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不懂,就可以学人试车?


撰文:陈伟雄
无论是看文字或视频,我们看到专业车评人可以洋洋洒洒写出二、三千字的车评,或者像YYP可以拍一条二、三十分钟的长车评,又或是袁启聪那样,他可以说出每部经典车的独特情怀。看似轻松,是否每个人想做都可以做得到呢?让我分享一下成为一个车评人的历程,解开所谓专业车评人的密码。
所谓专业车评人,是没试考,亦没有官方认证中心,他们的专业资格只能在他们所做的车评中反映出来,而且不能自封,只能靠受众的认同。

我在《30年车评原是梦》已曝露了我是以一个没驾照的编辑身份入职汽车传媒。所以,对于”专业车评人”,你可以说我并没有发言权。入职《人车志》的时候,没有驾照的我又怎么样写试车报告的呢?
听写大师级试车报告中成长
今天我就要揭开90年代车评界的又一秘闻,出版社取得美国《Car And Driver》,创刊《人车志》时,最初的想法是要做一本走时尚路线的汽车杂志。所以,他们请来的主编懂不懂试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有没有时尚触觉,能从一个潮流文化的角度去”品车”。
我能够入职《人车志》的原因,也只因为我本来是一个文化和时尚的编辑。难题是,我也要写试车报告。
《人车志》那时主要由拥有驾驶证的主编梁国健负责试车,然后他用录音机录下他的试车感受,我便听写一篇试车报告出来。梁国健是一位大宗师级的车评人,他的试车报告文理兼备,而且很有独到见解,更令人佩服的是他的用语精辟幽默,隐藏机锋,旁征博引,文字间显露他的博学。如果将他的试车录音加上试车影像,放到今天的网上平台播放,必是精采而专业的试车影片。我就是从一次又一次的试车报告听写学习写车之道。
梁大师之后独资出版的汽车月刊《武刚车纪》(Man’s Machine)是中文车书中最神最值得收藏细读的一本。

可惜梁大师今天已神隐,不玩社交媒体,开开心心地开着他深爱的摩托车闲游天下。
我从梁大师身上学识了一个文人的风范,也学识如何拿捏写一切评论文章的法则。他认为以简驭繁,言简意赅才是写评论的要义,而作为编辑他只传了四字真言:“自我完成”。
车评人四境界
始终我都要做一个称职的汽车编辑,那就不能只靠吹潮流、讲时尚或想像出来的生活情怀去做车评,所以,我和其他汽车编辑一样也要努力向专业车评的方向走。
经过三十多年的车评历程,到了今天我也不敢以”专业自居”,我只可以说,凭着我试驾过数以千计的各式车型,积累的感受作为脑袋中的大数据,去写每一篇的车评。
将我多年的车评历史归纳起来,我会将之归为四种境界:
1. 我不知道,不知道。
2. 我知道,但不知道。
3. 我知道,知道。
4.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
第一境界:我不知道,不知道。
大多数初接触车的人,都应像我一样,对车一晓不通,亦不懂得如何去问道。

所以,去学驾驶是认识汽车重要的第一步,但我也只能从师傅中学到如何让车正常地开,但为什么要我这样转档?这样踏油门和制动板?为什么我要这样打方向盘便能让车正确转向?种种的为什么我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若我以这个状态去写车评,那我就只能拿着厂方给我的新闻稿和规格表,用自己的语言说一遍便是。那样也可以做一个车评人?今天确是可以,我也从社交媒体上,见到很多车评人滔滔不绝地介绍一款新车,如果化成文字,就正好是一篇厂方的新闻稿或是一张规格表再加一张价钱单。但我有时也看得很开心,因为他们懂得将规格表化为有趣段子,而有些更有很美丽面孔和很长的腿呢!
我在《人车志》的“我不知道,不知道”的阶段时,便只能翻译一下新车介绍,与及听着主编的试车录音,逐字翻成文字。如果你问我写的什么前后悬长缩短了20mm令车身转向更听话是什么意思?你又问我这款车改良了后仰惯性后,怎样令加速更稳定?我是不知道,不知道。
如果在“不知道,不知道”的境界下试车会有怎样的结果?我只会试到这部车开得有几舒服,空间有几宽阔,视野有几良好,音响有几好声,过弯有几轻松。除此之外,我便只能列一张规格表给读者了。或者,今天你也会爱看这种试车片吧?
为了摆脱做一个无知的车评人,我便要努力去学习汽车的基本理论。我除了找来英国大学汽车工程系用的教科书学习,主编更拿着一部遥控汽车模型,拆解汽车每一个环节如何影响操控,和我们试车时要注意的重点。我们也会跟着他作试车”实战”,旁观他试车的方法,然后问他这样试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学的就是试车中的“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第二境界:我知道,但不知道。
在第一个境界时,我也有机会去访问一些汽车工程师或设计师,但我根本连问题都不懂问,只能缩在一旁让其他资深行家发问,将群访的录音再带回编辑室听写出来。

