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出昆仑——从“念奴娇”到“昆仑纵队”
昆仑之于中国人有三重意象:其一是山脉;其二是神话;其三是史实。伟大领袖毛泽东,有浓郁的昆仑情结,一生有三次著名的与昆仑相关的历史典故。而这三次历史典故,又恰恰与这三重意象一一对应,既是巧合,亦有必然。毛泽东一生的前半段——长征到达陕北之前,基本在京广线、大运河南北方向的中国东部地区活动,足迹未涉及西北地区。他所有对昆仑的知识、认识,都应该来自书本和和民间口头传说。这三次典故的发生时间顺序,也深刻地反映了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持续进程中,毛泽东身居陕北,对昆仑文化意象认知不断深化、演化以及与自己的事业逐步关联乃至深度融合的历史轨迹。毛泽东对昆仑的三个经典关联,按照时间顺序,首先是有形的昆仑,然后是神话的昆仑,最后是历史中真实的、被尘封掩盖的昆仑。最终得到升华,与他毕生事业完全融为一体,进而成为真正的昆仑文脉当代的传承者、衣钵传人,完成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统绪的跨时空贯通与交接。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 一、《念奴娇 昆仑》 1935年10月,长征刚翻过岷山还未结束,开始了最后一段旅程。遥望远处的昆仑山,毛泽东填词: 《念奴娇 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毛泽东在1935年9月16-17日,带领红军突破腊子口天险北上到达陕北,直到1948年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前后13年时间内,总共创作了四首诗词,其中除了《七律 长征》是专门总结长征整个进程的律诗之外,其他三首均是词牌。包括《清平乐 六盘山》、《沁园春 雪》,《念奴娇 昆仑》。《念奴娇 昆仑》这首词无论艺术成就,还是影响力,都不是毛词中最顶级的,甚至都不如同在陕北填写的另外两首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首词无一例外,毛泽东选择了西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理人文标识——雪、长城、昆仑山。雪、长城都是毛泽东亲眼所见,亲身所历,只有昆仑山,是生活的积累,内心的想象,情怀的抒发。足见即使从未到过西北,昆仑早已经在一直生活于中国东部、南部的毛泽东心目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时机一到,便化为诗性的情感迸发出来。这种知识、情怀和迸发,也是所有中国人的人文底蕴、心灵底色。念奴娇词牌中的昆仑,还是指地理的昆仑山,而不是真正坐落于陕北的真实昆仑之墟、昆仑之丘。毛泽东在创作此词时并不知道,翻过岷山之后,他带领着经历千难万险、翻越千山万水九死一生的中国革命精华,即将奔赴真正的昆仑之地,并且要在昆仑之地一呆就是13年。在陕北,中国共产党人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引领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更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积蓄了充足的力量。随后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取得了全国政权,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 二、“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 1937年11月29日,毛泽东主席率领周恩来、张闻天、肖劲光等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到机场欢迎代表共产国际从苏联回到延安的王明、陈云、康生等同志[1]。毛泽东以《饮水思源》为题发表欢迎词,“欢迎从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欢迎我们敬爱的国际朋友,欢迎从苏联回来的同志们……”,“今天我们迎接的是喜从天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制定人——王明同志。[2]” 显然,毛主席的这个比喻是借用了昆仑的神话意象。把苏联比作昆仑山,把从苏联回来的战友比作神仙。用中国最神圣的神话及其人物类比战略合作伙伴及其战友,足见毛泽东对此事件及一行人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后,再也没有毛泽东的其他战友受到过如此高的待遇了。此时中国的全面抗战刚刚爆发不久,中华民族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尚待探索。毛泽东本人在党内的地位也还远远没有确立和稳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抗战,需要苏联的支持:毛泽东确立在党内的地位,也需要苏联的大力支持和从苏联回来口含共产国际天宪的王明一行的大力支持。在此一特殊而重要历史时期,毛泽东在公开场合对苏联的溢美之词,对从苏联归来的战友的溢美之词,是绝不加吝啬的。昆仑山成为毛泽东溢美之词的关键词和历史典故、文化典故,由此可见“昆仑”在毛泽东心中的份量。 