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外中的规则之一——音韵学中的鼻喉亲缘性
现象
蒸登-之咍
Sagart(1999)提到,《集韵》中一部分蒸登韵上声字有之咍韵上声异读:
“耳”{忍止/仍拯}[日3之/蒸上]
“齿”{醜止/稱拯}[昌3之/蒸上]
“等”{打亥/得肯}[端1咍/登上]
“肯”{可亥/苦等}[溪1咍/登上]
这些异读一开始基本都是不辨义的。有的词义后来随读音分了工,譬如“肯”:
咍韵:《集韵》【字林】著骨肉也。
《康熙字典》【字林】著骨肉也。【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註】著骨肉也。肯,著也。登韵:《集韵》【說文】骨間肉肎肎箸也。从肉从冎省。一曰骨無肉也。
《康熙字典》【爾雅·釋言】肯,可也。【詩·衞風】惠然肯來。【箋】可也。【前漢·高帝紀】高帝數讓,衆莫肯爲。
这是“着骨之肉”义被分给了咍韵,“许可”义被分给了登韵。《集韵》尚看不出这种分工。
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放下暂不谈,更值得注意的是《集韵》的释文:
“耳”{仍拯}[日3蒸上]「耳也。關中、河東語。」
“齿”{稱拯}[昌3蒸上]「齒也。河東云。」
这提示我们,上中古某时期秦晋地方似乎有*(ˤ)əŋʔ⪤*(ˤ)əʔ。Sagart(1999)的结论是*(ˤ)əŋʔ>*(ˤ)əʔ,方言中存了古。果真如此吗?
现在的陕西山西早就被洗过多少轮了,类似的现象在现代方言中主要集中于武夷山一带周边,如闽北语:“耳”建阳noiŋ,建瓯neiŋ,将乐ŋiŋ,邵武nin;闽南语“齿”潮州tsʰĩ;客家话“奶”瑞金nen53,等等。


那到底是谁变谁为主呢?先看看上古,整部《诗》只有一例之蒸接触,是在《郑风·女曰鸡鸣》,这次《诗经》押韵帮不了我们了:

此外,一众先秦材料中,都可以看出“能”属之部平声,中古以来常见的咍去、登平两读倒像是从地缝里蹦出来的:
《小雅·宾之初筵》其湛曰樂,各奏爾能。賓載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爾時。
《离骚》: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紐/紉)秋蘭以為佩。
《老子·治水》(帛书版):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韩非子·爱臣》中,“等”也属之部:
主妾無等,必危嫡子。
日语吴音、汉音中“能”“等”都有-ou(登韵)/-ai(咍韵)两读。
晋末宋初的琅琊(今属山东诸城市)人王叔之留有一首《甘橙赞》,在他以后的“能”均入登韵:
节重履险,操贵有恒。一树保荣,四运齐能。
在质惟美,于味斯弘。异分南域,北则枳橙。
再看看通假和谐声,我们有现成的资料。如果这个音变确实成规模地发生过,那么我们期望看到的结果是,一部分本属于之部的字假借蒸部字充当声符;属于之部的谐声系中出现一些蒸登韵字,反之则少见。
一通操作猛如虎,我们发现该现象确实比其他主元音的阴阳对转更显著:



日疑母的例子占了绝大多数——看来鼻音声母有维持这个韵尾的作用。太好叻,这与刚才我们观察方言现象得出的规律相合。众所周知鼻音声母和韵尾都会使音节带上点鼻化,且它们可以互相维持,例如闽南语鼻音声母接鼻化/阳声韵时不易塞化,唐代西北方音鼻音声母接阳声韵不塞化,等等。
以上现象说明,通语中似乎有少数之部字在4世纪的北方发生了*(ˤ)ə(ʔ)>*(ˤ)əŋ(ʔ);或者说,是发生过这个音变的方言在4世纪前后获得了一定优势,从而将这些特殊字音送进了通语。结合《集韵》释文,猜测该音变发生于汉三国关中一带的土语。
上声字在这个“音变”中比较典型,平声发生类似现象的仅有一个“能”字,这个字音有可能来自上声的类推。此外,“能”在《广韵》中也出现了与“肯”在《康熙字典》中相似的语义分工:
咍平:《爾雅》謂三足鼈也。又獸名。禹父所化也。【字义①:鳖名】【②:禹父所化兽名】
登平:工善也。又獸名。熊屬,足似鹿。亦賢能也。【③:工善】【④:熊属兽名】【⑤:贤能】
登上:夷人語。【⑥:夷人语】
咍去:技能。又姓。何氏《姓苑》云:“長廣人。”【⑦:技能】【⑧:姓】
“徵”的上声,音变路径似乎是相反的: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章為五聲”。 《昭公元年》作“徵為五聲”。此时【五声之一】的“徵”应还在蒸部
刘歆(前50—23),《钟律书》:徵,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此时可能已经变入之部?
