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展翅之亚平宁半岛战役——(20)阿尔科拉战役:战前布局
大致情况
1796年11月6日——7日的卡利亚诺战役中,负责指挥奥军蒂罗尔军团的达维多维奇将军成功的战胜了沃布瓦所率领的法军后,开始由北部威胁到了维罗纳。而且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在前番第二次巴萨诺战役中击退拿破仑的偷袭的阿尔文齐这时候已经几乎要挺进到了维罗纳城门下,而且在1796年11月12日进行的卡尔蒂埃罗战役中他再一次的击败了拿破仑的进攻。
眼看着针对着敌军主力进行的两次行动都没有成功,拿破仑随即选择转换了目标,他召集了自己的几乎所有的有生力量后,即刻赶往了沃布瓦将军处,在两军会合之后,拿破仑希望通过指挥这支部队,在击溃力量稍弱的达维多维奇率领的部队后,他就可以趁势在渡过阿迪杰河后直接包抄阿尔文齐率领的侧翼。
在经过了两天的血战之后,法军依然没有能够拿下奥军布置在阿尔科拉一线的阵地,直到第三天的时候,法军的凌厉攻势终于迫使达维多维奇率领着自己麾下已经死伤惨重的部队撤退,那天他虽然成功的击败了沃布瓦的残军,然而已经为时已晚。因为随着拿下阿尔科拉的阵地就代表着拿破仑能够集中精力来对付自己,在法军的一路追击下,奥军只好一路狼狈的撤退到了阿迪杰河河谷中。
蒂罗尔军团败退后,尽管阿尔文齐率领的部队还在威胁着维罗纳的周边地区,但是在没有了侧翼部队的支援和策应后,精疲力竭,而且力量已经被大大削弱的主力部队只好选择撤退。被围困在要塞内的维尔姆泽元帅曾经一度试图突破法军的封锁线,但是他的努力对于此番战役的成败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最后只能被法军逼回要塞。最终,奥军的第三次曼图亚解围战以法军赢得微弱的优势而宣告失败。

基本信息
爆发时间:1796年11月15日至17日
爆发地点:意大利 威尼斯 阿尔科拉
战役结局:法军胜利
交战双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奥地利帝国
双方指挥:拿破仑/阿尔文齐
双方兵力:20000人,19门火炮/24000人,48门火炮
双方损失:3500人阵亡或受伤,1300人被俘/2200人阵亡或受伤,4000人被俘

总述

阿尔科拉战役在整个的军事史上都是一场拥有着特殊意义的战役。它被作为拿破仑凸显自身早期的军事才华的典例广为讲述,同时也被视作他的整个第一次意大利战役中的小缩影。油画,以及许许多多的其他宣传作品上都描绘着拿破仑扛着三色旗勇猛的率领着先锋部队向着阿尔科拉大桥发起冲锋的场景。
甚至可以说,阿尔科拉就是他登上权力巅峰的政治动力。他是当时无与伦比的风云人物,有着高瞻远瞩的视角和大无畏的勇气,这些气魄也正是这个年轻的共和国所需要的领导人所必备的特质。综上所述,战役不仅仅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历史中占据了举重轻重的地位,同时它也是波拿巴主义者们的心中的一根重要标杆。


