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勃列日涅夫时代

2023-03-07 21:44 作者:bili_74898493599  | 我要投稿

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等人以一场不流血政变逼迫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同志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他在解除了谢列平、谢米恰斯内等人的职务之后,与作为政府首脑的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同志和作为国家元首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同志一起建立了“三驾马车”的集体领导制度。苏联进入由此进入了勃列日涅夫时代。 在此时期内,苏联在军事实力上已经达到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水平。但是,苏联的经济水平整体上依然落后于美国。勃列日涅夫为了改善此状况,通过推行福利体系来提高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使得苏联人民享受到了仅次于东德的富裕生活,但由于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这种福利体系也为苏联日后石油贬值后的衰弱埋下了伏笔。1983年,苏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710美元,是美国同时期的三分之一,而同年东德的人均GDP则达到了5670美元,是全世界最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多次介入在东南亚与南亚发生的武装冲突,并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势力范围。1969年,苏联与同属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多次发生边境军事冲突,双方一度几乎濒临战争的边缘,此举也导致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在1972年后得到了改善,冷战的局势也开始转变为中美联手抑制苏联。尽管苏联在这一时期极力在中东地区扩大自己的的势力范围,但当苏联支持的埃及和叙利亚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再次败给以色列之后,借助战后基辛格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穿梭外交与埃以两国的和平谈判,阿萨德领导下的叙利亚开始谋求在美国与苏联之间进行平衡外交,不再专一依赖苏联,萨达特领导下的埃及则与苏联彻底闹翻,反目成仇。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苏联的国内外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和改革,苏联的军事、经济力量由此获得了迅速发展。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后,随着油价的大幅上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滞涨”现象。而苏联作为世界重要石油出口国之一,反而因油价上涨获利颇多。随着苏联综合国力的增强,勃列日涅夫随即推出了“全球战略”,开始在全球广泛扩大苏联的影响力,特别是加强了与美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通过古巴进行代理人战争,对非洲国家事务进行了直接的军事干预,例如参与安哥拉内战和欧加登战争等。但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援助和军事行动极大地损耗了自己的国力,诱导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军事工业的投入,让苏联的经济结构更为畸形。此外,苏联的强势扩张也破坏了70年代初美苏之间好不容易实现的缓和局面,同时也招致了大量国家的厌恶和反对,影响了苏联的国际形象。 上世纪70年代,在对市场社会主义掀起新一轮批判浪潮的情况下,苏联经济改革的重点也从强调改革传统的斯大林体制到强调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由扩大企业自主权转变为加强对企业的控制,改革的重心由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转移到合并企业,建立更大规模的“联合体”。政治上,勃列日涅夫结束了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斯大林的形象。但赫鲁晓夫改革在苏联和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仍有部分延续,如卡达尔领导的匈牙利和盖莱克领导的波兰。匈牙利政府在1979年进一步允许把亏损的国营小型工商企业改由职工承包或租给私人经营,把私营企业的合法雇工人数限制放宽到30人,除税收外政府不干预企业的资金流动,允许企业自主在社会上公开招聘管理人员。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总统卡特随即宣布对苏联实施粮食禁运。1983年后,苏联为应对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耗费了大量财力,石油出口也受国际原油价格下跌而缩水,苏联人民的日用品消费和副食(如奶酪、黄油)等的采购都受到了明显影响,生活质量有所下降。据统计,1985年苏联人民平均每天要耗费2个小时的时间排长队购买食物。 1982年底,勃列日涅夫逝世。紧接着,继任者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相继逝世。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其主导的“新思维改革”也因此开启。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