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收获Harvard, Princeton, Stanford,在用一个多礼拜刷完GRE后

2023-08-04 14:22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个人背景】

学校:美本Top 30

专业:应用数学和统计

GPA: 4.0/4.0

GRE: 165+169+4.5

GRE Math Sub: 940 (99%)


【申请结果】

PhD:Princeton ORFE, Berkeley IEOR, Northwestern IEMS, Duke Stats, UCLA Stats, JHU Applied Math & Stats, Rice Stats


Master:Stanford ICME, CMU MSML, Harvard MSDS等


写在前面


回顾我的申请季,我觉得结果比我想象中的好,过程也比我想象中的轻松顺利很多。从大三暑假结束八月底临时决定申请grad school,到大四寒假一二月份陆续收到offer,整个申请季还是非常顺利的。作为一个美本的申请者,我觉得我的录取结果对美本的同学借鉴意义大一些,国内的同学还是选择性参考,不要对申请形势盲目乐观。总体而言,我觉得研究生申请比本科申请容易很多,美本top30的同学,只要没有虚度四年的光阴,申到的研究生的学校基本都会比本科上一个台阶。

个人背景


和许多人很早就确定要读研究生不同,我本来并没有打算读研。我个人对精算比较感兴趣,所以一直都是精算专业的,还考过了三门精算考试,后来才转到了统计专业。由于我本来只是以找工作为目标,所以就没有考虑科研,大二和大三暑假都是做的精算实习,大三的实习还顺利地拿到了return offer。

不得不说,美国top10-30的本科和国内清北相比,内卷的情况少很多。虽然资源同样有限,但大家的兴趣都很diverse(美国也很鼓励多元化),不往同一根独木桥上挤,所以只要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论是学术的(比如科研机会),还是工作的,基本都是不难找的。


对于我来说,可能正是因为一切都很顺利,在拿到全职offer之后,我觉得也许自己应该去挑战一些更有难度的事情。因为我本来没有打算读博,所以选的基本都是水课,但也因为如此,GPA保持得比较好(绝大多数课都是A+)。所以虽然自己毫无科研经历,但想着毕竟工作也找到了,不妨就大胆去申请一些好的研究生项目。


抱着这样的心理,我就临时决定申请了。我选择世毕盟的主要原因在于世毕盟每年申请的结果都最好,对于top学校的指导也很有经验,且对于选校的数量没有限制,方便我申彩票校。我申的方向也没有什么偏好,从应用数学,统计,运筹,到数据科学,金融数学,机器学习,在top30的学校里选了一些硕士保底,剩下的博士大多都申了一遍。最后的结果,靠着我4.0的GPA,申的硕士里不管什么方向基本都录了,包括硕士中相对难进的CMU MSML, Harvard MSDS,Stanford ICME。然而因为我欠缺科研经历,博士录取的基本都是统计和运筹中tier2的学校(当然已经比我想象中的好很多了)。不过这样的结果是基于美本的背景,如果国内的本科只有成绩没有科研的话,估计top30的博士项目都很难了。


申请准备


统计和数据科学的硕士申请,对于美本同学我觉得只要GPA和GRE足够好就没事了(对于申金工的话需要相关实习经历,可能还要准备面试之类的,会麻烦一些)。这里主要讲一下博士的申请。因为我决定申请非常晚,然后我又几乎没有科研经历,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准备的,毕竟申不了博士还有硕士保底。我在大四上才开始找科研机会,联系了一位我们学校Communication Department的AP,进了他的实验室做了一些applied machine learning相关的研究。因为我知道他是我唯一能写关于research推荐信的教授,所以我在申请前的两个月干得比较卖力。虽然只有两个月,那个教授也愿意帮我写比较好的推荐信。科研出不出成果,是有运气成分的,但卖不卖力,导师是直接能看得出来的。所以导师如果经常在实验室的话,建议大家也就经常去,表现得卖力一点;如果导师不常在实验室的话,每周progress update还是很能impress到教授的。