战役背景

1796年初,在年仅26岁的年轻将领拿破仑的天才能力的指挥之下,法国革命军的意大利方面军在意大利战场上节节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首先是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的闪电战就轻而易举的把撒丁-皮埃蒙特王国赶出了反法同盟,而后进行的数次战斗,又几乎把奥地利人的势力赶出了意大利北部。
在此之后,他对当地最为重要的要塞城市曼图亚展开了围攻,并且已经先后击退了奥地利军,对于拿破仑而言,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占领这座要塞,这样一来的话,他就会给法兰西共和国带来一次无与伦比的战略胜利,那就是征服意大利北部,甚至是征服整个意大利地区。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拿破仑是唯一一个在国外战场上连战连捷的将军。但是对于现在的这种状况,巴黎的那些革命政府的政策心理实际上是有些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固然为法军在战场上连连取得胜利,以及拿破仑从意大利源源不断运来的各种文物、艺术品,还有财富而感到高兴,然而同时他们有点担心自己是不是已经骑上了一只老虎的背上。到了现在为止,他们甚至开始担心拿破仑可能(事实上,他确实)是另一个奥利弗·克伦威尔或者朱利乌斯·凯撒。
意大利方面军从上到下都为自己取得的辉煌胜利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对于年轻有为的新指挥官的军事能力充满了信心。然而,这一支军团在经历过了一年多的艰苦战斗和长途跋涉后,减员实际上已经是相当严重了。等到了11月初的时候,意大利军团纸面上虽然拥有着41000人,然而其中根据大卫钱德勒的估计,差不多有14000人因为伤病而被送进了医院。而且奥军三番两次就要为曼图亚解围的战略形势也迫使着拿破仑不得不把自己手下的部队给拆分开来后以封锁曼图亚要塞和其他奥军有可能用来投送增援部队的渠道,面对如此之危急的形势,年轻的将军开始担忧了。
尽管已经急到火烧眉毛的拿破仑向巴黎屡次发出信件,请求援兵,但是急需的援军并没有从法国匆匆赶来。相反的来自于巴黎的只有一道又一道的让他尽量的掠夺更多的艺术珍品和对越来越愤怒的意大利人争取更多的税款。

虽然说,原来意大利人都很高兴,可以从奥地利的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但是现在他们却更加讨厌的是法国人。因为与法国相比,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的税收相对还是较轻的,至少奥地利人没有把意大利人他们的艺术品和珍宝打包运回维也纳。法兰西在当地设立的令人厌恶的临时政府在前线的法军胜利后正在尽一切可能的掠夺意大利本土的财富,以上的这些行为,使得法官在当地的民心已经降到十分的低劣的程度。事实上,拿破仑麾下的大部分军队都不得不向各个地方进行抽调,以镇压该地方的暴乱和保护可恨的收税人。因此,他的可用兵力只可能比纸面上的数字还要少。
不仅仅如此,到了目前为止,对于法军来说,情况甚至还在进一步的恶化。一系列的情报都在不停的提醒着拿破仑奥军为了解救曼图亚派出的第三批援军正在不停的逼近。在德意志方面迟迟无法取得有效进展之后,当地法军只好撤退的情况下,得以被放开手脚的奥军得以开始向意大利地区派遣新的部队,以解救他们被困在曼图亚的两万多人,如果可能的话,甚至还有可能一举打垮意大利地区的法军部队。
阿尔文齐元帅负责担任崭新的部队的指挥官,他将部队分成了自己亲自率领的主力军团和达维多维奇将军率领的策应军团,后者的大约一万八千人的部队将由蒂罗尔南下,然后再沿着阿迪杰河河谷一路进军,而他自己则是计算领着将近三万人的主力部队,由东北方向朝着曼图亚前进。

奥军计划

阿尔文齐元帅率领着更为强悍的主力部队《下文均指弗留利军团》则是要从东北部进入意大利,在横穿波河平原后,首先要占领维琴察,然后再是维罗纳,然后开始向曼图亚进军,解救那里的维尔姆泽元帅以下的24000多人的卫戍部队。
达维多维奇将军率领的策应部队《下文均指蒂罗尔军团》会从蒂罗尔地区向南进军,从博尔扎诺穿过了白雪皑皑的山脉之后,会一路沿着阿迪杰河河谷往下推进,以此来分散你飘了的注意力,甚至可以威胁法军在维罗纳的后勤基地。阿尔文齐推断拿破仑在他的位置可以说是分身乏术,根本就没有空来应付两个方向的进军,更何况他还要在同一时间抽调兵力去应付和封锁曼图亚要塞里的24000人的守军。

