是市场化手段,让人耳目一新,也让人充满期待。
众所周知,作为航天领域的研究机构,无论是航天科技五院,还是其他研究机构,长期以来,都是扮演的“重大工程类总体单位”角色,以完成国家重大工程为主要目标,以体现国家战略性发展需求,贡献航天强国建设乃至全球航天科技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实践也证明,航天研究机构依靠自身的力量,也确实拿出了无数让国人自豪和喜悦的研究成果,中国的航天之路,已经走到到了世界先进行列,很多还进入世界最前列。

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航天研究机构的一些缺陷也逐步暴露,那就是技术的转化问题。因为,高水平的航天技术,不能总围绕国家重大工程目标,不能总是建设标志性成果,一些逐步退出重大工程和标志性成果、但仍然处于先进水平的技术,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服务民生,也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单纯依靠国家投入、依靠重大工程和标志性成果产生的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来支撑,航天研究机构的路也是会越走越窄的,国家的投入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的。尤其是这些技术,如果不更好地推广运用、发挥作用,就会出现严重的技术浪费工作。
也正因为如此,如何加强军民融合,提高包括航天技术在内的高科技逐步转向民用,就成了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2013年,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就明确提出,“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此后,他又若干次对如何做好军民融合工作提出要求。2017年6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时强调,各有关方面一定要抓住机遇,开拓思路,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把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这也意味着,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而且要做好的工作。
事实也是,作为“高大上”的军用技术、尤其是航天技术,只有通过市场化手段,转化成民用技术,才能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发挥其作用。世界主要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都在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或军民一体化。据悉,美国已经有85%的现代军事核心技术同时也是民用关键技术,80%以上生产军用品的企业同时也在生产民用品。也就是说,军民融合的契合度非常高、军民融合的交叉而也十分的广。如果我们的军用技术也能顺利转化成民用技术,或者说军民共用,对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技术水平的企业和产品,是十分重要的。

此次航天科技五院的重组,说到底,也是一种改革,一种符合市场化要求的改革。虽然尚没有涉及到混合所有制层面,但是,能够从完全“封闭”的状态走向逐步开放的格局,也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有一定的决心和勇气的。所以没有一次到位,最关键的还是航天研究机构此前没有进行过这样的探索,需要逐步放开、逐步积累经验、逐步深化。一旦在如何推动军民融合方面有了经验,相信航天研究机构也会像其他国企一样,推出混合所有制改革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