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简单说说我的理解,我觉得现在对庖丁解牛这个成语的解释,其实不是对庄子原文的释义,而是单把庖丁解牛作为一个成语,提炼出来庖丁解牛这件事,以这件事形容某种技能的熟练精湛。所以跟庄子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而且成语的意思本来也会因时代而改变的,这种例子很多,例如“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原是讽刺晋灵公做错事,都会以改正错误是最大的好事来为自己开脱,但屡错不改而最后落得杀身之祸,现在这则成语的意思则更多是表达要改正错误这件事。庄子的文章也是一样的,而且不仅是现在对庄子文章的释义会改变,历代对庄子文章的解释都有所不同,例如郭象的《庄子注》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作者都会用自己的思想来解释庄子的原文。 然后再说说我对庖丁解牛的理解,《养生主》这篇文章开篇已经说明了,道是先于知存在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追逐知识与技巧那么是没有尽头的,不用五官和知觉去感知,而是用直觉来体悟道,就可以做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然后举出包括庖丁解牛在内的几个例子来依次说明。庄子举庖丁解牛这个例子的意图其实很明显,文惠君其实是战国时魏国的魏惠王,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魏惠王是少见的活到81岁的长寿君王,要知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自然魏惠王就是当时养身尽年的典范了,所以庄子以这样一位长寿君王的例子来说明养生之道。魏惠王看完庖丁解牛的过程后,他问的是“技盖至此乎”,这里他还只是靠感官惊叹庖丁为何有如此娴熟的技术,庖丁回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就是说我其实并不是只靠技术,而是靠体悟道。解牛的前三年也只是靠感官感知牛的皮肉,而三年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再看到牛的皮肉,也可以靠直觉知道里面筋骨的位置,因为体悟了天理之道。解牛十九年,却并未感到枯燥,而是每次完成解牛这件事都感到心满意足,为之踌躇满志,身体在做解牛这件事,而精神不只停留于此。听完庖丁的话,魏惠王感叹“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时魏惠王就不只是关注庖丁解牛这件事,而是从这件事体悟到养生之道了。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安之若命,安时处顺,也就是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无不为。庄子是以庖丁解牛为例,说明要做到保身、养生,不是依靠技巧和知识可以做到的,而是要体悟先于知而存在的道,然后顺其自然。” ——————选自B站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