纵观古今中外的军事历史,我们总会发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平庸的指挥官策划者似乎很是喜欢精心设计钳形攻势,或者还可能再加上两三次包围机动(中国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萨尔浒战役)。他们的计划和设想看上去是如此的宏大,部队在紧要的关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出现,使敌人直接陷入了绝望之中。在地图上移动兵人的时候,一切都看起来是如此完美,然而在实际操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许许多多的问题。
进行钳形攻势的一方总是要面对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钳子的两个钳口中的任何一边的部队实力均应该对中央的被打击目标拥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否则,钳子本身都会有被“被钳制”的敌人各个击破的风险。
第二个问题,在战场上通常只能让信使骑着马狂奔才可以交流信息的年代,对于进行夹击的两翼部队而言,更大的问题便是他们能不能不能及时对他们的步伐和动作进行协调。相比选择在山间游走的奥军而言,他们所要面对的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在这方面所要拥有的优势就大得多了:他和自己率领的所有部队之间的距离都是比较适中的,无论是传递消息还是命令他们行军,需要花耗的时间都是比较少的。相比之下,进攻的一方如果想要进行部队之间的协调,他们就不得不冒险的通过敌人阵地的周围,才能让各只部队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彼此。
对于拿破仑而言,在经过了第一和第二次解围战之后,占领关键的战略中心点他已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现在,他正要以身作则的教导奥军任何去战斗。

于是乎,在11月2日的时候,拿破仑就派出了他手下最为信任,也是才华最为出众的两位,奥热罗和马塞纳率领着11000人的部队前往阻击阿尔文齐元帅率领的28700人的进攻。在11月5日到6日的这几天时间里,法军在巴萨诺到丰塔拉维亚这段距离内成功的阻挠了奥军渡过布伦塔河。对于双方而言这期间进行的大小战斗无疑都是十分的血腥,面对来势汹汹的法军,奥军方面已经重新调整,防守的时候展现出来的战斗力和坚定的意志都是之前的部队无法相比的。人数的极大劣势下,法军只能够选择撤退,再加上他们是主动发起进攻,所以说他们的伤亡3500人要多于奥军的2823人。
奥热罗和马塞纳在撤退之后,首先是率领部队前往维琴察,他们在发现那座城市周围很明显不是一座十分优秀的防御阵地时,法军之后又撤到了维罗纳。阿尔文齐元帅则是率领部队紧随其后的就拿下了维琴察,并且开始将这里建设成为他的部队的补给站,在留下了一小部分部队在此地驻守之后,他就率领着剩下的部队继续开始向着西南方向进军了。

在Villa Nova渡过Alpone River《下文均称阿尔封河》后,阿尔文齐就马不停蹄的向着维罗纳启程了。但是就在在维罗纳以东不到大约8英里处的卡尔蒂埃罗,意识到不能够再让奥军肆无忌惮的向前前进的拿破仑率领着奥热罗和马塞纳在这里向着奥军的部队发起了突袭,起初的时候他们成功的击退了奥军的先锋部队,但是在第二天的战斗中,突如其来的暴雨和冰雹直接迎面打向了法军,让他们几乎无法瞄准射击,即使他们能够一开始赢得优势,但是在随后奥军源源不断的赶来的增援下的支持下,奥军最终成功的迫使对手撤退了。奥军损失1300人,而法军比自己对手多损失了五百人。

