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到底在哪里是理想的?——荒落的读书笔记(一百二十六)
我想我是一个脱离了高级趣味的人,不会沉醉于知识、道德这种虚无飘渺的东西,专注于物质享受与自我满足,这一点与拉斐尔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拉斐尔正是《乌托邦》这本书里来讲述乌托邦的人,一位知识渊博、不贪慕名利的智者。
里面有非常多先进的思想,也非常符合现代人看待事情的角度。如书里认为以前有过什么法律不重要,只要有更高明、更进步的方案都应当去事实;书里面还以盗窃罪为例,强调了教育罪犯、为盗窃犯提供谋生之路,是比将其处死更有效的处理措施。
有关这两点当然是对的,毕竟这两点都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但到了真正实施的时候,也不见得就会那么一帆风顺——毕竟执行这些方针的还是人民而不是机器,不是下个指令就能立刻完成任务的。典型的例子就是王安石的青苗法,制度肯定是没啥大问题的,但是实施起来就不太行了,下面的官吏都强买强卖强赚了。
由此可见,任何政策都应该基于生产力这么个大前提。
当然,这一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一个复杂的、充满了阶级矛盾的社会,并对此加以批判,然后再引出他的理想社会。
在描述这个不合理的社会时,作者是以“对小偷和杀人犯处以同样的刑罚是荒谬的”为始为终。虽然结论非常现代,但论述的过程引入了许多神学,可见在当时即便说些真理,也要套一层神学的皮。
而最具说服力、最符合当下的一句话是:因为如果一个盗窃犯知道对盗窃的惩罚和对谋杀的一样,他就会杀害那个他原本只想抢劫的人。因为既然惩罚措施相同,杀人灭口似乎更为安全,还可以降低被揭发的风险。这样,对盗贼过度恐吓反而促使他们更加残忍,而且使公民面临更大的被杀死的风险。
之后,否定了现有的制度后,他才引出了乌托邦这一命题。
而有关乌托邦的第一段话,就让我非常吃惊,那就是“劳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