但我认真学习汽车基础知识,翻译每篇新车介绍时,会认真查书去了解每一个汽车专业名词,开始了解不同的驱动模式会有不同的操控倾向,也知道有各种不同的悬挂和制动系统等。我可以说是进入了车评的第二境界“我知道,但不知道”。
知少少就可以扮代表了
那是一种什么境界呢?那就是,我知道在快速攻弯时,要在弯前做好入弯的准备,包括选好适当的入弯速度,看准入弯点和出弯点,那便可以更顺輰和快速地过弯了。但我是不知道当中包含了很多道理的,例如重心转移、抓地力和走线的原因等。我也知道有了ABS的辅助下,急煞时我们不需要做一收一放的煞车方法,车子便能在不会滑胎失控的情况下停下来,但你要问我ABS背后的物理性,我便答不出了。
当然,我也知道很多汽车科技的进步,而且也介绍了不少新科技给读者,但你问我为什么要发展某种科技?我是答不出来的。 (还记得我要袁启聪重写平治第一代R-Class的新车介绍,便是因为他写出来的只到了“我知道,但不知道”的境界,我要他重写是想他进化到“我知道,知道”的境界。)
那么,“我知道,但不知道”的第二境界,可以做一个车评人吗?当然可以啦,很多受众也只需要知道每一款新车新增了什么配备和科技,想知道它有什么规格选择,如果车评人能说出这款车的性价比便更显出他的专业了。很多受众是不需要知道新车的每一种新配置或新改变背后的意义和考量,更不需要从学理上去了解它所发挥的作用或影响。今天我看到最多的是属于第二境界的车评人呢。
而且第二境界的车评人已可和汽车工程师和设计师做专访了,因为我们已可以问我知道的问题,而他们会很专业地答出我不知道的答案。
我也会建议各位新晋车评后辈,多把握专访汽车工程师和专家的机会,那会令你进化到第三境界:“我知道,我知道”。
“我知道,但不知道”之下试车很快乐
在“我知道,但不知道”的第二境界下试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你比在第一境界时有更深的试车感受,例如我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悬挂对应不同的路的变化,得出怎样微细的反应,亦分辨到转向不足和转向过多的倾向性,亦能细分到车厢的噪音有那几种来源,亦能感应到不同转数出来的力度表现,更能分辨出自然吸气引擎和涡轮增压机器的特性。我对于试车有更敏锐和精准的判断了。在这个境界做出来的试车报告,便会更细致和有更堪细嚼的地方。若再加上描写生动的文笔,读者会觉得你真能试车,试出了车的真缔了。

但我却觉得,其实这种试车只能给读者感官上的刺激,而不能将一部车的精髓解拆出来。情况就像看一部由头打到尾但没有什么剧情的动作片。
如果要做出真正有营养、有见解的试车,我们必要进化到第三境界“我知道,知道”的境界。
在此,我想大家期望一下,下一篇“你真的知道了才试车,那才是真正的专业!”会写几位我很欣赏的车评人,他们是如何试车和做车评的,也会揭露他们的试车方法。
老友,觉得好睇的话,记得点赞、分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