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易合教育|孩子成了“问题少年”,我该怎么帮他?
近年来,随着有关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新闻频繁被报道,家长们才开始惊觉,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有一位做心理咨询的朋友,接受过众多青少年抑郁症的案例,他提到,许多家长带孩子来,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家小孩平时很乖的,怎么突然就这样了?”
其实孩子从来都不是“突然”出现问题的,只是懂事的孩子,选择了沉默隐忍,而把伤痛藏在了心里。
有时候小孩的症状其实来自大人的问题,是小孩在尽力修补家庭与大人的裂痕,承接大人的创伤和情绪。

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都是有迹可循的。
尤其是下面这3种家庭,孩子更容易出问题。
01
父母情感不和,经常争吵
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曾说:
“孩子是家庭的保护,他们有时宁愿做出自我牺牲的事,也要去拯救和保护自己的父母。”
家本该是呵护孩子无忧无虑成长的温馨港湾,可当父母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个家就像是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小船,严重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孩子时刻处在担心父母关系破裂、自己被抛弃的恐惧和不安中。同时,孩子还会自动把父母矛盾的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总觉得是自己的错,于是努力表现得很好,乖巧懂事,希望让父母开心,让父母关系变好。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孩子无法安心地发展自我。

02
父母情绪不稳定,自身能量弱
有些孩子变得懂事,是因为父母“太不懂事”。这类父母,情绪管理能力差,不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反而会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比如,经常当着孩子面唉声叹气、抱怨,消极、负能量;因工作、生活中的琐事烦恼,却把这种坏心情发泄在孩子身上,粗暴地骂孩子······不明所以的孩子,常常会错误地以为父母的烦恼、难过、愤怒,是自己造成的,所以即便扭曲自己,也想满足父母的期待,让父母感到满足、开心。很多时候,孩子爱父母要远胜于父母爱孩子,他们会为了让父母开心,而去勉强自己做本不愿意做的事情。

03
父母控制欲强,不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独立自主的需求,随着成长越来越渴望脱离父母的照顾和管控,实现人格的独立,能够自己做选择做决定。而有些家长,控制欲过强,总是忽视孩子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只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孩子的一切,强迫孩子服从。自我意识较强的孩子,通常会以叛逆、反抗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争取自己独立自主的权利;而另一些孩子,就只能在父母的权威下,选择了隐忍,顺从父母的安排。但这种重要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孩子内在的愤怒、怨恨、痛苦等情绪越积越多,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看到这,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实孩子问题的背后,都是父母的问题。而造成孩子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父母的行为和态度。因为孩子很多的行为就是为了“应付”父母的养育方式式发展而来的。所以,与其问:孩子到底怎么了?不如反思一下,“我怎么了?我该怎么办?”

给几点建议吧:
01 家庭氛围不要太压抑,而应该尽量平静轻松
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氛围,我们不可能总是让家里欢歌笑语。但要努力保持平静轻松的氛围,不要太焦虑,也不要太苛刻。我们大部分的人,大部分的孩子,终将成为普通人,而不要总是逼着孩子,提过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能表达自己,而且不需要拘束。如果孩子在家里都要带着“面具”生活,那是何等地可怕?
02 允许孩子发脾气
任性和拖延就是一种对父母的抗议;生闷气,更是一种怒气的缓慢释放。如果孩子变得不敢在父母面前发脾气,他们就会选择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发泄。但也需要父母对孩子有一些情绪表达上的引导,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想哭可以哭出来,如果有愤怒,可以说出来,或者发泄出来,不需要压抑在心底。”如果孩子在家中可以痛快地哭泣,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愤怒,而父母能平静地接纳、反思、适时地给予安慰,这个孩子肯定是幸福的。
03 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在绘本《卡夫卡变虫记》中,小男孩卡夫卡在受到父母的漠视后,变成了一只超级大甲虫,但父母却一点都没看出来……他不禁想“我是人还是虫子都无所谓吗?难道就没有人在乎吗?”当我们觉得自己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却更容易忽略孩子内心的真正渴求。因为很多时候,都是父母在说,在安排着孩子的一切。习惯了控制,而很少去听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真正的做主。只有当父母对孩子有了足够的理解,而自己又愿意改变时,遇到的那些问题,才会真正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