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第一个瞬间
为什么0不能作为除数?
为什么1/3+2/3=1?
2×0=1×0,显然这是成立的,因为结果就是0=0。如果同时消去0,只剩下2=1,它就是错的了。为什么呢?
除法和减法,被称为加法与减法的逆运算。减法的含义,是从一个“给定”的量中,拿走一些东西。如果拿走的方法是直接的,它就是减法,从而得到两个量,一个是拿走的,一个是剩下的。由于拿走的与剩下的加在一起,正好就是给定的量,所以加法与减法是可逆的。
除法拿走的方法不是直接的。它是先确定一个“单量”,也就是除数,然后将这个单量作为“定量”,按照定量从给定的量里,每次拿一个。最后,统计拿了多少次,将次数作为得数。
因此,除法会有余数,余数就代表了,剩下的不够定量,所以不能拿走。在这个余数中,余数的分母就是“单量”,所以分母一定也是除数。余数的分子,是剩下的量。剩下是因为它比单量少,所以余数的分子一定小于分母。
而已经拿走的次数,则是得数中的整数部分。因为每次只能拿走单量,所以次数与单量的乘积,就是给定的量减去余数分子的量。如果余数分子为0,则表明,给定的量正好等于单量与次数的乘积,此时就称为“整除”。所以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
当除数是0时,最终剩下的量就是给定的量。给定的量是2,它就剩下2。给定的量是1,它就剩下1。1当然不等于2,所以不能得出等式。
0÷1=0
得数的0,与除数的0,虽然都是0,但含义不同。除数的0,表示“单量”。
得数的0,表示“次数”。除数的单量与给定的量是无关的,这一步是事先完成的,它可以是任意的。设定了单量后,才开始与给定的量接触,每次从给定的量中拿走单量。
给定的量是0,则一次也无法拿走。不仅如此,剩下的量也是0,所以余数也是0。这才是得数的全部含义。
由此也可以知道,整除的时候,得数虽然是整数,其实它是把“剩余为0”省略不写了。
同样的,得数小于1时,则“次数为0”。如果得数是分数,这里就“省略不写”。如果得数写成数字形式,0就不能不写,所以它就写成小数。
0.333...+0.666...=0.999...
=1/3+2/3=1
从小数到分数再到整数,完成了从无限到有限的转换。
比如,一条线段长度是1。然后,让这条线段再增加一个1的长度。这很容易做,将1的线段延长,在延长线上截取1的长度,得到的就是1+1=2。
我们把这条新线段看做两段,一段等于1,另一段也等于1。
在这两个线段之间,还有一个点,也叫做中点,它把两条线段分为相等的两段。
以上都没问题吧?好,现在要问,这个中点,是在前一条线段上呢,还是在后一条线段上呢?
如果它在前一条线段上,它当然就不能在后一条线段上。可是,我们怎么把后一条线段截取出来的呢?我们是直接以这个点为后一条线段的起点。既然它是起点,当然应该在第二条线段上。
但是,它在第二条线段还没有作出来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就是在第一条线段之上。所以,它怎么成为后一条线段的一部分呢?
因此,我们只能承认,它既在第一条线段上,也在第二条线段上。我们会把这个点称为“公共端点”,已经表明,我们认为它同时在两条线段之上。
接下来就是这个问题了。如果我们再从头截取1/3+2/3的线段,应该把中点也截去吗?
如果截去,剩下的线段就少了一点。
如果不截,截去的线段就少了一点。
所以,我们的做法是,将这一点截去,然后在原来的位置,补上一点。
这个做法,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中点的两边线段,长度是一样的,必须加上这一点才等于一。所以,两边线段都等于
0.9999..
截取的时候,因为加了中点,所以是1。而剩下的线段,因为添了一点,所以也是1。
以上还是没错吧?好,现在我们看这个长度2的线段。前面说了,它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公共端点也就是中点,左边一条,右边一条。
我们把这三部分加在一起,等于多少呢?左边加中点,所以它是1。
但是,右边少了一点,它就不是1了。即使我们在中点的位置添上这一点也没用,因为它与中点的位置重合,而中点现在已经是,也必须是归为左边了。
这样必然的结果是,如果在一条线段的延长线上,再作一条线段,它将永远少掉一个点。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两个“1”。一个,是第一条线段,它是完整的“1”。另一个,是接下来的线段,它永远少一点,可是它才是真正与后面的线段相等,因为后面的每一条线段也都少了一个点。所以它也是“1”。
这一矛盾的出现,就在于我们把0.999...与1分开了。只要把这两个点看做一个点,则这两个点必定重合。所以,我们在截取一条线段后,才可以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