成公绥(231—273),东郡白马(今属河南省安阳市),《啸赋》:
於時曜靈俄景,流光濛汜。逍遙攜手,踟跦步趾。
發妙聲於丹唇,激哀音於皓齒。響抑揚而潛轉,氣沖鬱而熛起。
協黃宮於清角,雜商羽於流徵。飄遊雲於泰清,集長風乎萬里。
曲既終而響絕,遺餘玩而未已。良自然之至音,非絲竹之所擬。
不过这也不算情理之外,你看官话的ŋ-都成什么样了。
明日娘泥疑-影
经常盯着谐声系看的朋友应该能留意到,明、日娘泥、疑母谐声系里偶尔会蹦出一两个影母字,反之几乎没有。看广韵和集韵的异读会更清楚些。(影母谐声系中出现的疑母字可以通过*(m/N)-q->*ɴq->*ɴɢ->*ɴ->ŋ-解释,我们不看这类字;部分“委”系字可能由“妥”讹来,此处也不纳入)



但在假借字中,鼻音和影母的联系并不算显著:

可以归纳出,上古到中古有很少数的(生僻)字发生了*ʔ>*N;换句话说,上古到中古某时期的造字者觉得,鼻音听上去和喉音有点像,于是造出了这些字。
“敏”
从“每”得声的“敏”字在先秦属之部毫无疑问:
《诗·大雅·生民》: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诗·小雅·甫田》: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攘其左右,嘗其旨否。禾易長畝,終善且有。曾孫不怒,農夫克敏。
到东汉末已经转入真韵:
《尔雅》:敏,拇也
郑玄(127—200),北海高密(今属山东潍坊市),《郑笺》:敏,拇也;《礼记注》:敏,猶勉也。
刘熙(160?—?),北海(今属山东潍坊市),《释名》:敏,閔也,進取無否滯之言也。
《玉篇》系韵书中,《玉篇》《新撰字镜》“敏”均为眉隕反[明B真上];《篆隶万象名义》将“敏”列为“敃”{眉隕}[明B真上]异体。
《汉书》颜师古(581—645)注说:“敏,疾也。合(叶/協)韻音美[明B脂上]。”可见原本的之韵读法到颜师古时候失传已久,乃至要特别说明,叶韵才行。就连《集韵》的之韵上声,也是抄的颜师古的叶韵音(释文:“疾也”),先秦的之韵读法实际上没传下来。
鼻喉亲缘性
喉音和鼻音之间存在声学的相似性:
鼻喉亲缘性(Rhinoglottophilia)指喉音和鼻音化间的联系。这一现象最早由詹姆斯·马提索夫在1975年提出。
咽化和鼻化的产生在声学上有联系,可从反共振峰和时频谱中看出。两种音都有相离的共振:发鼻音时,口腔和鼻音分别共振;发喉音时,会厌以下的空间和口腔分别共振。
奉语中没有成音位的鼻化元音,但/h/后的元音还是会发生强烈的鼻化。相似的现象出现在皮拉罕语中,/h/和/ʔ/后元音会鼻化。美式英语中也存在这种音变,比如肯尼迪将哈佛大学读作[hɑ̃ːvəd]。
鼻喉亲缘性在古拉盖语群伊诺尔语的历时变化中能明显观察到。伊诺尔语有鼻化元音,这对古拉盖语言来说很不寻常。许多时候,鼻化元音出现在历史上曾是喉音或咽音的位置。鼻喉亲缘性在古拉盖语外也能观察到。相似的过程还发生于爱尔兰语、巴斯克语、中北部黎语和纽勒语,班图语*p变成/ŋ/,而不是像其他卢希亚语那样变成/h/。
