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流传中国记8:粟特人把摩尼教传到中国
阿莫去世后,东方教团继续在东方的传教事业。
到了公元6世纪,实力壮大的中亚传教团在传教团首领萨特·奥尔米兹的领导下,竟然敢跟位于巴比伦的教廷决裂,成为一个独立的教会,尊奉阿莫为开派祖师。
不过萨特·奥尔米兹并没有自称教主,而是以登那瓦尔斯自称。登那瓦尔斯,意为“真正的、纯洁的”,汉文译文为“电那勿”。
摩尼教的《残经》引《应轮经》云:“若电那勿等,身具善法……其明父者,即是明界无上明尊;其明子者,即是日月光明。”
而《万宁经》则云,“若电那勿具善法者,清净光明、大力、智慧皆备在身,即是新人,功德具足。”(许地山《摩尼二宗三际论》,燕京学报,第三期,1928年)
所谓“电那勿”,即僧侣,是宣教师。所谓善法,即圣教,教徒如果具足功德,便有“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在他身中,再加上无上明尊,便是“四寂法身”(四位一体)的圣教信条了。
710~740年,中亚教团又取消独立,重归巴比伦总教廷法王米尔的领导。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摩尼教的教阶:教主、法师、主教、长老、执事、选民、听者对应汉文译名:
通常在教主(法王)下设五等:
一,法师或教师,旧译慕阇、“承法教道者”,共设12人;
二,教监,旧译“萨布塞”、“拂多诞”、“侍法者”,共72人;
三,牧僧或宣教士,旧译“默奚悉德”,“法堂主”,共360人,
四,选民/出家僧侣,旧译“阿罗缓”、“一切纯善人”,正规教徒;
五,听者/听众,旧译“耨沙喭”、“一切净信听者”,一般教徒。前四个教阶被统称为选民或僧侣,教义对其要求比一般信徒严格得多。

作为摩尼教先知之一的佛陀:来自高昌地区的摩尼教彩绘图卷,公元10世纪。
因为中亚地区佛教占据优势,所以摩尼教在传播时,入乡随俗,为了方便传播,用了许多佛教术语连叙述摩尼教教义,甚至以佛教的一支自居。
德国克林凯特教授曾评论摩尼教:“摩尼宣称,要使一个民族改宗他的宗教,就必须用该民族的语言来宣讲教义,而这就意味着要用该民族所习惯的隐喻和神话的表述方式。由是,我们便注意到西方的摩尼教对基督教大加借用,而伊朗的摩尼教著作,则广泛的吸收波斯的宗教思想,中亚和中国的摩尼教经文却越来越受到佛教的影响。”
其实摩尼教后来传到中国,为了适应中国的环境,时而伪装成佛教的一支,时而伪装成道教的一支,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中国人的理解让传教更加方便。
这是后话,我们以后的章节再讲。

中国新疆吐鲁番一千佛寺壁画上的两位佛教僧侣,公元9世纪;虽然阿尔伯特·冯·勒柯克(1913)认为蓝眼睛的红发和尚是吐火罗人,现代学者已经确定了与粟特族相同的佛窟(9号)的类似白种人,[在唐中叶(七至八世纪)和维吾尔统治阶段(9-13世纪),居住在吐鲁番作为少数民族社区。
当年阿莫在帕提亚传教时,就开始披上佛教的外衣了。
根据现在出土的当地的摩尼教残卷记载,阿莫宣扬“明使的佛性”,新疆出土的摩尼教残卷更是把摩尼说成是弥勒佛,说他“打开了乐园的大门”。
另一个残卷上记载一位明使说道:“由于你从佛陀那里得到本领和指挥,女神曾嫉妒你,当佛陀涅槃时,他曾命令你:在这里等待弥勒佛。”这里的弥勒佛就是指摩尼。

而后来到达大唐的摩尼僧人再给唐玄宗讲解教义时,就称摩尼为摩尼光佛,把摩尼教伪装成佛教的一支,企图蒙混过关,获得唐朝的传教许可,可惜后来在佛教徒的攻讦下露馅……
中亚地区有许多民族,而信奉摩尼教最多的民族是粟特人,其他还有突厥人等。
后世中亚和中国新疆出土的许多摩尼教文献都是用粟特文写成,粟特文和古波斯文、帕提亚文一样成为了摩尼教的通用语。
粟特人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之为昭武九姓、九姓胡,粟特原本生活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西方称为索格底亚那Sogdiana),今属乌兹别克斯坦,部分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当时的粟特没有统一的国家,都是大小不一的绿洲城邦,常臣属于外族。
玄奘在他《大唐西域记》中记述粟特人:“自素叶水城,至羯霜那国,地名窣利(粟特),人亦谓焉。文字语言,即随称矣。字源简略,本二十余言,转而相生,其流浸广。粗有书记,竖读其文,递相传授,师资无替。服毡褐,衣皮氎,裳服褊急。齐发露顶,或总剪剃,缯彩络额。形容伟大,志性恇怯。风俗浇讹,多行诡诈,大抵贪求,父子计利,财多为贵,良贱无差。虽富巨万,服食粗弊。力田逐利者杂半矣。”

粟特人有个特点,就是喜欢经商,属于商业民族。他们“利之所在,无所不到”,控制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公元初年就,
粟特人就来到过在东汉。公元四世纪初的313年,以撒马尔罕为都城的粟特九姓胡人纷纷移居至西域三十六国、河西走廊以及西晋的长安、洛阳。
隋唐时,国门大开,包括粟特人、波斯人在内的许多中亚西亚民族纷纷来到中国,给中国带来了新奇的货物和文化……
5世纪初,白匈奴(嚈哒)灭贵霜帝国,占领了河中地区,粟特人受到当地祆教徒的宗教迫害,许多人举家前往中国新疆,居住在高昌等地。

在公元7~8世纪,摩尼教已经传播中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一带。
唐朝初年,今新疆罗布泊一带的石城镇(鄯善),聚集着许多粟特人,而守卫石城镇的将军康拂耽延就是一个摩尼教徒。
据史书记载:石城镇……贞观中,康国大首领康艳典东来居此城,胡人随之,因成聚落,亦曰典合城。康艳典,唐时西域康国人。
贞观(627—649)初投唐,任石城镇使,驻扎石城(今新疆鄯善)一带,以招西域商贾。上元二年(675),在当地主持兴建弩支、蒲桃、萨毗等9城。至武则天时,其后裔康拂耿延、康地舍拨兄弟尚主事于此。
除了石城镇(鄯善)外,楼兰(若羌)、于阗(和田)、疏勒(喀什)、高昌(吐鲁番)等地都有粟特人居住、经商,近年出土的大量的文物可以证明这些历史事实。


而摩尼教,也随着粟特人商队悠扬的驼铃声,从中国西域穿越了沙漠,穿越了戈壁,穿越了绿洲,沿着河西走廊,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