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二笔记(一)~

2022-02-06 19:43 作者:八戒自由自在  | 我要投稿

有点小激动啊!!!终于到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啦!!

先回忆一下时间,三国是220,西晋是266,东晋是317,南北朝是420,隋是589,唐是618,五代十国是907,后面的北宋是960

卷二大概从220年到960前的700多年间的文学,卷一其实主要是从西周到汉末,-1047到220,有点久哈^_^,感觉主要的是先秦的历史散文、说理散文和诗经辞赋,然后到汉朝是史记汉书和骈文,到汉末已经有比较成熟 五言啦

文学的中古期,从魏晋到唐朝前期是第一段,这段的标志是五七言体,这里还分了五古七古,五七言近体,来看看古和近的区别吧

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中心的文学集团为主要创作者,内部的趋同性使得作品的风格阶段非常明显,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不属于任何群体,他超然高居,又是一位甜菜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

文学的自觉,指的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独立出来,汉朝的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儒学、玄学和史学,文笔的概念,文学不仅是韵,而强调文的以情动人和语言的形式美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指的就是这种形式美的“文采”。。。。吧

文学体裁分类的出现,曹丕真的是位大家,分类,奏议典雅,书论宜理,诗赋欲丽等,最起码,应用文,议论文,诗赋这几类是看出来了。。。。。

文学的审美性追求,艺术特征,这更是文学自觉性的标志

人物品评的审美,九品中正难道就是人物品评?这也太主观了。。。。。不过文章的客观性也就比看人的主观性深了那么一些些吧。。。。。

文心雕龙: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是社会风俗和政治兴衰,内部原因,则是通和变,原来通和变的意思是继承和创新。。。。。。真是太点赞了

这里我想八一下箫统的文选,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评价他的眼光,说他在标举第一流诗人的眼光不是第一流,但在推崇被忽视的优秀诗人,却又极高的眼光。。。。。我想说,这种文学素养不会发挥失常的,只有。。。。。。情商,我相信箫统一定是为情商比较高的人,看陆机,谢灵运。。。。。。他们一定都是高官。。。。如果不把他们放在主要地位,那这本文选能不能流传推广都很难说,这叫,变通啊

哦,变通,就是通和变啊,就是继承和创新啊,艾玛,我真的是^_^有收获感

汉代儒家强调诗歌和政治教化的作用,夫妇孝敬人伦什么的。。。。而魏晋以后,诗歌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求言外之意画外之意音外之意,这种艺术各形式之间互通的美学追求,标志着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赋也就从汉代的大赋,变成了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

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抒情被文人追捧,此后的文人都摆脱了政治教化而转向个人抒情

不过我要说,这主要是因为这段时间属于乱世啊,三国两晋南北朝,根本就没有汉朝那样的集权感

乱世飘零,感叹人生短促,命运无常,个人的无能为力,形成了文学的悲剧定调,在此基础上的报复性纵情声色或及时行乐

对待人生的态度,提高生命的质量——建功立业,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丹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还有陶渊明的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所以他的诗自成一格

游仙主题从离骚中的政治寄托,到乱世的求长生,也是时代和身份的不同

隐逸主题之最属陶渊明,风气仍然是战乱所致,玄学应该也是因乱世而盛行

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出现了世家,他们专攻一经,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形成了一系列的垄断,东晋的门阀与皇家共天下是极致,到了南北朝权利又回到皇族

脉络来一下,从最早的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应该是从秦汉,有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奴隶社会起,有了贵族和奴隶,到了东周贵族地位下降,有了中间阶层——士的崛起,而到了汉朝,儒家兴盛,开始了察举制?关于五经啥的,汉朝的官制。。。。。。不熟悉啊,但是专攻一经而形成了士大夫世家,从东周的-770年,到三国的220,一个阶层累积了千年的力量,而形成了世家,甚至皇权弱到极致时,有了共天下的权势