阿维斯陀语也存在鼻喉亲缘性的影响:原始印度-伊朗语*s一般在阿维斯陀语中对应h,但在a/ā和r、i̯、u̯或a/ā间时却是软腭鼻音。例子有aŋra“邪恶”(梵语asra)、aŋhat̰“他可能是”(梵语ásat)和vaŋ́hō“更好”(梵语vasyas)。
鼻喉亲缘性也可能出现在咽音的音变上,不是声门音独有。例如,科伊科伊语xárà“狐獴”和科威语xánà“缟獴”(鼻音和非鼻化搭嘴音也体现出类似的对应)间的对应可能就是原始科伊语中的咽化元音。
历时上来看,似乎喉音后的元音容易产生鼻化,总体来说是小舌/喉/声门化的音素容易变成鼻化的音素(Q>N)。这大抵就是我们前面观察到的几个现象的主要产生因素:
上声是喉部紧张;
看表易知*ʔ>*N几乎仅发生在非三等,即*ʔˤ>*Nˤ。
Q.E.D.(并没有啊喂
附录:含“能、等”韵段
以下为于安澜《汉魏六朝韵谱》、丁邦新《魏晋音韵研究》中所收含“能、等、敏”字韵段:
平声(能)
许慎(约58—约147/约30—约121),汝南召陵(今属河南漯河市),《说文解字叙》:
欲罷不能。既竭愚才,惜道之味,聞疑載疑。
演贊其志,次列微辭。知此者稀,儻昭所尤,庶有達者,理而董之。
王逸(生卒年不详),南郡宜城(今属湖北襄阳市),《九思·伤时》:
乃回朅兮北逝,遇神孈兮宴娭。
欲靜居兮自娛,心愁慼兮不能。
阮瑀(约165—212),陈留尉氏(今属河南开封市),《七哀·一》:
丁年難再遇,富貴不重來。良時忽一過,身體為土灰。
冥冥九泉室,漫漫長夜臺。身盡氣力索,精魂靡所能。
嘉肴設不御,旨酒盈觴杯。出壙望故鄉,但見蒿與萊。
边让(?—193),陈留浚仪(今属河南开封市),《章华台赋》:
於是罷女樂墮瑤臺。思夏禹之卑宮,慕有虞之土階。
舉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蓬萊。君明哲以知人,官隨任而處能。
百揆時敘,庶績咸熙。諸侯慕義,不召同期。繼高陽之絕軌,崇成、庄之洪基。
曹丕(187—226),沛国谯县(今属安徽亳州市),《秋胡行·二》:
朝與佳人期,日夕殊不來。嘉肴不嘗,旨酒停杯。寄言飛鳥,告余不能。
阮籍(210—263),陈留尉氏(今属河南开封市),《咏怀·五十》:
清露爲凝霜,華草成蒿萊。誰雲君子賢,明達安可能。
乘雲招松喬,呼噏永矣哉。
潘尼(约250—约311),荥阳中牟(今属河南郑州市),《瑇瑁椀赋》:
「...包神藏智,備體兼才,高下斯處, 水陸皆能。」文若綺波,背負蓬萊。
郭璞(276—324),河东闻喜(今属山西运城市),《山海经图赞·中山经·𤝻》:
梁渠致兵,𤝻即起災。䳅鵌辟火,物各有能。聞<豕>之見,大風乃來。
王叔之(晋末宋初),琅琊(今属山东诸城市),《甘橙赞》:
節重履險,操貴有恆。一樹保榮,四運齊能。
在質惟美,於味斯弘。異分南域,北則枳橙。