剩下的推荐信,由于我没有科研经历,就只能找上课的教授了。由于我上的都是水课(没有上过任何一门graduate level的课),上课的老师基本都是post-doc和不做research的lecturer。为了分散风险,我找了四个任课老师,其中一个professor,两个lecturer,然后还有一个post-doc。虽然他们跟我申的方向基本都不对口,在field里也没有connection,但他们都还比较了解我。最后从申请结果看,跟推荐人是谁也没有什么联系。推荐人了解你比推荐人本身的背景更重要。除了行业大牛以及research advisor的推荐信比较重要以外,剩下的推荐信只要教授足够了解你,不是黑推一般都差不太多。


关于申请的各个材料重要性,我觉得对于申请数学,统计和运筹,GPA是最重要的。如果大家申请CS的PhD,顶会的publication肯定是需要的。但是对与数学和统计,虽然科研经历必不可少,但成果并不是必须的,毕竟本科生很难能发出高质量的文章,反而是较低的GPA会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总体来说,GPA(尤其是最重要的几门高阶数学课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申请结果的下限。当然如果能重新来一次,我肯定会早点开始做科研。美本很多学校都有REU,对于申请applied math是非常好的机会。如果GPA 3.9+并且有一篇publication,基本就可以进最顶尖的项目了(比如MIT,Stanford之类)。当然这是对于美本而言,大陆的申请大概难度要差整整一个tier。如果大家GPA不好,那就需要套磁了,毕竟很多学校会按GPA和GRE刷人。总而言之,我当时就知道我自己的学校的统计PhD肯定会录取自己,所以就以此作为保底校,申的都是更好的学校。


英语考试


英语考试我就不多说了,我是在临时决定申请之后,八月底才考的GRE。我当时就花了一个多礼拜背了一遍红宝书,刷了一遍填空的1300道题就去考了。我觉得比起SAT,GRE简单太多,也没必要特别准备,毕竟阅读没有小说,都是科学性的文章,写作的题目更是连题库都是公开的。美本的同学,如果不能一次考到330+,我觉得你们应该反省一下在美国的这四年(毕竟申请美本top30的时候大家TOEFL大多都已经110+了吧)。如果是国内的同学,还是早点准备起来比较好,毕竟这道坎大家早晚都要过的。GRE主要是学校用来刷人的,对于博士并不重要,过了bar即可。硕士的录取比博士对于GRE看得更重一些,考得高会对申请有利。

选校和文书


我觉得选校是世毕盟帮助我最大的地方。我本来博士项目中只打算申请应用数学和统计的方向,并不了解运筹。后来因为世毕盟给我分配了一个Stanford运筹的mentor,给我介绍了运筹的项目并且建议我申请,所以我就申了不少运筹的项目,最后的结果也是运筹的项目学校最好(因为运筹相对最好申,尤其是像我这样背景比较杂,research不是很专一的学生)。对于网申所遇到的各种琐碎问题,世毕盟的培训师姐姐也都会立刻回答,节省了我不少时间。
套磁的话我非常懒,所以一封也没发。因为统计和运筹大多都是强committee制,教授不具有决定权,所以套磁的意义相对较小。我个人觉得,对于统计和运筹,套磁主要适用于那些GPA有缺陷,但research和某些导师很相关的同学。因为我成绩比较好,application他们肯定会看,所以套磁这种比较碰运气的事情就没有去做。

关于文书,我个人因为没有什么科研经历,所以只能拿一些project凑数。我建议大家把草稿多给几个教授看看,然后美本学校的writing center对于修改语言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总体而言,我得到的反馈是,文书不要只写自己做了什么(那应该是简历里写的),而要突出自己的兴趣和动机,让文章具有可读性。


申请感想


整个申请季是一个加深自我了解的过程。我从最初只想读一个好学校,到写文书时思考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再到拿到不同方向的offer之后,深入研究这些项目并不停地纠结,也许这才是申请过程最大的收获。在申请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感到迷茫,不确定自己能否申请到理想的项目,不希望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申请的确没那么容易,但也并非当初想象的那样困难。这是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只有真正付出了才能不留遗憾。我很感激在申请的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家长、老师、同学、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最后,祝愿未来申请的小伙伴们都能一切顺利。



收获Harvard, Princeton, Stanford,在用一个多礼拜刷完GRE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