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学“体测”令人奔溃,用考试来提高学生体质是否有效

2019-11-13 16:57 作者:晨沁心  | 我要投稿

早前中央教育局发文“取消本科毕业前补考”,该通知让无数大学生为之一颤,在大家还沉浸在悲伤当中又迎来了新的噩耗,“大学体育测试不及格不能毕业”的消息又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一次沉重的打击。现在当大学生实在太难了。


 

体测初衷虽好,但最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近几年大学生身体素质明显下降,游戏、熬夜、暴饮暴食、缺乏运动是主要原因,但实际上还蕴含着更深层的原因。


1975年发布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大学生群体被归类到“19岁及以上”的群体里,而该时期需要进行的体测项目就包括:短跑、往返跑、长跑、跳绳、跳高跳远、实心球、偷砸垒球、爬杆以及引体上升等项目。也就是说早在1975年就已经有体测这一说法,但一直都没有被重视。


另外没有让学生们从小培养热爱运动的兴趣也是主要的元凶之一。应试教育造成了“重文轻体”的教育现象,学生们日常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学习文化知识,甚至有部分学校为了提升学生成绩把体育课取消用来上文化课,这样确实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但由于中学旗舰长期缺乏锻炼,大学生们根本就无法通过高强度的体育测试,而绝大多数的人也就只能选择临时抱佛脚的办法,在临近考试前每天都去跑步锻炼,这种强制性的锻炼方式令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了厌恶,这样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宁可睡觉也不愿意到操场运动。


体测结束以后依旧过回肥宅般的生活,试问体测的意义何在呢?

 

 

为了提升体测通过率,大学可以有多拼?

 

中国的大学为了让学生们能顺利通过体测也是出尽法宝。

 

作为中国顶端的大学清华大学在1998年就已经在体育测试上要求长跑,男生3000米、女生1500米。太吓人了吧?跑1000米已经让人痛不欲生,这3000米是想要了人命吧?而且清华大学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参加“阳光长跑”,并且占据体育课成绩的30%。


 

浙江大学从2018级本科生开始把原本一个学期36节的体育课增加到54节,这就意味着学生每周多了一小时的体育课。

 

天津大学紧接娱乐圈风潮,在2018年12月举办“燃烧我的卡路里”21天训练营。考核达标的同学不仅可以取得两个第二课堂的学分,还有自行车和游泳卡等奖品。


 

南开大学是最高调的,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你通过了体测。于是2017年给1206名本科生颁发了《体育健康证书》。

 

武汉大学为了防止学生偷懒,发布了严格的“环跑细则”,规定学生在指定时间段,选择校内的其中一个操场跑步,每天只能用APP记录一次,这APP还能记录你的跑步路线、时间,这简直就是偷懒者的克星。


 

强制要求学生运动并无作用,让学生自愿参加体育锻炼才是关键

 

目前所有的高等院校体测项目都是由短跑、长跑、引体向上(一般适用于男生)、立定跳远(一般适用于女生)组成。以长跑为例,教育部把原来男生一千米跑的及格线从3分50秒降至4分30秒,尽管如此依旧有学生不及格。

男生测试标准
女生测试标准



 

有学者抽样调查了南通大学2500名在校男学生,发现其中有大部分人会出现体测前期焦虑的情况。在学生眼里这样的长跑就如同渡劫。有受调查的男同学表示自己其实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可是没有耐心坚持下去,更有同学表示于其去跑步不如在宿舍玩游戏。


 

调查报告也表明,能够让学生们产期锻炼的重要因素是主观锻炼意愿,也就是说这种短期运动看似声势浩大,实质并无任何作用。此外近年频频出现学生体测后身亡的事件,更是让无数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了恐惧心理。

 

有大学体育教师表示“现在大学生身体素质低下,归根究底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大学的体育课实质上是在“补”学生们初高中落下的体育课,在学生上大学前就早已养成了不爱锻炼的习惯。


 

教育部门不应该设立“体测”来强制要求学生锻炼,要改变学生体质更应该做的是鼓励和引导。学校可以举办更多富有趣味性的比赛项目,例如:拔河、篮球赛、轮滑、街舞等,以此吸引学生参与最终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大学“体测”令人奔溃,用考试来提高学生体质是否有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