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优公考】2022合肥经开区高刘街道村级后备干部面试:一米线形同虚设
疫情期间,一米线形同虚设,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各位考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米线”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火车站、各大商超、银行等地方都有标准的“一米线”,但是,有多少地方严格遵守了,少之又少,笔者几次去超市,结账还是人挤人,没有人按照“一米线”标准等待,更没有工作人员前来纠正,在疫情期间,这种状况很是让人揪心。
“一米”是医学上公认的致病传染区域,也是规避传染源的安全距离,因此,在公共场所,人员众多,为了安全着想,一定要遵守“一米线”标准。
一米线其实并非新生事物,早已有之。在疫情之前,出于公民个人隐私保护,同时也便于公共秩序维护。在当下疫情防控大形势中,“一米线”作用更加凸显,也更加考验公民的个人素质。对个人负责,就是对他人与整个社会负责。
众所周知,去年疫情防控期间,预防人员聚集的“一米线”发挥了很大作用。为此,北京市将“一米线”写入了去年6月开始实施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文明用餐“一米线”,文明办公“一米线”,文明秩序“一米线”,文明生产“一米线”……可以说,“一米线”不仅是健康安全线,更是首都文明的风景线。
当下,有的公共场所设置的“一米线”已经形同虚设,脚下的“一米线”还在,排队需要保持距离的健康意识却松懈了下来。一些医院看病就医的咨询台、药房和挂号窗口前排队的过程中,许多患者贴得近了;排队上下车人挨人、人挤人了;楼宇、商超、餐馆、各类门店等公共场所到访人员进出扫码的过程中,“一米线”的距离也完全被忽视了……公共场所人多且杂,大家凑的这么近,有的还要摘下口罩,尽管就几秒钟,却难免让人提心吊胆。如此种种,在一定程度上显然增加了疫情接触传播风险。
“—米线”的形同虚设一方面反映了部分群众规则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不妥之处,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其他人也就对“一米线”视而不见。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疫情的局势好转,一些人对于疫情防控出现了懈怠的心理,存在侥幸心理,没有意识到抗疫还远未结束,觉得疫情已经过去或者对自己影响不大。同时,公共服务场所的管理人员在“—米线”失守时,没有承担起足够的责任也可能是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原因。
疫情防控远未结束,我们要坚守好“一米线”,养成习惯,形成自觉,不能让“一米线”距离成为摆设。
第一、提高公民的规则意识。让“—米线”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每个人心中建立一道“—米线”,可以通过媒体和现场工作人员的宣传引导,逐步建立起群众按照一米线排队的意识,尤其在疫情期间,更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同时要通过学校家庭的文明教育,从小树立“一米线”的意识,进而覆盖社会,成为一种常态的文明行为。
第二、加强管理和引导。公共场所要完善关于“—米线”相关的硬件设施,可以用警戒线代替地面的画线,从而引起群众的重视。管理人员和志愿者要加强引导,对不遵守“一米线”规定的行为坚决说“不”,引导排队群众保持安全距离。同时可以通过现场广播等形式进行提醒。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疫情期间,多地将“—米线”写入地方立法条例,用强制手段要求广大群众保持安全距离,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这一举动可以从法律层面有效解决不遵守规定的行为,迅速有效地建立群众的规则意识。
有形“一米线”划在地上,要谨防踩线,无形“一米线”刻在心中,更当敬畏恪守。无形的“一米线”比有形的“一米线”更重要,防疫“一米线”入法更要入心。期待“一米线”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成为人们排队、出行、办公、生产、购物、就餐等场所的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发挥其公民隐私保护线、疫情防控规则线、公序良俗维系线、城市文明风景线等综合性效应。
各位考官,以上就是我对这道题的回答,感谢各位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