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山记02】006阬深谷诸儒毙命 得原璧暴主惊心『《前汉演义》复述』
00、山喦
今天是2022年1月30日,紫金历腊月二十八日。今天家里已经做好了炸货,有炸鱼、炸肉片、炸麻叶、炸豆腐干、炸肉丸子、炸素丸子……本来预想是要大吃一顿,却不想吃了一会儿就感觉油腻饱腹了,然后只能望肴兴叹!另外晚上有豫视的春晚,可惜我在赶这篇复述,只能明天看重播了。
今天继续更新蔡东藩先生的《前汉演义》,书接上回CV15049736,本篇是第6章回,主要讲的是祖龙临死前的故事。本篇概要如下:
①卢生等方士眼见事情败露,就寻机提前跑路了,追之不及的秦始皇迁怒于在咸阳借此事非议的诸生,坑杀四百六十余人,这也是后世关于“坑儒”的来由。
②秦始皇接连遇到“荧惑守心”与“山神授璧”两件灵异事件。为此,秦始皇命太卜占卜吉凶,并根据卦象决定过完年再次巡游,这将是其最后一次的巡游了。
③介绍了大秦两位豪富——倮君与寡妇清——的传奇故事。
④即将葬送大秦皇朝的胡亥和赵高,在这一章回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01、谎言终破
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共和630年),秦始皇按照方士卢生提供的修仙方案修炼,但依然不见真仙,于是不断召见卢生质询。卢生感觉自己撒的谎越来越不好圆了。担心很快谎言就会被戳破,那时自己就将死无葬身之地。于是其就与方士韩客、侯生等一起商量跑路事宜。此时三人都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撒的弥天大谎都快到戳破的边缘了,此时情势越来越不利。于是三人寻了个借口出城办事,然后就提桶跑路,一去不返。
等到秦始皇反映过来,三人早已不知所踪。可问题是这帮子满嘴谎话的混账东西,自己跑路就自己跑路,临走前却非要给自己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是看不惯秦始皇任刑好杀,不愿为其求长生,才要跑路。这可给秦始皇气得够呛,骗钱就说骗钱,我也不差那点钱,你们还非说是为了天下苍生,实在是没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于是立刻命人大力追捕,但可惜人海茫茫,就是以秦朝之力,想找到这几个方士,也如大海捞针一般,最终只能作罢。
02、迁怒诸生
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共和630年),卢生等方士携款跑路之后,咸阳城内诸生对此事是议论纷纷,当然其中不乏有幸灾乐祸之徒在那吃瓜看戏不够还说风凉话。而正因卢生卷款外逃而无处发火的秦始皇闻讯后大怒,立刻命御史查察此事,而当时诸生议论时并未注意避讳,因此很多人都下了大狱,当然其中也不乏因被胡乱攀咬而受到牵连的无辜之人,结果秦始皇盛怒之下,并不细斟,下令一概诛杀,被杀者足有四百六十余人。
因此事牵连太广、影响太大,很快惊动了公子扶苏。于是公子扶苏连忙前去求情,希望能够从轻发落。但此时秦始皇盛怒未消,怎会纳谏,不仅维持原判,而且将公子扶苏逐出咸阳,打发到北疆上郡,让其跟随蒙恬守边。
【山喦】此处就是秦始皇“坑儒”事件的出处,不过我估计,此儒非单指孔孟之儒,理由很简单,此时秦始皇已经发布《挟书律》了,废掉了私学,除了七十秦博士,其他人不能“藏诗书百家语”,甚至不能“偶语诗书”。而咸阳正是大秦政策执行的最彻底的城市,那几百名孔儒跑到咸阳做什么,既不能开坛讲学也不能求教学习,岂不是在空耗时日。当然不排除其中还是有部分孔儒,毕竟还有七十名额,若在位的博士去世了,可以等着入选接班。但此时咸阳诸生中的孔儒绝对不会多,并且其中的信仰坚定者就更少了。关于此时秦始皇于儒家的关系,可以参见《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上面记述了那些信仰坚定的儒生是如何以生护道、以死殉道。
由于《挟书律》不禁止医药、卜筮、种树、法令之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因此我估计诸生是来咸阳学习研究医药、卜筮、种树、法令等科目的学者。
当然,这里绝对不是替秦始皇洗白。因为秦始皇绝对没有少杀孔儒,当年秦始皇推行《挟书律》的过程中,定有不少的无名孔儒遭受磨难,乃至身死族灭。孔儒中肯定会有不少贪生怕死、委曲求全的小人儒;但也定有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君子儒。他们虽然不是由秦始皇钦点处刑,但秦始皇作为政策的制定者,账肯定要算在其头上。