情况不妙
拿破仑现在所处的处境显然是十分艰难的:这第三波奥地利大军的实力实在是过于强悍,显然是正面阻击无法应付的。他早先对阿尔文齐元帅手下的那些新兵蛋子很容易对付的信心也正在消退,尽管对手的部队中充斥着不少的新兵蛋子,但是他们在面对意大利方面军的老兵的时候,却是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勇气和毅力。
沮丧之下,拿破仑甚至开始严肃考虑是否可以放弃意大利东北部,转而全力守住米兰一线,继而提高对曼图亚的围攻的速度。一年以来,他和一只又一只前来为曼图亚要塞解围的奥军部队已经不知道进行了多少次的战斗, 无数人的死伤甚至坏人产生这场战争,永远都不会结束的错觉。
在德意志获胜后,哈布斯堡王朝终于可以解放自己的手脚,全心全意的前来对付意大利的事情,他们可能派出一只又一只的军队前来解围,与之相对的法国巴黎方面却迟迟没有派出任何的增援部队或者是物资。而且对于拿破仑和他手下的部队来说,长时间的依靠已经快要被他们榨干的意大利人也不是一个上策。
除了自己亲自率领的正面阻击奥军主力的奥热罗和马塞纳的部队之外,为了应对正由西北部蒂罗尔地区赶来的达维多维奇将军率领的部队,拿破仑在那边部署了沃布瓦将军和他的10500人,他的任务就是要在阿迪杰河河谷的谷口拦住达维多维奇,阻止其从西北方向夺取维罗纳,但是相比于拿破仑自己这边还能够时不时的推迟一下奥军的前进的脚步而言,沃布瓦将军只能率领的着自己的部队不停的溃退和后撤。
当然了,造成这一局面也不能把责任完全的归罪于沃布瓦,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达维多维奇将军的蒂罗尔军团的实力(18400人)远远超过了拿破仑的估计,在奥军绝对人数的优势的压制之下,沃布瓦将军不停的撤退,直到在离维罗纳仅19英里的里沃利附近的时候,他才好不容易的建立起了防线。
面对危如累卵的情势,在留下奥热罗和马塞纳在东线迟延阿尔文齐元帅的进攻时,拿破仑干脆在11月7日的时候,直接向北飞奔,直接赶到了沃布瓦将军的营地后,举行了会议,不仅仅如此,他还当场对沃布瓦的士兵们大声痛骂了一顿,因为他们在几天的战斗中临阵脱逃。几天前,他曾经命令了驻守于阿迪杰河南面渡口的莱尼亚戈的茹贝尔抽出其麾下6000人中的大部分前来增援沃布瓦。此后,拿破仑对沃布瓦留下了一道简单明了的命令:不要让达维多维奇再靠近维罗纳了。
在此之后,他又从沃布瓦的手中抽走了一些部队,并且把他们调回了维罗纳。历史的真相已经淹没在了时间的长河之中,人们只能够想象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下,年轻,但是向来保持着暴躁脾气的拿破仑在沃布瓦的司令部里面谈话的时候到底讲了些什么……
此时此刻,情况却发生了对于法国人来说十分幸运的对法国人来说很是幸运的扭转,达维多维奇将军在把沃布瓦击退至推向南面的里沃利之后,没有选择一鼓作气的机会对手,而是决定让他的部队在特伦托周围休息整修几天,等待他的上司阿尔文齐更进一步的命令。这样一来的话就给了拿破仑喘息的机会。

法军回击
拿破仑几天下来都没有合眼就是为了抓住战机以进行反击。
到了14号的时候,阿尔文齐已经几乎要把他的部队快要推进到了维罗纳的城墙下面了。两周以内走过了这么多的路程,而且在面对拿破仑的时候连续打了两次胜仗,这其中自然有许许多多值得称赞的地方。认为维罗纳已经是唾手可得的阿尔文齐随即决定,让部队停下来休整一段时间,顺便在休息的时候借着让部队休息的机会,等待一些行军速度较慢的部队(比如说米特洛夫斯基率领的一只纵队)和攻城火炮的到来,他计划在15日晚些时候就对这座城市发起进攻。
但是拿破仑是不会做一大批的,他的处境已经是十分绝望了,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所需要制定的作战计划是“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而且他的人生经历也告诉我们,当拿破仑走进绝境的时候,往往却是能发挥他最大的潜力的时候。在拿破仑的眼中,对手阿尔文齐已经陷入了自己的战略陷阱。他把部队之间的通讯线路拉的实在是太长了,以至于十分的脆弱,特别是在维罗纳通往维琴察的大道上有一处必经之地,Villa Nova附近的阿尔封河渡口。
拿破仑认为按照他手下军队的行军速度,他可以在一个晚上的时间内就可以率领自己的部队拿巴沿着阿迪奇河的南岸,迅速的在穿过阿尔封河与之汇合的地方后开始向北进军,继而占领Villa Nova处的大桥,直接切断阿尔文齐元帅和其他部队之间的联系,迫使他要么撤退,要么在这种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和法军作战。他后来将这一战略命名为著名的maneuvre sur les derrières——尽管他肯定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在战役中尝试这种战术的人。
14日当天,也就是阿尔文齐决定让他的部队停下脚步休息的时候,拿破仑则是派出了他手下的总工程师安德烈奥西带着一些掷弹兵和工兵带着设备沿着阿迪杰河顺流而下,在抵达Ronco,也就是阿尔封河汇入阿迪杰河的地方的附近架起浮桥。不过为什么把架桥地点设置在龙科而不是阿尔巴雷多,这是一件很令人费解的事情《详情请见下图》:因为在这里架起桥梁的话,他们尽管可以渡过阿迪杰河,但是仍然需要渡过另一条河,也就是Alpone River,才能到达目的地。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就在当天晚上的时候,拿破仑率领着他和他的两个师从维罗纳的南门出了城。出了这两支部的碗他还抽调了沃布瓦麾下的圭厄旅,还有他早些时候从封锁曼图亚的部队那边紧急调动赶来的大约一千骑兵。维罗纳方面,他只不过留下了麦夸德将军率领的2500人,在离开之前,他还命令将军尽量的大造声势,这样一来的话就会让阿尔文齐产生“拿破仑还留在维罗纳”的误判。
而就在这个时候,拿破仑就是像夜里的老鼠一般的悄悄率领着麾下14000人在夜幕的掩护下沿着河右岸直接顺流而下。
他们在一大早的时候就直接抵达了龙科的桥头堡——如此之神速的进展,足以让拿破仑放下心来,好好的睡上一觉,不过我们可以推测,只是时刻兴奋不已的,拿破仑肯定是睡不着的。这里也在体现出了拿破仑深得部下喜爱的一种战略:那便是迫使敌人不得不跟着自己的步子来走。
在第二天即15日的黎明时分,奥热罗开始率领部队于龙科附近渡过横穿安德烈奥西所打造的浮桥,此后他们就开始沿着堤坝向东北方向展开了急行军,顺利抵达阿尔封河河畔的阿尔科拉镇的大桥附,马塞纳的部队紧随其后的渡了河,不过他们沿着另一条堤坝向西行进的,目的地为Belfiore di Porcile,以确保这条可以直通阿尔文齐的部队侧翼的大道安全,以保护奥热罗的部队遭来自西方的敌军的反击。