刘勰(约465—约520),京口(今属江苏镇江市),《文心雕龙·章句》:
斷章有檢,積句不恆。理資配主,辭忌失朋。
環情草調,宛轉相騰。離合同異,以盡厥能。
刘冉(?—539),彭城(今属江苏徐州市),《酬陆长史倕》:
談謔有名僧,慧義似傳燈。遠師教逾闡,生公道复弘。
小乘非汲引,法善招報能。積迷頓已悟,為歡得未曾。
庾信(513—581),南阳新野(今属河南南阳市),《北园射堂新成》:
軒臺聊可習,仙的不難登。轉箭初調筈,横弓先望堋。
驚心一鴈落,連臂兩猿騰。直知王濟巧,誰覺魏舒能。
空心不死樹,無葉未枯藤。擇賢方至此,傳巵欣得朋。
亡名,南郡,《宝人铭》:
一伎一能,日下孤燈。/
英賢才能,是曰惛懵,夸拙美羨巧,其德不弘;
名厚行薄,其高速崩;塗舍翰卷,其用不恆。內懷茅喬伐,外致怨憎。
张公礼(南北朝末隋初),《龙藏寺碑》(586):
西臨天井,北拒吾臺。川谷苞異,山林育材。
蘇秦說反,樂毅奔來。鄒魯愧俗,汝穎慙能。
上声(等)
何晏(196—249),南阳宛(今属河南南阳市),《景福殿赋》:
落帶金釭,此焉二等。明珠翠羽,往往而在。
左思(约250—305),临淄(今属山东淄博市),《吴都赋》:
其四野,則畛畷無數,膏腴兼倍。原隰殊品,窊隆異等。
象耕鳥耘,此之自與。穱秀菰穗,於是乎在。
王僧孺(465—522),东海郯(今属山东临沂市),《从子永宁令谦诔》:
悠悠越障,決決閩海。薄言銅墨,蒲蜜斯在。
孰雲識吏,政均舊宰。循猛是兼,弦緯無怠。
補袍方服,治情莫改。增貲匪課,歸民自倍。
十郡為則,百城斯采。化日未逢,政稱異等。
上声(敏)
班固(32—92),扶风安陵(今属陕西咸阳市),《汉书·叙传》:
不疑膚敏,應變當理,辭霍不婚,逡遁致仕。/
宣之四子,淮陽聰敏,舅氏蘧蒢,幾陷大理。楚孝惡疾,東平失軌,中山凶短,母歸戎里。
蔡邕(133—192),陈留圉(今属河南开封市),《崔君夫人诔》:
時惟哲母,令儀令色,爰以資始,塞淵其心,淑慎其止。
于母斯勤,在子斯敏。仰覽篇籍,俯釐絲枲。多才多藝,于何不有。
阙名,东汉,年代不详,《郭辅碑》:
綽綽令人,獲道之至,篤生七子,鍾天之祉。堂堂四俊,碩大婉敏。娥娥三妃,行追大姒。
葉葉昆嗣,福祿茂止。克昌厥後,身去烈在。鐫石作歌,昭示萬祀。
潘岳(247—300),荥阳中牟(今属河南郑州市),《寡妇赋》:
亡魂逝而永遠兮,時歲忽其遒盡。容貌儡以頓顇兮,左右悽其相慜<愍>。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鞠稚子於懷抱兮,羌低徊而不忍。
獨指景而心誓兮,雖形存而志隕。
去声(能)
潘岳(247—300),荥阳中牟(今属河南郑州市),《射雉赋》:
眄箱籠以揭驕,睨驍媒之變態。奮勁骹以角槎,瞵悍目以旁睞。
鸎綺翼而䞓撾,灼繡頸而衮背。鬱軒翥以餘怒,思長鳴以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