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
一、台湾沦陷区的产生及其文学情况
1、面对“文治”与“同化”政策,新文学之前,台湾是依靠古典诗文的写作来维系传统,对抗殖民同化。
2、1919,留日台湾学生成立“声应会”,与五四新文学“同声相应”,翌年改名“启蒙会”。随后成立“新民会”,1920年7月创刊《台湾青年》(《台湾》),开启了台湾新文化/文学运动。
3、白话文运动:1923,发表《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汉文改革论》、《新文学运动的意义》。理论代表性人物张我军(1902-55),曾拜周作人为师,有“台湾文学清道夫”、“台湾的胡适”盛称。
4、代表性作家:
赖和(1894-1943)被誉为“培养了台湾新文学的父亲或母亲”。将寓有阶级和民族意识的现实主义精神带进了台湾新文学。为日本殖民政权所不容,入狱两次,仍不屈服。《斗闹热》、《不如意的过年》等,其小说在台湾乡土文化的背景上,寻根于中华传统,质疑于殖民“现代性”,最早表现了台湾新文学的孤愤特征,并以现实主义同本土特色的统一、民族精神同现代意识的融合奠定了台湾新文学的基础。
二、台湾沦陷区文学的发展。
1、30年代,台湾新文学运动由散乱趋向统一,刊物多起来。并开始倡导文艺大众化,与大陆左翼文艺运动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应。还发出了关于乡土文学的倡导和讨论,寓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现实批判精神。-台湾情结、台湾意识。1934,成立台湾文艺联盟,创办《台湾文艺》提出“为人生而艺术”。
2、 1937年4月,台湾总督府下令废止汉文书房,报刊禁用汉字,推行“皇民化”运动,加速“日本化”。直到抗战胜利,作家大致有三类:一类以杨逵、吴浊流为代表的抵抗作家,直接塑造日据下台湾人的抵抗形象,社会使命意识强烈。杨逵《送报夫》、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一类以吕赫若、张文环为代表的风俗画作家,寓抵抗意识于日常生活、风土习俗的真切呈现中。另一类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深,沉浸于唯美追求,思想上更为彷徨与困惑的作家。龙瑛宗是战时台湾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植有木瓜树的小镇》、《一个女人的记录》。早期写知识分子的绝望,透出世纪末的情绪,后来写庶民的世界,是最早较为成熟的现代主义小说。
有作家流亡到北平,坚持用中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