题外话

虽说描写的是战争场面,但是画家却赋予了其春天田园的柔和美感(这里并没有什么需要质疑的地方,毕竟在画家的笔下,更多的是出于描绘启蒙美学而非写实)。
画手本人也参加了这一次在战斗,并且很快就画好了素描,然后在几年之后,凭借着脑海中的记忆画下了这幅画。这张油画是阿尔贝以阿迪杰河南岸的龙科镇附近的某个某个假想的高地为主视角画下的,向东北方向看去,可以远远的眺望到阿尔拉(也就是远处有烟的地方)。
他准确地展示了对岸泥泞不已的河滩,以及通往阿尔科拉的狭窄的环形堤道,由于随后赶到的奥军方面的火力压制,奥热罗的部队不得不停留这条堤道上,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了。拿破仑骑着一匹跃跃欲试的白马(自然地)出现在右边的前景中,尽管大多数参加过战斗的人在回忆录中说在第一天的时候,他就和奥热罗一起赶到前方战线上去了。除此之外,在左边的前景中还可以看到一群奥军战俘受到了善良的法国士兵的慷慨照顾。

这是在龙科那里的阿迪杰河河畔的渡口拍摄的今天,拍摄时间大约是一年中的同一个时分,而且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树上没有树叶。这样一来的话,阿尔贝就必须要在特别高的地势上才能狗看到油画里的景色——他也许是坐在一个热气球里才好不容易画下来的,但是历史上并没有任何关于此事的记载 。

奥军方面的回应
从12号到这天的早上,阿尔文齐元帅和他的部队一直就驻足不前,享受在卡尔蒂埃罗战役的胜利中而无法自拔,他用自己的宝贵的战机换来的,是整只部队都需要同步的向前推进,阿尔文齐元帅依然还在等待着米特罗夫斯基的部队,到了15日上午的时候,他们依然停留在Villa Nova以东相当的一段距离之外的地方,阿尔文齐元帅还需要等待另外一个方向的友军,也就是指挥蒂罗尔军团的达维多维奇将军的消息。阿尔文齐的计划是在当天晚些时候,两只部队开始同步攻击维罗纳。
但是就在他们慢慢吞吞的享受着自己的早餐的时候,气喘吁吁的信使却是在这个时候飞奔而来,告知了阿尔文齐等人一个非常不利的消息:
拿破仑和他的部队居然是不知鬼不觉的就度过了阿迪杰河,来到了他们的后方,试图来准备切断他们的退路。阿尔文齐一开始的时候还不相信这个事情起初,以为这是拿破仑为了让他取消对维罗纳发起进攻进攻而制造的疑兵之计。但是为了安全起见,他最终命令了普罗韦拉和他手下的3700人向东南方向赶往朗科,也就是法军的桥头堡方向堵住缺口,除此之外米特罗夫斯基的行军方向也改为了南面的阿尔科拉,以确保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道路的安全。还有布里吉多上校率领的三个边境轻步兵营也赶往了阿尔科拉守卫渡口,这座桥是圣博尼乔以南位于阿尔封河上的唯一的一座桥梁。
不过除了以上的部署外,阿尔文齐麾下的主力部队依旧停在维罗纳城外,黑兴根亲王霍亨佐伦的部队已经开始对城市发起进攻。他还希望随时都能得到达维多维奇将军传来的他已经开始由西方对对维罗纳展开进攻的消息。

