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忱;【荐读】令人绝望的“自我厌恶”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自我厌恶(Self-loathing),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很不好,讨厌自己,甚至憎恨自己。它不仅是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而是一种较为深层的、指向自己整个人的厌恶。
自我厌恶可能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工作中,自我厌恶者总是会注意到糟糕的部分,甚至坚定地认为:“如果硬要说自己擅长什么,大概是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搞砸一切吧”。在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和他人比较。我们总是过得小心翼翼,总是反思自己,似乎别人都是对的,而自己总是不好。这其实是在经历自我厌恶。
自我厌恶者,人生只有黑暗面
自我厌恶是一种很痛苦的心理问题,相对于正常人来讲,谁都会有消极的时候。
而当正常人遇到消极心态时,绝大多数都是可以理智的去分析自己,从而将状态调整到乐观的一面。
但自我厌恶者却很难,因为在他们的内心中只有黑暗的一面,不会去尝试改变,也不会接受他人帮助,消极的心态会充斥他们内心。
另一方面,人的大脑通常都是倾向于消极的,你可否思索过这样一问题:
当看到一块玉,你往往会在赞赏这块玉优点的同时,还盯着这块玉的不足之处,或是质地不佳、或是颜色不正等等,只要有任何一点瑕疵,你的目光就很难摆脱。可见,自我厌恶形成的本质原因就是,你如何看待问题,是以积极、阳光的心态,还是以消极、黑暗的心态,这将影响你是否会成为一个自我厌恶者。
尽管,有时候你已经习惯了在自我批评里寻找改变的动力,不过,这并没有让你更能接受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或者说,这反而使你对于他人的态度和看法都变得异常敏感,常常把别人的意见都当做是对自己的指责,比如,对方只是在说这家餐厅糟透了,但你却觉得他意有所指——“他是不是想说我连餐厅都不会选,我简直糟透了”。
更甚之,你很难原谅自己的错误和失败,总是纠结于过去的遗憾、错误或失败,这表现为:你只记得错误发生的那些时刻,而关于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却会被你有意无意地忽略;不仅如此,你还常常陷入对过去的“反刍性”思考之中,即你总是带着负面的态度去反复“咀嚼”、琢磨已经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自己都做了哪些不该做的事,或是犯了不该犯的错。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多么让人讨厌”
之所以笔者会写到这个话题,实在是因为本人也被这种情绪日复一日地折磨和困扰着。甚至常常觉得自己有一些难以释怀的对话和行为,这种认知会使你厌恶自己,它使你觉得,你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非常失败,你不配得到他人的爱。
Edward Higgins在自我偏差理论中提出三个自我: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应实现的自我,当我们厌恶自己时,应实现的自我与实际自我产生偏差,如果实际自我也得到了不好的外部评价,我们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自我厌恶之下,很少有人会清醒理智的看待自己。拥有这种想法的人几乎都是鸡立鹤群的“异类”,由于幼年时的创伤体验,他们不爱自己。他们可能曾经被亲近的人伤害,或者幼年没有得到满意的爱,成年后,安全感的缺失使他们自感低人一等。
他们习惯在人前扮演好好先生,将所有的攻击性情绪都指向自身,好好先生的背后,是无处释放的负面情绪对自我过高的期待。
如何停止自我厌恶?
小时候我时常感到自卑,这时我习惯做一件事:微笑练习。
当我感觉很自卑的时候,我会大笑;当我很尴尬的时候,我会微笑。并非我真的很开心,而是我希望通过微笑行为,带动情绪上的开心。
除了微笑练习,我还会尝试与他人沟通和分析来自内心不安全感的真实性。这些方法,都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自我厌恶的情绪。
实际上,自我厌恶仿佛一个不太准的指南针,最开始迷失了道路,在外界的帮助下,慢慢找到终点的正确位置。请朋友罗列的优点,和我自认为的优点,就像雷达一样,每一次对比,都让我越来越冷静,越来越客观,越来越不容易迷失自己。
找到裂口之后,接着要做的就是修复。修复内心很考验耐心,最好具备一点匠人思维,精密的剖析自己的不安全感来源,越仔细越好。
其实,当我们沉浸当下做点滴小事的时候,反而更容易成功。这大概就叫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其说接受自己不如说是不断地了解自己、理解自己,了解得越多,对它的掌握就越得心应手。
接受我们均有好有坏,有局限有天赋,承认它们的存在。解脱于自我判断和批评,你就会自由,自由地选择发展的方向,也叫做听从内心的声音。
接受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自我理解、并与自己达成和解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可以拿来使用的技术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