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七)
距离我上次写读书笔记已经过去很多天了,之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也有许多原因,虽说用简简单单的“拖延”二字就可以总结,但人总会为自己的拖延找一些看似很必要的理由才觉得心安,我自然也是这样的人。
其实一则是有一个主要原因的,自进入第七章,就已经进入了这本书的各论部分,即对各种构造方法的具体论述,这部分读起来比较缓慢,一些内容也比较晦涩难懂,当然我也不是花了这么久才读到第七章,真实的阅读进度肯定是快要到各论部分的结尾了。读的不少,但是我觉得很难的一点就是怎么去写这个笔记。如果说把读的内容概括出来,其实是概括不了的,无非是把作者已有的一些分节给摘要出来。这样的东西写出来于我读书并没有什么益处,反而是浪费时间和文字,这是应该承认的,所以去想这个方面也是花了些时间的。
二则是过年期间,诸事繁忙,即使疫情期间,也是有一定的走动的,虽说各家亲戚好友不用去设宴款待了,但自己家人多少也是需要走动的,走动之余,时间也就慢慢过去了。
三则是临近开学了,说是开学,其实是上网课而已,这也就没多大影响,但是平常都是独自在家,许多事情还得自己去料理,包括一些日常事宜。
如果硬要去说理由,还有四则自己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五则忙于专业的功课,还可能有六则、七则之类的,所以理由是找不完的,想要尽可以去找。
然而时间却是的的确确地找补不回来了,这也就是我们这种为拖延找理由的人之“活该”了。
以上这么一反省,倒是心里轻松了许多,不管如何,仍然是要把正题扯回来,即使这部分很难,终究是要去写写的。
本书的各论只有三部分,作者划分得很简洁,但细读下来其实并不易理解。汉字中的“六书”,作者只取了其中三种,或者说按照作者的学术理解,分成了三类——表意字、形声字和假借字。其实这个分法完全可以去对比“六书”来看,除了形声和假借没有变,原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和转注直接换成了表意。转注可以不去理会,因为这个概念在前面已经给过相应的解释了。那么作者把前三者纳入表意,这也就是一个折中的方法吧,这是我的理解。因为目前如何去分类汉字,在之前的许多篇幅里都去说明过,仅以原始汉字来说,是可以去分类的,但很多情况下分类都会遇到一个重要问题——某字在纳入A分类的同时也适用于B分类,而且这样的字并不占少数,那么不仅需要去考虑这些字的归属问题,更深一层次的问题是这样情况下,A和B的界限是否还明晰,是否还要这样去分类。
当然这样的问题总是贯穿全书的,或者说诸多学科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至于如何去看待,那就要说到分类的问题上了,这里就不加以讨论了。
作者的表意字分为了如下几类:抽象字(如其名,来源于抽象概念,如数字、图形)、象物字(象实物)、指示字(象实物的形符上加指示符号,如“本”之于“木”)、象物字式的象事字(象事,如属性、状态、行为)、会意字(以意符相合表示新的意思)和变体字(改变某既有字的字形)。
这么一捋,可能这些分类没有什么问题,感觉很全面,但我终究是非专业人员,储备的知识不多,所以也就看不出什么问题。这也是非专业的人的一大缺点,就是你的观感、理念等是不能达到专业人士的水平的,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这时候往往就只能看一个热闹,而看不出什么门道。
当然我读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去看什么热闹,只是希望从别人的热闹里看一点和自己专业相关的门道,可喜的是在这里还是看到一些了。
不妨去举一个例子,这也是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字,也是比较好去说明(这是这几章最难的一个问题,许多字你得去看它的甲骨文或者篆书才能看出意思,后来的简体字多数是没有这样的信息的)的一个字:毓。这个字最早表示母亲生育孩子,单看右边,是倒着的“子”和代表血水的三个小点合并,可以想象成是倒提的流着血的孩子,左边再加上一个“母”旁变成的“每”旁,那么这个字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
这几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对单字的解释,所以看起来实则并不是很容易,略显枯燥。这里除了“毓”字,还有一个字也值得一提,就是“休”。这个字的意义并不用多去解读,人在木的旁边,自然是休憩,但是其引申出的含义却值得去考虑。这也是最近读《尚书》的一个体会,在这里得到了印证。“休”字在古代不仅做休憩讲,在有些地方也是引申作“荫庇”义讲的,如《汉书》中“诚上休陛下余光而下依群公之故”。如果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再阅读《尚书》,就会发现《尚书》里有很多字的字意并不是传统的古文解释方法,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地方。
至于别的,实在没多少可以记的了,总不能一一去把每个字的讲解抄下来吧,一则这不是我的本义,二则书籍本来就在那里,想要知道去翻阅便是,何况汉字本就摆在那里,一切造字的美妙都是它本身的。即使抄下来迷人眼目,不过是个偷窃的贼而已,还得自己去欣赏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