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营造·精准聚焦」2023国美建筑学院命题还原趋势分析(三)


::2 0 2 3::
R E S H A P E
重 塑
「 精准聚焦;研学深耕 」
WELCOME ZUMUER
/欢迎大家和琢木一起探索∞可能 /


*Zumu Art23
2023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建筑方向命题还原与趋势分析
🟤
在刚结束不久的十二月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真题的还原与了解成为众多学员强烈需求,真题对老同学回顾考察情况有利,真题对24年新同学了解国美报考信息极为关键,并且近年来国美的考题方向十分多变,国美的历年考研真题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也是考研学子们每年备考的重要练习方向。为了帮助新老同学们能更好地了解国美的考题偏好和倾向,以及未来考研出题的趋势,以便大家能适应变化、备考更加得心应手。本文我们将为大家详细剖析建筑艺术学院各方向设计的真题、解析,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全文分为以下三个板块
一. 建筑学基础&专业理论真题还原
二.建筑学基础&专业理论板块解析
三. 国美建院报录比

一.建筑学基础&专业理论真题还原
(本真题由琢木考研中心学子回忆而成,感谢无私分享的小伙伴部分可能存在微小偏差,有待精准完善,如有童鞋记得,欢迎评论区留言!)

二. 建筑学基础&专业理论板块解析

● |考点解析:
场地:今年建筑考研终于聚焦到乡村来,这些年学校一直都很强调乡村,强调乡村的保护修复,乡村生活的延续,乡村建筑、空间类型的学习。在琢木的专业课中,早就将乡村开辟成一个专题,带领同学们学习乡村的方法后,进一步的做自己的设计。所以快题的地区背景我们再熟悉不过。
今年的场地区别于往年的是没有给一个具体的场地照片,一个抽象的60x20的场地,周边有一圈2米的村道,南边20米为进入祠堂前的空地,虽然不能进行房屋建设,但空地及入口还是要进行规划设计,在一层平面和总平体现出来。建筑面积还是有比较大的浮动空间,建筑层数也没有要求,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便建,一切要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来,要能融入乡村而又有自己的特征,具有乡村建筑的特质但又是当代建筑,对乡村的把握不是照搬照抄,学习其背后生成的原则就地取材做建设。
形式语言:从题目的要求看,学校想考察大家的点很明显,1.对乡村的了解,对乡村问题的敏感度;2.对江南乡村的建筑、空间、材料形式的了解,是否能利用其中一种作为形式生发做设计。如果大家对王老师的方案比较熟悉的话,水岸山居就是一个从山村整体空间格局启发而来的设计,乡村的土房子、纵横的巷道、遮天蔽日的屋檐、潺潺的水源.......最终都在一个大建筑中完美显现。
功能:祠堂在乡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中的祠堂一般由村中发迹之人筹资建设,不仅供奉着祖先的牌位 ,还通常带有戏台等设施,一般祠堂遵循古建格局中轴对称的布局。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祠堂也是村民们商量大事、祭拜祖先、喝茶看戏的地方,包括婚丧嫁娶甚至村中儿童接受教育都可以放在祠堂进行。当然题目中的祠堂是一个新的当代乡村祠堂,那么它所能承载的活动以及形制一定会根据现在的需要增加或改变。
当代祠堂可以结合教育做书院+祠堂,结合养老做老年人活动中心+祠堂(留守儿童与老人是目前乡村中占比最大的群体),另外可以做乡村民俗展览馆、演艺中心、村宴中心、食堂、会议室、村民办公室等等功能都可以结合,确定两种或以上主要功能做设计即可。

时间:今年快题的考试时间调整为4小时是变化最大的部分,之前6小时的考试时间,轴侧一般来说需要2个小时来塑造,但轴侧并不是最能表达方案设计思路和概念的图纸,根据考试天数提前预测考试时间后,我们就进行了方向的调整,牺牲了一些轴测图的精细度,保证平剖面、设计分析图纸的表达,从题目要求也能看出,最重要的是建筑生成的发展逻辑即你的思路,最关键的是设计做的怎么样,而不是图纸画的怎么样,甚至可以画草图。所以再次提醒大家,方案是永远的核心。
总论:综上所述,如果对国美建院的教学基调有了解,备考方向无误,今年的题是不难的,值得一提的是快题策略的提出需要用理论的方法梳理出来,500字的设计说明要分析乡村的问题,相当于多考了一道理论题,理论快题实际上也是不分家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出真知。

● |考点解析: 今年理论考题依旧承袭以往的考法,论述题比较考验考生的综合作答能力:对所述问题的了解程度,是否能图文结合有理有据,并且体现一定的观点。第一题结合山水画论的观点分析一座苏州园林中“以画入园”的造园技法,有关园与画关系的考点在2021年就已经考察过,不仅作为理论重点讲解过,园与画更作为一个专题在基础与进阶快题课程中训练过,相信遇到的同学都能够对答如流。
第二题从建构学角度谈一下木结构在传统建造体系中的发展脉络以及榫卯连接方式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列举五个榫卯构造的节点。材料与建构一直是建筑的一条教学线索,木材料更是国美建筑大三自然建造课程中的主要研究材料,在琢木的课程中早将其作为重点讲授与训练,建构知识点本身也是一个理论训练的专题,而该题在建构议题下有着较明确的指向与考点,木结构的发展脉络以及榫卯的连接方式特点,暑期课程中曾要求同学对木、土、石、钢混凝土等材料进行研究解析,课中的分享每个人都对这些材料有了收获,今年考察木材料以后也可能考察土、石,同学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此推荐大家查阅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推出的巨著——《国美之路大典》,全套十六卷、三十九册,集合了近十年来国美各科系的艺术成果和历程,其中的建筑艺术卷(重返现实、实验建筑),系统的梳理了建筑学院四个专业的课程,以此来更好的抓住国美的考察要点。
第三题相对来说是比较意外的题,但实际上从2022年开始,建筑方向的理论第三题不再考察常规、简单的类型学、建构、批判地域主义亦或是乡村的问题,而是在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学习范畴中挑选议题进行考察,例如去年的结构主义范畴中的野性思维之具体性科学,今年的透明性实际上也是美院导师的推荐阅读书籍。相比较去年拿精确自然科学与具体性科学来论证对具体性科学的理解,今年也拿出了物理的透明性与现象透明性的对比论证对“透明性”的理解,如果大家恰好学习过透明性的内容那么这道题目确实不难回答,但如果大家没有了解过,那么通过题目的提示,至少可以通过对物理透明性字面意思的理解来谈一谈透明性,既然有字面的那么就有深层的也就是现象的,通过对物理透明性的对立面的挖掘或多或少可以涉及现象透明性的内涵。
物理的透明性就是材料所形成的透视效果,而现象的透明性则可理解为一种绘画中的多层次,具有潜在秩序,能多种解读的多义效果,建筑中的立面的隐喻效果,空间从属体系的多义效果,现象的透明性可以唤起复杂的知觉,是容许深入解读的。在柯林·罗的《透明性》一书中,首先通过绘画的透明性引入,再论述到建筑的透明性,考试可以直接列举书中的包豪斯校舍以及加歇别墅论述。金秋野老师作为《透明性》的译者,对此概念做了详尽的导读分析,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理解此知识点。

总论:从近两年的趋势来看,论述题的第三道不再考察较为常规的议题,而是在结构主义范式范畴之下选择考点,这要求我们关注对建筑和建筑史有深远影响的理论与书籍(美院方向),并且提早开始阅读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知识书单,不断的夯实与拓宽理论基础。
三. 报录比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