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重新定义“杂食”——Oriolus 铜黄鹂 HiFi耳机体验谈


Oriolus这个厂牌对于非正经的随身HiFi发烧友们而言可能算不得一个认知度很高的品牌,就像身边很多非摄影发烧友的人不知道奥巴或理光一样。而对于老烧,或者正尝试着去玩便携HiFi器材的新生代发烧友们来说,对于这个厂牌的印象多半是受到其他老烧的耳濡目染。Oriolus又称“老人家音频工作室”,过去在随身捆绑类器材的领域里是烧友们绝对绕不过去的话题。Oriolus大抵在五六年前开始潜心开发HiFi耳塞并执着地以各种“黄鹂”来命名。这种路子后来大洋彼岸的一家美国厂商ALO也是这么走的,后者同样也是个前身做各种便携耳放、线材等营生的品牌,后来半路出家改做塞子,并且同样执着地以各种星座命名。平心而论,玩器材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没能成为他家耳塞类产品的粉丝,甚至连普通用户都谈不上。当然这事儿的缘由怨不得Oriolus,更多地是在于我自己的一个取向问题。
“老人家”向来擅于做人声的表达,而我偏偏又不是一个纯粹的人声向发烧友。以至于在当年其代表之作“黑黄鹂”红极一时的那会儿,我只是短时间接触,细听的机会倒是不多。再后来呢,“灰黄鹂”火的那会儿我倒是正经听了一段时日。塞子是好塞子,不仅仅是颜值,声音在同类圈铁产品中也属于相当能打的那种。不过距离这俩发售也过去了这么多年,产品虽然中间也有几次迭代,但都只算是小修小补,整体风格和音色上没有做大的改动,连名字也一直保留初代的命名。

“铜黄鹂”这条塞子呢,海外版被命名为“伊莎贝拉”,有着一个相对洋派的名字,在国外烧友圈中显得更为接地气倒也是常规操作。并且铜黄鹂也是Oriolus破天荒地采用单个动圈方案来做的一款中高阶型号。当然近两年在随身HiFi这块动圈复兴也是个趋势,对于常年在圈铁方案中耕耘的Oriolus,从技术层面来讲回过头去采用单动圈的方案更是完全不存在瓶颈的。官方定价3680算不得便宜,但对比自家高端系列“白黄鹂”、“朱鹂”、“银黄鹂”、“山鹂”之类,铜黄鹂的定价已经算是很克制了。如果片面地以价论声来分类,它的定位还略低于经久不衰的“黑黄鹂”。按照官方的产品线分类,“铜黄鹂”应该算是之前“灰黄鹂”那条线上的高阶型号,并非是所谓“黑黄鹂”这条线上的“低配版”。包装上其实整个“鸟塞”系列风格都差不多,无非就是里面收纳盒或者耳塞套之类陪衬的多寡和档次上的差异。当然铜黄鹂这塞子包装里是没有附赠收纳盒的,如果说是出于成本考虑,把开发预算都放在了声音层面,这反而还是好事。耳塞和线材本体,一包各种size的硅胶套,一个线夹还有一支清洁棒,这就是铜黄鹂的全部嫁妆了,没什么特别的开箱仪式感。耳塞腔体依然是类似公模树脂一体成型的设计,为了呼应“铜黄鹂”的名号,整个腔体呈半透明琥珀色。不同于其它系列腔体背板artwork,铜黄鹂的背板居然嵌入了一块做旧质感的黄铜后盖与腔体融为一体,颇有些索尼JUST EAR的设计风格,六个导气孔也环绕在中心圆形LOGO的周围,就观感和质感来说我还是颇有好感的。原配线材采用了四股绞线,柔韧度极好,反映在实际佩戴上就是近乎为零的听诊器效应以及收纳的便利性。当然需要重点提醒的是原配的线材是4.4mm平衡插头的规格,这一点上注定了这塞子面对的用户群体就是正经的发烧友而不是普通的消费级用户。


在驱动难易度方面铜黄鹂对于用户而言并没有因为默认配置了4.4mm平衡插头的设计而显得门槛很高,事实上在支持4.4mm平衡输出的HiFi手机小尾巴上就能够获得其正常水平的声音密度和动态表现。铜黄鹂走向上大体来说是个均衡向的路子,内敛却又不失感染力。声场方面虽不属于那种能让你一耳朵就置身音乐厅的感觉,但是对于绝大部分流行乐已经算是很够用了,不论是横向还是纵深都属于同类产品的中上水准。中低频段的氛围感有着出色的表现,低频量感适中,下潜不深,点到为止,同时保留了应有的细节,在主流的流行类曲目回放表现中铜黄鹂的低频所提供给用户的感官愉悦性是相当优秀的。中频结像距离中等偏近,听感上相较于灰黄鹂来得要更加柔顺,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显得更加杂食,在重点突出人声演绎类曲目中,丝毫不会出现人声一定程度上压制器乐细节表现的情况,单从这点来说铜黄鹂相较于灰黄鹂在主观听感特别是耐听度方面我个人的接受度要高出许多。中高频和高频部分铜黄鹂提供了还不错的亮度和透明度,虽然在延伸方面和正经以器乐为主打的更高阶的产品相比尚存在些许的差距,但是在宽松度和两头的延伸上作出了合理的取舍,牺牲了些许极高频穿透力,换来了不紧绷、更为宽松的听感,在耐听度方面更为适合长时间的聆听,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一切均不是靠损失细节去换来的。