战场地形
在我们开始讲述战役过程之前,让我们先来说说阿尔科拉战场周围的地形。起初的时候,那里只不过是一片光秃秃的沼泽。虽然说今天它气色看起来很不错,田地和纵横交错的堤坝保持着它相对生机勃勃的样貌。但是在1796年的时候,那里就好像地狱一样潮湿。然而事实上,前几天断断续续的暴雨会让“湿地”这个术语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了,实际上这是一处会不停的让靴子越陷越深的泥潭。在两条河流汇入的这个角落里,走路行走啥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不仅是炮兵和骑兵,连步兵也是如此。
能穿过这片沼泽地的通道实际上只有两条狭窄的高耸起来的堤道,一条向西北在穿越过Bionde farm《下文均称比昂德农场》,再到达Belfiore di Porcile,另一条沿着阿尔卑斯山脉向东北方向绕行,可以通向阿尔科拉镇。尤其是在穿越后一条路线的时候法军需要冒着非常大的风险,因为这条路的大部分都完全暴露在对面河岸奥军的炮火之下。
拿破仑究竟为什么会认为这个地方是一处渡过阿迪杰河的好地方,直到今天这都是一个谜团。他在意大利的这一地区游历了好几个星期,对农村的各个地方很熟悉。
事实上,在这次行动中,他还让他的一部分部队由圭厄将军率领着前往阿迪杰河下游的阿尔巴雷多,前往更干燥的东岸,朝再接着前往阿尔科拉。他当初为什么不直接让工兵打造好桥梁呢?这是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因为如此一来的话,渡河时间完全不会超过半个多小时
《作者原话:或许是我在查阅资料时疏忽了什么》。
结果就是在龙科渡河的时候,他让手下的部队全都困在了两条狭窄的堤道上,压根就没有其他地方可去,甚至无法施展自身的优势兵力或火炮,使其中心位置的优势化为乌有。
《笔者原话:当然了拿破仑没有选择在其他地方渡河有我无法的理解的原因:我不在场,而且也不过是在纸上谈兵。再者我也不是桥梁工程师,可能是因为阿尔巴雷多对面的阿迪奇河的水流太过于湍急,不适合架设浮桥》
从奥地利军的角度来看,布里吉多和他率领的三个轻步兵营在阿尔科拉大桥的对岸占据的阵地是一处理想的防御阵地。他们不仅能够利用阿尔封河东侧堤坝的天然形成的防御工事,而且他们的6门火炮也已经预先布置好了,以便扫荡对岸堤道,这是向法军开放的唯一道路。在几乎没有树木覆盖的情况下,奥热罗和成纵队行进的部队完全就暴露在了对方的火力之下。而渡过阿尔封河的唯一道路就是阿尔科拉镇上的一座狭窄的木桥,但是桥头堡上已经部署了致命的步兵和大炮。
《作者原话:尽管我对此处感到疑惑。请看我在下面的估计:在阿尔封河上是否有另外一座大桥——“另外一座桥”》
与此同时,普罗韦拉率领的部队也会由沼泽的西侧可能会来阻止马塞纳的部队由堤道向Belfiore di Porcile进军。就像在东堤道上奥热罗所遭遇到的情况一样,马塞纳的部队就像成群结队的鸭子,结成纵队队形在裸露的堤坝上跋涉。

阿迪杰河和阿尔封河之间的淡黄色区域都是沼泽,每年到了这个时该地区候几乎无法通行,尤其是在一直下着大雨的情况下。只能够很少的、狭窄的、裸露的堤道,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