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与波音737争市场,后麦道时代最成功的机型,MD80系列
DC-9改进型
DC-9是上世纪60年代由道格拉斯生产的一款中短程窄体客机,与其较大的DC-8形成优势互补,DC-8瞄准远程航线而DC-9则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打通“最后一公里”。作为波音737系列的主要竞争对手,DC-9也算是打了一场漂亮仗,共生产976架,与早期的波音737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波音不断推出第二代波音737机型,这令麦道倍感压力,开始研制放大版DC-9,也就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MD-80系列。

荷兰皇家航空DC-9
如果说从波音737-300开始算是737系列的第二代产品,那么MD-80则是DC-9的第二代产品,以至于其机型认证仍然属于DC-9系列,直到推出后来的改进型MD-88以及MD-90才正摆脱了DC-9这个名号(但实际上仍属于DC-9系列)。

MD-80系列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首架原型机于1979年首飞,首飞不到一年该机型就正式投入运营。从此一段始于MD-80的传奇就此开启,自MD-80系列后再没有一款麦道客机能够实现与波音的抗衡。
更长,更快,更先进
MD-80相比于-9其机身加长了约4.3米,采用了性能更加先进,推力更强的普惠JT8D-200涡扇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具有更高的涵道比达到了1.78比早期JT8D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通过一系列改进MD-80的航程和最大起飞重量都有了质的飞跃。其经济舱在采用2+3式的客舱布局时可以容纳最多172名乘客。种种升级也使得MD-80系列获得了另一个名号“Super 80”。

DC-8
除了动力和尺寸的升级,MD-80系列的的航电系统也是在当时最为先进的之一。采用全部数字式航空电子设备,包括复式综合电子飞行系统,霍尼韦尔公司CATIIIA自动着陆、自动驾驶和自动增稳系统,飞行性能管理系统,带有数字式全权自动油门的速度指令系统,推力状态显示系统,复式大气数据系统,自动反推力装置,自动测向系统,彩色气象雷达显示器和平视显示器等等。

但这些先进系统的使用并没有给MD-80带来更好的使用效果。由于一些系统并不成熟,导致MD-80的操控难度增大(飞机在降落前夕经常会突然出现自动抬头或者压头的问题),各种复杂程序的结合使得MD-80整体上没有想象的那么稳定。毕竟传统意味着相对稳定,而在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走一些弯路。而这种特点不光是体现在MD-80身上,更是全系麦道机型一个共性特点。
后来这些问题得到了改进,但部分人仍将麦道飞机的很多事故归结于飞机本身的设计问题,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飞行事故则是由于天气等客观因素以及飞行员本身存在的某些操作失误有关。

在MD-80首飞前夕,麦道就官宣了MD-80系列的改进型MD-82。MD-82作为MD-81的改进型将换装推力更大的JT8D-217A涡扇发动机,使得MD-82的最大起飞重量接近70吨,航程也扩大了近1000公里。该机型将更好的适应高原该海拔地区的飞行任务,而在低海拔机场MD-82将拥有更远的航程和更大的起飞重量。

随后麦道又推出了MD-80的多款改进型,包括发动机推力更大航程更远的MD-83以及缩小版的MD-87,别看MD-87的机身要比原本MD-81的机身要短了不少,但其搭载的JT8D-217C涡扇发动机的推力比JT8D-200还要大,同时MD-87也是世界上首款将电子飞行设备、高度和航向基准系统以及平显系统作为标准设备的机型。

如果将MD-80和MD-90以及波音717都算作是DC-9及其改进型,那么DC-9系列的总产量将超过2400架,是历史上销量排名第三的机型,这与当时的波音737几乎是不相上下的,但由于后来麦道被波音所兼并,导致这款优秀的机型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波音737也因此大放异彩,至今各种型号的波音737加起来已经交付了至少11000架,算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机型。
MD-80在中国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国产大飞机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就是中美合作装配民航客机,第二步由中外合作研制100座级客机,第三步就是自主研发新一代国产干线客机。而MD-80系列准确的来说是MD-82则在第一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ARJ-21
1985年上海航空工业集团与麦道公司签订了MD-82的合作生产协议,说是合作生产,但实际上我们只负责基本的组装和系统调试,但这对于当时相对空白的民航客机制造领域,实属来之不易,也为后来国产大飞机的合作研发以及自行研发打下坚实基础。可以毫不夸张的讲,MD-82为新中国民航客机设计制造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我们熟知的国产ARJ-21支线客机也是在MD-82的基础上设计研发的。

MC-21
我国国产大飞机的研制之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想要在早已成型的市场同波音和空客分的一杯羹是极其困难的,这一点在俄罗斯的MC-21和SSJ-100上就早有先例,即便是大量采用外国先进技术,同相关国家展开合作,也很难打破僵局,同样中国的民用航空产品想要依靠一两件产品实现逆袭可能性也几乎为0,只有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在合作中提高技术优势,投入耐心为未来可能的全球维修保障体系做细化布局,立足国内展望世界,才能真正实现国产大飞机能够飞得更高,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