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华青玉谈诗词】联想量词法

这个方法是专门为量词的写作所创造的,当然这不是我首创的啊,最近看到有很多作者都在教诗词爱好者这个方法,我看了之后觉得还是很故弄玄虚且不完整,故作此...

故事引入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故都的秋》郁达夫

延伸量词
这篇课文大家都是老熟人了吧,当时我被郁达夫那清新的文字嗑到了。
大家看这一段说北方人口音总是把“阵”念成“层”,倒来的个好。
为什么啊?
大家联想一下啊,联想一下。
天气一“阵”一“阵”的凉了,是不是要添一“层”一“层”的衣服啊?所以就搞得好像是“凉”一层一层的盖到你的身上了呀!
所以,我们就可以先找到一个本体,对这个本体解读出延伸义,再将延伸义的量词套用到本体上来,这是利用延伸义的量词联想法。
修辞量词
那些作者的文章里呢,都说是“比喻量词”或者“比拟量词”,但我觉得还是不够完善,我觉得应该叫“修辞量词”,毕竟我不但可以比拟,我难道不能通感量词,夸张量词……吗?
(一)比喻联想量词法
我们先来看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唐·李商隐《无题》
这里的“寸”,很明显是“灰”的量词,但是李商隐却把这个量词用在了“相思”上面,是想说“免得我的相思,统统化为寸寸灰烬”,这里是把相思比作灰烬,所以,这是一个比喻联想量词法。
(二)通感联想量词法
林外一声青竹笋,坐间半醉白头翁。
春山最好不归去,惭愧春禽解劝侬。——宋·苏轼《风水洞闻二禽》
再来看一下苏东坡的这首诗(我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个例子啊啊啊@-@)。
诶,有的人就要问了,为什么青竹笋的量词是“一声”啊!不应该是“一棵”或者“一片”吗?
这就是“通感联想量词”,“通感”也叫“移觉”,说白了就是移动感觉,苏东坡在这里应该没有真的看到竹笋,应该是听到挖笋的声音或者笋折断的声音,所以它就把听觉嫁接到视觉上,把“一声”这个声音量词拿来修饰竹笋这个视觉名词。
(三)夸张联想量词法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宋·苏轼《虞美人》
咱们再来看一首苏轼的诗词。
“明月”怎么可以用“一江”来修饰呢?
这里,就是“夸张联想量词法”,明月倒映在江水中,可这是月亮太大了还是江水太小了?哪有整条江都是月亮的啊?但作为豪放诗人的苏东坡,总是不按套路出牌,干脆就说整个江中都是明月!直接把应该形容“水”的“一江”拿来形容“月”,这样既是夸张,体现江水在月亮的照映下随着清波,荡荡光粼,还可以极其简便地交代月亮倒映在水中的场景,你想想看嘛!就四个字,还是“量词+名词”,这种一般句式一年级小学生都会写,是不是觉得这个描写非常短小精悍?!
总结起来就是说,我们先找到一个主体,再用各种修辞手法把它处理成另一个副体,再把这个副体的量词用在主题上,就是“修辞联想量词法”。
上面的三个:比喻、通感、夸张联想量词法。都是属于“修辞联想量词法”的,当然除了这三个,你还可以拟人,谐音,反语……大家以此类推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