就在此时此地,毛泽东应该还是认为,昆仑还在延安的西方,昆仑还是现实中的青藏高原上的昆仑山脉。毛泽东还没有意识到,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真正的昆仑之地。真正的昆仑之墟,就在离他不远的陕北榆林市神木县——一座繁华了数年,又废弃荒凉了数年的史前石城。毛泽东更没有意识到,扎根奋斗在这块真正的昆仑之地,他和他的战友们才是真正的昆仑山上的神仙。他将带领着那个时代中国最杰出的一批英才,创造中华文明史上堪与黄帝比肩的伟大事业。 三、昆仑纵队 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机关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组成前委,留在陕北前线。为了保密,中央纵队称作“昆仑纵队” (又称九支队),毛泽东化名李德胜,周恩来化名胡必成,就此踏上了转战陕北之路。这个后来闻名遐迩的昆仑纵队,下属四个大队:第一大队为直属队;第二大队负责机要和情报;第三大队负责电台和通讯;第四大队由新华通讯社人员组成,范长江领导。4个大队人数约400人,再加上4个警卫连400多人,加在一起整个昆仑纵队一共八百多人。任弼时任司令员,陆定一任政治委员,叶子龙参谋长,汪东兴副参谋长,廖志高政治部主任。毛泽东代号“李德胜”,周恩来“胡必成”,任弼时“史林”,陆定一代号“郑位”。 保卫昆仑纵队的兵力只有四个半连,朱德、刘少奇都觉得太少,毛泽东说:“足够了,兵要到前线去消灭敌人,我们有陕北人民。”他认为,哪里有人民拥护,哪里就有安全。事实也确实如此,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一共到过12个县,38个村庄,住过42户人家。1983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作者东生的著作《昆仑纵队》。198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据此书拍摄了国庆40周年献礼影片“巍巍昆仑”,1989年7月在中国公映,极大地提升了昆仑纵队的公众影响力。 历史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无法准确知道当时中央纵队为何命名为昆仑纵队,创意出自何人之手。从一贯大气磅礴的个性来看,只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手笔。不像创作念奴娇和欢迎神仙下凡时的毛泽东,彼时的他刚到陕北。从1935年至1947年,毛泽东一直在陕北生活和战斗,跨越了13个年头,期间一定耳闻目睹了很多黄帝遗物遗迹与传说故事。以毛泽东的博闻强识和对中国历史的熟识,一定知道了陕北与黄帝族群的确切关系,知道了陕北为昆仑旧地。作为这样一群优秀的政党领袖,一定意识到自己在华夏民族历史中已经处在可能比肩黄帝的重要位置。所以昆仑纵队这个名字已经超越了地理昆仑和神话昆仑,与真实的历史昆仑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真实历史昆仑的当代化用,包含着深沉的历史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如果沿用民国期间卢景贵采用的邵庸《皇极经世书》+皇甫谧《帝王世纪》确定BC2698年为黄帝元年。昆仑纵队距离黄帝纪元时隔4600多年,陕北黄土高原上再次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4633年后的公元1935年毛泽东和党中央带领红军长征结束到达陕北,开创了中国革命新格局。4645年后的1947年中央军委纵队化名为“昆仑纵队”,为昆仑之墟的记载和传说做了最生动最神秘也最权威的注脚。 太史公洞察中国数千年历史,“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而收功实于西北”[3]。收功实的西北,便是华夏族龙兴之地,黄帝昆仑所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族群和团队,能够身体力行,既作事于东南,又收功实于西北。唯一能做到的,只有二十世纪上半页的中国共产党。做到如此伟大功业不敢说后无来者,但确实前无古人。4600多年前,良渚-蚩尤部族起于东南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涿鹿一战败于黄帝部族,整个东南文明,东亚大陆文明,收于黄帝之手,成就昆仑伟业。4600多年后,中国共产党“作事”于上海里弄嘉兴南湖游船,经井冈山星星之火、赣南闽西政权草创、万里长征筚路蓝缕,最终在陕北落脚打下并收获全国革命胜利“功实”的基础。沧海桑田变换,春秋斗转星移,在历史超长周期中,巍巍昆仑,一脉相承,如果要在汉语中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词汇,打通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明史与中国共产党100年光辉奋斗史,恐怕非“昆仑”莫属。 (文明博大精深,笔者疏陋浅闻,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孟昭庚.王明初到延安时的政治生活片断[J].红广角,2011(01):16-21. [2]曹英.王明错误路线纠正始末[J].武汉文史资料,2011(05):4-9. [3]史记[M]. (汉) 司马迁, 撰.中华书局.2013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