关于搭配方面经过半个多月的折腾,我简单列举几个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搭配来作为参考:
铜黄鹂+LOTOO S1:
手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器材自然是要优先考虑的,至于现在的手机还有多少具备3.5mm音频输出端口暂不谈,4.4平衡口肯定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选择乐图S1这个解码耳放小尾巴搭配在一起也正是因为它支持4.4mm平衡输出。就像前文所述,在驱动性方面,乐图S1并没有因为推力的问题而拖铜黄鹂的后腿。这套搭配反馈在主观听感这块,整个声音的框架基本上和主流的入门级DAP在一个水平。S1作为一个本身染色并不算多的器材,使得铜黄鹂在内敛风格的外表下也有着还不错的动态表现。而这种程度的动态若是非要较真的话,在一部分节奏起伏较大的物理器乐类曲目下还是稍微欠点意思,不过应付一般的流行向曲目已经是绰绰有余了。硬要说这套搭配下还有哪里差点啥的话,低频这块能够稍微再多收束一些就更完美了。

铜黄鹂+Oriolus 1795便携无线解码耳放:
之前我并不确定自家的这台带4.4平衡输出的便携无线解码放能否作为一个有隐藏属性加成的官方西装套,就搭配结果来说的话我认为是可行的。与一般搭配手机来使用的HiFi小尾巴不同,1795虽然是一款无线类解码耳放器材,但是由于其支持LDAC等高采样率无线传输协议,且自身有独立的电池供电,彻底摆脱了手机数据接口那点孱弱的供电输出,所以就理论上来说声音是可以表现得比一众小尾巴要更好。另外特别要提一嘴的是,这套搭配下的铜黄鹂在声音的线条感表现是我试过所有的小体积解码耳放与铜黄鹂的搭配方案中最优秀的一个。整个声音在宽松之余结像更为细腻精致,如果不计较细节揭示力等硬素质的差距,不严谨地说音色方面我主观上认为是类似于自家高阶系列的银黄鹂的。原本缺乏一定光泽感的小编制弦乐在这套搭配下也变得很是那么回事了,不得不说很多时候官方西装套的搭配就是这么玄学。当然话虽如此,我并不打算对所有有意入手铜黄鹂的烧友安利这套搭配,因为有得必有失,如果你并不是那么追求声音的线条感而更在意氛围表现的话,那么在这套搭配下,氛围感这块被牺牲得略微多了点。

铜黄鹂+Cayin N3Pro:
遗憾的是,原生附带4.4mm平衡输出的一体式随身播放器类器材眼下多半都不在手边,于是乎参与搭配的播放器类器材此次只有Cayin N3Pro一台,但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套搭配也正是这个组合。众所周知,N3Pro在其定位的档次区间并不是一个以解析力见长的播放器,另一方面Oriolus本身自家的所有耳塞类产品同样也不是。然而令我惊奇的是这俩合一起竟然起到了负负得正的效果:不下于前面1795的声音线条感,结像细腻度就本文列出的一票搭配中可以说是全场最佳。虽说中高频的亮度被压暗了一些,但是相应的高频在部分音源中存在的一丢丢毛刺感也被打磨得干干净净,变得极其顺滑,隐隐有一种靡靡之音的味道,初次聆听这套搭配的那一刻我不由自主地迸发出一句“啊,我好了……”的感叹,人声表现堪称一绝。而另一方面,虽说高频被压暗了,但是相当一部分古典小编制竟然反而变得更好听了。原本几乎不存在的光泽感竟然也出来了,加上漂亮的器乐泛音,使得我甚至一度怀疑铜黄鹂在开发调试过程中是否就重点参考过这套搭配,着实令人称奇。

铜黄鹂+德森瑞HONEY H1:
相比起前一套搭配,这个搭配方案虽然没那么亮眼,但是整个声音却更加提神。如果只看品牌本身,德森瑞是个年轻的厂牌,拢共这几年发售的产品也就那么几样,但几乎款款都是精品。而H1是德森瑞去年底发布的一款便携式解码耳放类器材,选择它的原因同样也是因为它具备4.4mm平衡输出的能力。而具体搭配的声音线条感和顺滑度这块虽然比N3Pro要糙点,但是整个声音框架的张力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按Oriolus一贯擅长的人声表现来说,H1驱动下的铜黄鹂在女声的演绎方面要更具穿透力,不过并不存在任何齿音,这点在同样是H1驱动的灰黄鹂则没那么耐听,不仅齿音较多,偏单薄的结像和低频的弹性以及质感也明显不如铜黄鹂那般饱满。器乐方面在这套搭配下钢琴和吉他等击弦及拨弦类器乐表现出了漂亮的泛音,虽然和定位更高端的器乐塞相比差异还是存在的,但是对于一个定位杂食的塞子而言,这般表现已经堪称优秀了。

诚然,铜黄鹂并没有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超出其定价的特质来。不过以一个中阶且定位杂食的耳塞而言,它几乎把绝大部分不同风格音源的表现力属性给拉满了,反观在售的绝大部分定价五千以下同样定位杂食的主流耳塞,能够真正做到这种程度的其实屈指可数。因此对于歌单类别比较繁杂,或者尚不明确自己听音取向的烧友们来说,铜黄鹂这款耳塞就算盲狙也几乎没任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