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往昔与来路】作品的责任

2023-06-12 23:15 作者:书架群梦Official  | 我要投稿

作品的责任

 

       何为作品?在我看来作品是个人在人脑中对客观事物艺术加工后的主观表现产物。

       在这一角度上看,任何一部出自于人类作品的作品“出生”便“遗传”着作者的主观意识,我称之为——“个人性”。

       最能明显地表现出作品“个人性”这一特点的文体莫过于“散文”了。散文便于抒情是众所周知的,作者用文字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内心世界的所感凝结成一篇散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个人性”是不言而喻的。下面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加以说明。

       先看《荷塘月色》一文,朱自清先生于月色下将个人情思倾泻在一汪池水中,一朵荷花上,抒情的同时不乏文学美感。再看《春》中写得好:“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春雨降下寻常无比,非凡的却是我们赋予了它情感。这两篇散文都为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毫不夸张,修饰无过,充分体现了“个人性”的特点。《荷塘月色》中有一句话令我难以忘怀:“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单看这一句,看似朱自清先生的感叹,但再看文末标注的日期——1927,句子的内涵不必我赘述了。由此,这篇散文不再“属于”朱自清先生个人的了,而是带有“社会性”的“公共物品”了。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文化是有相对独立性的,可反映政治、经济,而作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便与这社会政治,这社会经济有着不解之缘。作者处于社会之中,除了主观映射外,写出的作品还带有着相应的“社会性”。

       提到作品的“社会性”,最好的文体非“小说”莫属。以下以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为例加以解释。

       鲁迅先生在文中塑造了名为“阿Q”的人物,其是国民时代人们身上劣根的“结晶”,鲁迅先生以小人物展现大社会,表达自身不平的同时,起到了积极的启蒙作用,读者在文中不仅能看到作者个人的“假面”,更能透过作品,透过某个人物或事件看到整个社会,整个时代,作品的“社会性”显而易见。然而《阿Q正传》这门大炮的威力还不止于此。文末中提到了阿Q似乎有了子孙,拙劣如阿Q怎能有子孙呢?各位不妨环顾四周,看看周围的人群,能否看出几分阿Q的影子?不妨再问问自己,是否在用着“精神胜利法”呢?

       仅寥寥数语,鲁迅先生便将作品的“社会性”上升到“时代性”,且不说鲁迅一人,为何马克思、毛泽东等人的作品对今天的社会仍有积极的启示意义?答曰:“‘时代性’”也。

       时间是检验作品最好的试金石,一部作品是否具有“时代性”需要时间来检验,作者本人是“无福消受”的(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死人的作品才有价值的原因吧),我认为作品仅有“个人性”与“社会性”是不够的,但着并不代表我否认作品的价值。

       表达情思、反映社会、回答时代。此三者是我认为的作品逐级递增的责任。

                                                                                                                              ——2023.6.4


【往昔与来路】作品的责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