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重谈汉初七国之“乱”

2021-09-22 13:42 作者:韩国流行音乐鉴赏小组  | 我要投稿

教师节(20210910)记:本文是几个月前读班固《汉书》有感而发所作,针对网络上一些错误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今天将此文稍作修改并发布,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目录

A阴险无情的杀人犯:汉景帝

B不忠不孝的“书呆子”:晁错

C百姓不纳税的富庶吴国

D毫无证据的“吴王为反数十年矣”

E结论:封建儒家周制的失败,郡县法家秦制的胜利

A阴险无情的杀人犯:汉景帝

汉文帝时期,就是汉景帝刘启做汉国太子的时候,他跟吴国太子下围棋,仅仅因为一场棋局,很可能是因为刘启悔棋了或者是因下不过吴国太子而输不起,他拿起棋盘把吴国太子打死了。

当吴王刘濞在吴城外等来嫡子的尸体时,这位国王的气愤之情真可谓是难以用言语形容:寡人好端端的一个大儿子,将来可是要做国王的,就这么死了?还是汉太子爷亲手杀的?所以他老人家生气的说:吴汉是“亲得不得了”的刘家人,死在你们汉国都城就埋在你们那儿吧。意思就是你们汉国太过分了,咱们吴国不吃这个哑巴亏!

这下刘启可闯了大祸,汉文帝只好打马虎眼搞平衡:刘启当然是不能被罚的。这样吧,你吴王从今以后可以不用来长安朝见了,总算平息了事态。

很多人受大名鼎鼎名声奇好的“文景之治”的影响,认为汉景帝宽容仁爱,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实际上西汉很多的弊政,例如后宫干政等,都源自景帝时期的一些坏苗头。

阴险的汉景帝杀了他的爱臣晁错,废掉皇长子刘荣让心机十足的王娡母子上位,利用窦婴打击太后爱子梁王,饿死为他守护汉国江山的周亚夫...自此西汉再也回不到那个“无为而治”的黄金时代了。

很多人认为西汉衰落自武帝始,那无非是多不知汉景帝的所作所为。

所以你们说,用阴险无情的杀人犯形容刘启,算不算过分?

B不忠不孝的“书呆子”:晁错

史书记载,晁错“为人陗直刻深”。什么意思?翻译成白话就是刻薄不圆滑情商低,实在是不好相处。晁错在汉文帝时期向秦国的博士伏生学习过《尚书》,后来成为太子刘启(汉景帝)的智囊,又多次给皇帝谏言献策,可见他本人至少在纯理论方面是很有学问的。

但是在造谣吴王造反,与汉景帝一起挑起七国之乱,及战时他的所作所为看,晁错的确是一个不忠不孝的书呆子。

由于晁错情商低不会做人,其他大臣都不喜欢他。当他提议削藩后,连他的老父亲都看不下去了(按《汉书袁盎晁错传第十九》: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可是我们的晁错大人却说“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按同上),最后父亲无奈自杀。可见他的心利只有皇帝没有父亲,这不是“为君绝父”吗?可见他不仅不孝,还白读了那些儒家经典(算不算书呆子?)——看着“封建”的书,做的却是“郡县”的事,这种阴险的心理,倒是像极了他的主子刘启。

又有人说,虽然晁错的确不孝,但是他忠于皇上啊,这总算一个优点吧!

且不论忠于汉景帝这个阴险无情的杀人犯算不算“优点”,仅在事实判断领域,史料就不能支持“晁错忠”这个观点。

当七国被晁错的胡作非为逼反(当然做决定的还是刘启)时,我们的这位御史大夫却曰“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也就是说他不仅不亲自前往军中平息这自己造的孽,还让皇帝御驾亲征,自己却守在长安!你当你是萧何吗?这难道不是不忠于君吗?

“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可见他佬不仅对父不孝对君不忠。对国,他也不思!

这种只会夸夸其谈的人,居然还会被人崇拜,实在是令我无法理解。

最重要的一点是:晁错鼓吹所谓的“吴王必反论”,原因是吴王在汉朝初年分封诸王中最为贤明,也是活的最久的,吴国治理的非常好,国力强大,吴王深得人心(论证见下文C篇),晁错据此断言,吴国必反,“削亦反,不削亦反”只是一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胡说八道。

C百姓不纳税的富庶吴国

很多人仍旧以“好人什么都好,坏人什么都坏”的逻辑去思考历史问题,这是完全错误的。且不说吴王是不是“好人”,就算他是坏人,那么他治下的吴国就一定是“民不聊生,个个盼望汉国天兵下凡解救水火之中的吴人”吗?

并不是,甚至还恰恰相反,吴国非常富庶,说是当时的“发达国家”并不为过。西汉初武帝前,汉国还是遵循刘邦定下来的地方自治制度,各个国家可以自己制盐制铁。而吴国地广人稀(见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物产丰富(国境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浙一代),又加上靠海,所以吴王就派人搞私营制盐制铁,发了大财,老百姓生活富足,连税赋都不用交(按《汉书荆燕吴传第五》: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工人工资按时发从不拖欠(按同上:卒践更,辄予平贾),吴王维护小共同体宗族本位(按同上: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最重要的是吴国法律管得宽而且开放移民,以至于很多外国人都想移民吴国,逃犯也往这边跑,到这儿就安全了(按同上:它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不与)——是不是跟美国罪犯跑到没有死刑的州生活差不多?更不用说吴国的这种好政策持续性长,不乱折腾(按同上:如此者三十余年,以故能使其众)。

仅从吴国百姓不用交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吴王的确没有怎么压榨老百姓,所以他搞钱盐铁私有化利己为次,利民为主,实在是一个好国王。

由此可见,吴国当然是个好国家。这不你看,下面就有人因“贫贱不能移”开始嫉妒了!