世家的没落,应该是从唐朝?从科举制度开始?再没了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族了

其实李家,据秦皇里面的知识,李家是从东周末年的李信家族,那是-220前后,积累到了618年,也是800多年,最终成为了皇族

所以说,世家,其实也是士这个阶层的顶峰时代的产物,在战乱的时候南渡,在东晋亡时,在南宋亡时,衣冠南渡

那么从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产生了门阀,阻断了寒族上升通道,就是从220开始吧,到南北朝,其实也就是607,四百多年间的乱世。。。。。所以隋炀帝创科举制度,应该也是一种通变——在那之前南北朝肯定有雏形了,没有什么不平衡能够一直存在,极端的打破是必然的

魏晋时期文学掌握在了门阀大家手中,所以文学家族也是此时代的一个典型

重视门第,那是对地位的一种维系吧,在汉朝,平民有晋升之阶,比如卫青,卫子夫,没有那么重的门第观念吧,唯才是举?反正帝王靠谱的时候,人才是有机会的,但是到了九品中正制时期,出现了门第阶层这种,很难跨越的世族大家,到了科举制度时期,才又有了平民的机会

玄学也是我很感兴趣的课题了

魏晋玄学也属于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实也是一种哲学,始于老子庄子,东晋后吸取了佛经的成分——话说心经貌似此时是在洛阳白马寺在翻译来着?两汉有宿命论,玄学则是突破了这一思想

顺应自然的变化,不需要等待什么,自然而然,就可以自由自在,而真,就是不受礼教约束、保持本性的状态,玄学崇尚自然,就是这种真与自由的境界

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是这种“得意忘形”的思想,现在的得意忘形简直了。。。糟心了。。。

魏晋风流,是乱世中对汉代儒学的一种否定,将其视为人生的执念与障,魏晋风流就是要打破执障,对个性化的追求,无拘无束,自我表现

佛教与佛经的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公元前六世纪,释伽牟尼创建了佛教,在公元前2年有明确记载佛经传入,西汉末年时期,东汉时期天竺僧人传四十二章经,鸠摩罗什是魏晋时期的?此时期大量佛经得以翻译,这对整个中国全盘都是影响巨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其实好像并不止。。。。现存的很多古寺,都是魏晋南北朝建,南朝历代帝王都信佛教

佛教传入前,中国传统思想是只有今生,而佛教传入后,带来了三世观念,因果轮回,三界五道,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想象世界也扩大了,人活着不仅要考虑今生,还要考虑来世,用因果报应解释很多人间世,观音形象也建立了起来

佛经中的大量故事也传入,增加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南北朝时大量记载因果报应的小说出现,到唐朝时俗变,导致了中国白话小说的产生,影响也是巨大的

翻译佛经过程中,梵语的拼音法启发了人们分析汉语发音结构,分析声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四声可能都与反切求准相关而出现

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话说梵语是属于印欧语系,中国的文字体系是相当不同的,所以这个文化融合很有趣

词汇也因为佛经的大量翻译而扩大,而最大的,我觉得是观念的变化,在此前的儒家一统政教中心,到此时佛教的进入带来了新的方向,真与空,心性,境界,这也丰富了中国人的观念选择

最后的一点文字,我想来发散一下,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乱世,我从未知道原来佛教在其中的作用如此之大

乱世人命如草芥,今天长辈们还在聊十几年前治安也是让人生活不安的,现在尚且如此,何况物质文明都很弱的古代,从秦汉的强大一统,合久必分,没有了集权的限制,人们思想上是更自由些,但是,乱世中更没有保障,寒门也没有了上升通道,这难免就很多悲观

而此时,其实在更早,东汉时期就有了佛经的传入,但是为什么到魏晋的时候才盛行,也是因为乱世无通道之下的需要,大家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寄托,儒学被打破,思想该何去何从,而佛教带来了很多解脱,能理解现下的境遇,能有来世的寄托,能给自己坚持的理由,再融合上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玄学便应运而生了

理解一个时代,理解他们,也是理解自己心中的一些困境,接纳和理解他人,也才能接纳和理解自己

over~~

搜一张乘兴而去兴尽而归的图来镇文^_^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二笔记(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