【山喦】关于公子扶苏为儒生辩白的桥段,有些蹊跷,最大的问题是其中有一句“诸生皆诵法孔子”,这是给儒生求情呢,还是要打小报告落井下石呢。《挟书律》明文(除了秦博士)敢“偶语诗书”就要弃市。你劝人时,却说他们皆诵法孔子,这是救人呢,还是嫌死得不够快呢。所以我更倾向于这个“公子扶苏为儒生辩白的桥段”只是太史公保留的一个传闻,是为后面扶苏死在北疆做一个铺垫。否则扶苏自杀得太令人费解了。因为如果公子扶苏太子之位稳固,如果公子扶苏与其父关系尚可,怎么可能让自杀就自杀,想都不想一下,劝都劝不住,等都不敢等。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他和秦始皇的关系很差,甚至可能是非常差,以致于看到这么一封逻辑混乱的诏书竟然当场就相信了。
03、马谷坑儒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颜云:今新丰县温阳之处,号愍儒乡。温阳西南三百里有马谷谷之西岸有坑,古相传以秦坑儒处也。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云: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种瓜於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雁终乃无声也】。——《史记正义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山喦】关于马谷坑儒这一桥段,我没有复述原著,只贴上这一说法的原始出处。因为太扯了,完全不符合秦始皇的人设。秦始皇若要杀人,还需要使用这些诡计,就算是为了防止儒生乱窜不好抓,用些计谋可以理解,但骗到咸阳就够了,然后寻个借口编个罪名杀了就是了,雷霆雨露皆是天恩,谁敢说不。何须搞个温室瓜果蔬菜,再伪装成谷塌被埋。秦始皇一生,一向行的是霸道。何为霸道,看人不顺眼,直接开车碾过去就是了,碾死了拉倒,碾不死算你命大,何须如此偷偷摸摸。
另外,马谷坑儒的原出处是卫宏的《诏定古文尚书序》,这只是一篇书序,并非纯粹的史作,且卫宏亦并非史学家,另外这一段只是被《史记正义》编者注解时引用,并非正史原文,其可信性太差,又因为逻辑上过于飘,因此目前史学界并不采纳马谷坑儒。我读此段时也感觉这个马谷坑儒剧情实在太扯,因此没有复述此段故事。
【山喦】另外考据完这一段后,我终于明白原著作者几次误写的原因。因为不同史料有时对同一事件的记载有差别,而原著作者有时会将其看作两个事件,例如上次蒙恬北伐匈奴后置县两次,还有此次坑儒连坑了两次。其原因都是将不同史料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当成了两个事件。蒙恬置县河套地区有史料说是四十四县,有史料说是三十四县,而原著作者误当成置县两次,就写成了先置县四十四,打过黄河北后又置县三十四。而此次的坑儒也是这样,本来注解人引用马谷坑儒的传闻注解《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中“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此句中的坑儒之事,并不是说秦始皇坑了一次后又搞了马谷坑儒再坑一次。但作者见其当成两件事,故写演义时就写成坑儒连坑两次。
04、大秦豪商
虽然在大秦,商人地位极为低下,但却还是有两位商人受到了秦始皇的礼遇。我试分析这两位豪商能够躲开大秦打击“末利者”铁拳的原因:一则是两人的新手村都远离中原,做商人时大秦的势力尚未彻底掌控其新手村,因此当时没有被标定商人身份(一旦被标定可就不好洗白了,不仅自己是贱民,第二代子女也将是贱民,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二则是发迹之后很快就转行洗白了,不再是商人了;三则是两人皆是豪富,钱能通神,以钱财开道,自然就有高官站台,甚至会亲自下场为其扬名。
其中一位大秦豪富是乌氏县的倮(luo3),倮最初是以畜牧为生,赚到本钱后,到内地购买绸绢,运往西戎兜售,戎人用大量畜牲交换,倮再将畜牲赶往内地销售。销售所得继续购买绸绢,继续运往……如此反复,每趟下来皆赢利颇丰,后日积月累竟成豪富。等钱挣得差不多了,立刻上岸洗白,不再经商,而是回归畜牧本行。但此时倮畜牧已不再是初时那种小打小闹的放牧小倌。只见倮是直接大手一挥,购置了一座大山园,整整一个大山谷都被他开发畜牧,朝出暮羁,漫山遍野都是其所牧牛马。之后倮又拿出海量钱财硬砸,最后倮竟然因为“专心畜牧,以致巨富,当为黔首楷模”成为了大秦劳动致富的模范。后秦始皇知此人后,更是下了一道恩诏书,给倮封君,并准许其入都面圣朝请。
