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中可以借鉴的几个经验

1. 放低声音,态度柔和
图片
尽量放低声音说话,尽量态度温和,感觉效果反而好些。
上课说话声音小而柔和。我的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
柔和的才是用心的。既保护嗓子,又读到心里,还不吵人。
家长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柔和地对孩子说话。
除了叫喊,不能引起孩子注意的原因在哪里呢?大约因为您说的是老一套,您的话孩子早就厌烦了;说不定,您的语言还不够卫生,而脏活,最容易污染灵魂,毁掉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宁静和清洁。
2. 给孩子听音乐,培养静气
图片
优美的音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孩子的心灵导向宁静优雅。同时,也使他们对音乐有了鉴赏能力——吃过鲜桃的人,是再也不会贪恋烂桃的。
赏乐也需要重复。一盘磁带要用一个学期时间听完。是这种不紧不慢、鞍辔而行的重复,涤荡了师生的浮躁、茫然,滋养了师生的从容、优雅。
反复——是儿童成长内在的要求,也是教育必须遵循的规律。
体会“文字就是乐谱,读书就是唱歌”。
薛老师在班级里放过的音乐:
《月河》
《教父》
《乱世佳人》
《客从何来》
《爱的问候》
《渔舟唱晚》
《花好月圆》
《空山鸟语》
《平沙落雁》
《春江花月夜》
《广陵散》
《秦桑曲》
《小放牛》
《阳春白雪》
《苏武牧羊》
《梅花三弄》
《阳关三叠》
“班得瑞”初听很好,日子久了,电子合成的机械和浑浊就浮现出来。比较耐听的只有《早晨的空气》。——以前总觉得班得瑞说不上来,看到这段一语道破。
3. 家长自己热爱阅读,让自己的语言新鲜、洁净、有趣,孩子爱听
图片
对于我而言,读书是一种内在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
都说孩子服教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师的语言相对丰富,能以其内容的新鲜吸引孩子。而这种语言魅力来自何处?
是读书——日不间断地读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如果您想让孩子喜欢您、聆听您,试着这样逼迫自己:一定让自己的语言新鲜、洁净、有趣味。如果觉得很难,那就意味着——您该读书了。
说到语言的习得,我更认为:是倾听、阅读美好的语言——而不是终日摇唇鼓舌,才是培养凝练优美表达的关键。
4. 家长需要跟随老师,以身作则
图片
做教师的只要个总体差不离,具体到哪个孩子情况,那就看孩子的天分和家长的行动了。我发出了口令,他不跟,有人跟,于是有了快慢优劣的差别,这是自然之理,也是公平之事。
原本,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家长素质的竞争。
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成绩和家长付出成正比。至于将来——恰是那些现在“跟上来”的家长,将来越可以早些脱手。一旦孩子爱读,一旦到了孩子催着家长不断给他们买新书的时候,哈哈,语文将是最先驰出家长视野的骏马,语文必是载起其他功课乘风远航的浩荡江水。然而,我要的是,语文是他们可以憩心骋怀的,且随他们的长大一起生长扩展的美丽世界。
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强求一致,也就意味着直面家长素质的差异,不强求一致。参差多态啊!
起步阶段,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学习兴趣和状态。家长——您有兴趣、在状态吗?
永远不要苛责孩子。如果您以为孩子不够聪明,问问自己遗传了什么;如果您以为孩子行为习惯不好,问问自己如何做的榜样。
5.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图片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永远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人家的好孩子相比。
看见孩子稳步前进,教师就要锲而不舍地表扬再表扬。
孩子出错的时候,也是他们沮丧和痛苦的时候。这时候,他们需要来自教师加倍的抚慰和帮助;这时候,教师越发要用行动告诉他们:孩子,别气馁,不着急,老师和你在一起呢。
能力的差距是天生的,好学的程度也不可能一致。教师要做的是,把哪怕一丁点的学习热情给放大、点燃了——而不是用怀疑的心态,扑灭上进的火花。
6. 积极表现前,先学会倾听
图片
家长都希望教师多提问自己孩子,唯恐孩子发言表现的机会比别人少。其实,对于孩子来说,首先需要学会的是倾听——这才是学会学习的关键。
没有了静听和沉思为前提,所谓“积极发言”,只是为表现而表现的低效闹腾而已。
爱吵爱闹,意味着一个人的心门是闭塞的。他的眼里只看见自己,他的耳朵只听见自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从生活、从书本有所吸纳和汲取?