D毫无证据的“吴王为反数十年矣”

《史记晁错传》记载,大臣邓公说:吴王为反数十年矣。

以及刘邦曾经跟年轻的刘濞说: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

还有那个反对吴王坚持削藩,被认为是支持统一的大忠臣晁错。当汉景帝被“万恶的七国造反集团的骗术”所迷惑而将晁错“冤杀”在东市时,一切好像都说不清了。

以上这些谣言,不知道影响了历朝历代直到当今的多少历史爱好者,他们以此认定:万恶的封建残余保守实力吴王刘濞确实是“自打娘胎里就想造反”,破坏我大汉的天下一统,简直是罪不容诛!应该把他碎尸万段,吃他的肉喝他的血!

但真相果真如此吗?

一个人但凡具备一点法律常识,都知道“控方举证”和“疑罪从无”。邓先生说吴王想造反好几十年了,有证据吗?刘邦说(暂且算他的确说过)东南今后有人作乱,一个瞎猜乱编的东西能作数吗?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在吴王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就会发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完全是大一统爱好者的信口胡说。

如果我是刘濞,如果我真的想造反,那么我一定会在吴国太子被汉国太子杀的时候就联合其他国举兵造反,因为这样最具备道义优势:今天汉国杀了我的儿子什么事都没有,明天会不会杀了你们的儿子?

如果我是刘濞,如果我真的想造反,那么我一定会在正式宣布造反前就联络组织好本国和各个国王的军队,而不会直到发兵前才仓促的将国内14-62岁的男子总动员起来。

如果我是刘濞,如果我真的想造反,那么我一定会听从我的心腹大臣田禄伯的意见联合外国军队顺江西进直捣武关,或者听从桓将军的意见拿下洛阳号令天下。而绝不会畏首畏尾,慢慢进军,攻一城守一城,保守到白白分散兵力。

当袁盎对汉景帝说:“吴...安得豪桀而诱之!诚令吴得豪桀,亦...不反矣。吴所诱,皆...亡命铸钱之人...”时,连“大忠臣”晁错也不得不承认的确如此(错曰盎策之善)。

在这种情况下,吴王怎么可能“为反数十年矣”呢?

所以,让我们揭秘真相——

与长期以来的主流叙事不同,吴王刘濞并没有蓄谋造反,他是被汉景帝的削藩政策逼迫,仓促起兵的。至今史料上没有实锤证据证明吴王刘濞预谋造反,实际上,吴国是在汉景帝下令削除吴国的会稽、豫章二郡时(吴国一共才有三个郡)才派人前往胶西国策动起兵,此前七国并无实际谋反行动。

从当时汉代国势、吴国自身状况以及战争进程等方面看,吴王刘濞不可能是蓄意谋反。景帝与晁错断言吴王早有谋反之心的理由有三:

一是即山铸钱,煮海为盐,积聚谋反的经济力量;二是诱天下豪杰,储备谋反人才;三是长期诈称病不朝,对抗中央。其实稍加考证即不难发现,这些理由均牵强附会。

早在景帝征求爰盎平叛意见时,这位曾做过吴相的老臣就反驳了景帝的观点:吴国确有铸铁、煮盐之利,但不足以诱致天下豪杰,其实吴所诱,皆亡赖子弟,并且吴王也只是利用他们为吴干铸铁、煮盐之类粗活而已。其次,铸铁、煮盐,发展地方经济,并没有错。“收其利以足国用,故无赋于民。”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无论如何也与蓄谋造反扯不上边。吴王称病不朝也非对抗中央,而是源自其爱子在文帝时被皇太子所杀,文帝体谅吴王心情,赐几杖并准其免朝。既然文帝已开先例,吴王此时也的确年事已高,难以承受长途颠沛之苦,免朝自在情理之中。

由此看来,除了种种欲加之罪的恶意揣测外,并无吴国要造反的根据,并且,吴王是汉高祖刘邦时就建立的封国,此时吴王年纪已经很大,如果有预谋,他怎么会在快要老死时才造反呢?

E结论:封建儒家周制的失败,郡县法家秦制的胜利

如果说刘邦击败项羽是西汉史封建制大伤元气的初级阶段的话,那么七国之乱以汉国的胜利告终就代表了秦制再度抬头的中级阶段。七国之乱虽然仅仅三个月就被平定了,但却对西汉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西汉政治体制从“郡国并行制”向事实上的郡县制转变的分水岭。

中国历史走到了公元前154年这个时间点,小共同体本位的复兴已经奄奄一息,先秦小国林立的周制已经难以恢复。等到十四年后,那位“刘猪”彻底封杀了闭锁体系下复古的所有悬念,撒下了压倒封建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1年5月13日初稿


重谈汉初七国之“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