另一位大秦豪富是巴郡的清,清乃是一奇女子,青年丧夫,但并未再醮,而是以女子之身打拼,靠着祖传的丹穴,以卖丹砂为生。可巧秦始皇修仙之时,丹砂乃是重要的修仙耗材,且就算是日常生活中,丹砂也是一种价格不菲的耗材。清因此获得了不菲的收入,而清也十分会来事儿,知道什么钱该省,什么钱该花。给当地官员打点的十分满意,甚至主动派兵帮忙看护财货。后巴郡奏报清“守节持家,守德兴家”,于是清成了大秦持家致富的模范。后秦始皇知道此人后,甚是好奇,于是下特旨,让清入朝见驾。面圣时,秦始皇甚至金墩赐坐,这可是连当朝丞相李斯都没有享受过的待遇。秦始皇对清的人品气节十分满意,在清临走前特意恩准其可畅游秦宫。待清回家后,秦始皇又命当地官员为其筑怀清台,以彰其贞节,后蜀中有一山名为台山,或称贞女山,相传就是清的旧居之地。
【山喦】关于倮与清这两位大秦豪富的故事可以参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05、荧惑守心
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共和631年),天象有异,荧惑守心。 周宣王三十九年(共和53年),荧惑异动,化身红衣小儿,示警西周,后西周灭于周宣王二世周幽王之手。如今荧惑再次异动,天降流星,于东郡化为一石,石上有七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示警大秦亦有二世而亡之危。但奈何秦始皇认为是有人故意雕刻上去的,严令官员查察此事,无果,秦始皇大怒,本着宁杀错勿放过的原则,燔毁陨石并族灭落石旁的所有居民,以儆效尤。
06、山神授璧
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共和631年)秋,有关东使臣去咸阳,过华阴平舒道时,忽遇一人,交给他一个玉璧,拜托他交给滈池君,并让他帮忙捎个口信“今年祖龙当死!”使臣大异之,欲详问,却已不见人影。使臣大惊,面见秦始皇报闻此事,并上交玉璧。秦始皇命御府查证,结果却极为惊悚,此玉璧竟是当年秦始皇东巡渡河时,投水祀神之物。秦始皇大惊,但依然自我安慰,应该是一智识浅薄的山鬼捡到玉璧后,信口胡诌而已。
07、胡亥赵高
秦始皇帝的时代即将结束,而此时两个即将彻底葬送大秦皇朝的关键人物即将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分别是秦少子胡亥和其师赵高。
胡亥乃是秦始皇少子,如今年已弱冠。胡亥虽不是嫡长子,但却极受秦始皇宠爱,秦始皇为了栽培胡亥,特意为他聘请中车府令赵高作为老师,而赵高虽然有些才华,但就是一个人渣,让赵高教胡亥,胡亥很快就成了人渣中的人渣。
而中车府令赵高,乃是一个阉竖,但因其极为精通大秦律令,且善于察言观色,故能随侍秦始皇,每当秦始皇批阅案牍之时,都让其随侍左右,遇有刑律方面的疑问,就询问赵高,而赵高都能对答如流,且无不如律。故其甚得秦始皇欢心,后其被提拔为中车府令,更是让其成为胡亥之师,以教导胡亥学问。
后赵高仗着恩宠,骄横枉法,横行不忌。被人检举后,参谋大臣蒙毅依法审讯,认为赵高罪大恶极,其罪当诛,但奈何秦始皇公权私用,硬是特赦保下了赵高,甚至特下恩旨,让其官复原职。秦始皇却不知道大秦的丧钟就因此次自己的徇私枉法而被重重的敲响了。
08、民徙君游
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共和631年),秦始皇接连遇到“神石示警”和“山神授璧”事件,虽然嘴硬,但心中一直是犯嘀咕的。于是其立刻做出了相关应对:
①命秦博士以“真人”为题,做咏仙真人诗若干首,再命乐工精心谱曲,后让乐师时常弹奏,以除晦气。
②召太卜向神祷告,以定吉凶。由于卦象一直不理想,太卜接连使用连山、归藏、周易进行占卜,最后勉强搞出了一个卦象比较好看的结果“游徙最吉”。
秦始皇大喜,立刻根据卦象“游徙最吉”下令:①强迁内地百姓三万户,徙往河北榆中,但作为补偿,所迁之民皆加民爵一级;②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共和632年)正月(夏历十月),秦始皇下诏出巡。之后秦始皇带领群臣出游,但要命的是此次出游,秦始皇好死不死的特意带上了少子胡亥以及阉竖赵高,此时大秦的丧钟再次被重重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