“聪明”——耳聪目明,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的听觉、视觉习惯性地处于聆听和搜寻的状态。
聪明的孩子是很容易辨识的。根本不待考试,您只要注意他在人群中听人说话的神情就知道了——至于上课,他的专心致志,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孩子爱吵爱闹,听不进别人说话,不要以为这只是个性有缺陷,这也是可忧的心智状态。
7. 习惯培养
图片
(朗读时)机械呆板的声音一旦成型,将来费多少力气、耗多少时间也不能挽回。因为列车,在偏离正轨的路上走得很快很远,惯性之大,与日俱增。
浮躁。对于孩子来说,这很正常。连续五遍,确需定力。因为对于每一个人,定力,都是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个人认为:在一年级,书写毛糙意味着心浮气躁,这种求快不求好、心思直通玩的精神状态,极不利于静气和定力的培养。
磨蹭的习惯一旦养成,将延缓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
语感和读书习惯的培养,是关乎一生的长远之计。在我看来,这是头等重要且一天都不能延迟,一次也不能放松的。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应试,你就永远没有时间务虚。
“务虚”的好处就在于,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备足雄强的后劲。
过分轻松的学习,导致思维懒惰。
当学习能力提高的时候,如果不提高要求,对于孩子的发展是一种压抑——这将延缓他们的成长,并且滋生浮滑和惰性。
学习最讲究的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还有——心平气和。
让学生直面学习中的困难,打破快乐轻松的神话——这是每一个明智的师长要做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更有毅力、恒心、克服困难的勇气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8. 坚持课外阅读
图片
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并且热爱——读书、写作、表达、思考,七七岔岔的这些语言碎屑、伪知识,只能败坏了语文该有的美丽、醇香以及蕴含其中的生命气息。
对于小孩子来说,只有在好玩、没有负担的阅读中,书和文章里的养料才能被愉快吸收,自然地转化为她所拥有的东西。急功近利最大的损失就在于:孩子可能渐渐不喜欢读书了。
再紧,再忙,读书也要咬牙坚持。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对阅读的热情;因为提高语文成绩的最终途径,就是广泛阅读。
我想语文和数学的不同,在于语文是可以混着拖的,是可以在不求甚解中慢慢明白的。
只要课外阅读跟上,只要我对所谓分数有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孩子的日子都好过不少。
没有揪住他们补习,而是任他们投身于学校生活的热流,懵懂快乐地“靠天收”。爱听的课,有趣的书,是他们风调雨顺的天。
只要他们上了“大量的高品位阅读”的路子,别说语文,所有功课的学习都将如同远航的帆船,拥有了持久强劲的顺风。
9. 竞争和评比比不上呵护兴趣
图片
低年级教师都爱搞小红花小红旗什么的,我想:写字也好,计算也好,只要那些孩子尽力了,就是好的,为什么这么早的给他们根据“作业的实体”判高低呢?那得了红花的自然高兴,那没有和少得的呢?多么沮丧。
不尚贤,使民不争。残酷的、白热化的竞争是中国孩子逃不掉的。我且让他们模模糊糊地多快乐几年。
有班主任订立班规,具体明细到打架一次扣几分,不交作业一次扣几分。我不喜欢,我喜欢“道”这样的微妙玄通和深不可测,喜欢模糊管理。这样省劲,也更有人情味——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前者。
拼音不过是个拐杖,迟早是会的,何必强求一致?从前一个一个来跟前读,读正确了才回家。这种事情我现在不做了。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下子让他觉得语文很可怕。才学几个字母,就让他们分出三六九等,太无聊太残酷了。
以我二十年的教育经验,我坚信,没有差的孩子是因为教师的补缺补差而根本改变学习状态的。除非那孩子因为说不出的原因突然发生了思维的苏醒。所以,我同意苏大师的话,与其补课,不如让他多读课外书,疏通思维的通道,也许会好些。
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抱着一颗学好向上的心来学校的,只是各人的能力、悟性、基础、家庭环境所给滋养不同。他们把无限信任给了教师,教师应当对应他们的心愿,而不是根据他们呈现出来的优秀度,回报相同的信任。一旦承认了人生的缺憾、先天和成长环境的差异,爱就无等差了。
面对分数,不要计算它离100的差距是多大,而要计算从“零”起步“长出”了多少——这样,只要及格,就是好收成。
个人以为,最容易让孩子恐惧学习的方法,就是放学了天天单独留下补课。这种暗无天日、强迫苦役的感觉,使他对于学习、对于教师有了根深蒂固的抵触情绪。当一个孩子对功课及教师怀有深刻敌意的时候,一切的抓和补,一切的良苦用心,都只能激发孩子强烈而深刻的逃离欲望。
密切关注是敬业。有时候,“放弃”更是一种理智的关心。我们当在需要的时候走开、装糊涂——但却不是离开。
10. 和孩子一起记日记
爸爸妈妈们记住了:人在骨子里都是自我中心的,没有比“读自己”更能激发孩子识字、写作兴趣的了,所以你们要开动脑筋,让自己的文字优美、丰富起来哦。
11.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品行
教书,就是教做人。气质的培养,品行的熏陶,就在这分数不能衡量的点滴中。
我希望,从我的教室里走出去的孩子,既温文尔雅,又磊磊落落——堂堂正正。
来学校不光是学知识,也是通过和各种类型同学的交往磨炼培养自己的过程。磨合、纠纷、挨罚,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你的孩子能力强且品行好,那么她自然会成为教师可以依赖的助手,在学习之外,她的综合能力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你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学习状态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周围孩子,那么她的成绩不过是温室里的娇花,除非有奇迹发生,迟早,她会遭遇到考验性的环境。到那时候,再培养自控力,恐怕也迟了!
对于所有的学生,我的希望是: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综合能力强;第四,成绩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