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木子的音乐学生



大家好,我是木子,下面我主要跟我的新学生们聊聊关于学吉他学音乐之前的一些重要事情,以下内容中有部分是摘取了网络文章的片段,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把这些我认为对的观念传达给您。
首先先恭喜跟我学吉他/尤克里里的所有学生们,你们选择了一个非常棒的一门乐器!吉他,是世界上三大乐器之一(钢琴、吉他、小提琴),被业界称为乐器王子。音乐家贝多芬称吉他为一个小型的交响乐团。在这三大乐器中呢,吉他相比小提琴更简单,相比钢琴更方便、便宜。而且鉴于吉他强大的和声功能和庞大的家族,吉他不仅可以独奏和伴奏,还可以胜任各种风格的音乐。而尤克里里呢,其实它属于吉他家族的一名成员。尤克里里学好了之后可以非常容易过渡到吉他这个专业,我们可以把尤克里里比作吉他的学前班。
我从2007年开始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多年的演奏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我相信这些教程无论对于零基础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吉他爱好者来说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很多喜欢吉他但又担心自己学不会的同学会问吉他/尤克里里吗?我能学会吗?在这里我可以坚定地告诉你只要你肯学,肯练,一定好学!一定能学会!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从入门和学会这个角度来说,吉他/尤克里里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乐器!用吉他弹几首曲子本身并不难,而难的是用吉他演奏这广无边际、无休无止的音乐;难的是从零开始弹到专业的程度甚至成为吉他演奏家。所以在浩瀚的音乐领域里,活到老学到老,学音乐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永远共同在路上...

什么要让孩子学一门乐器?指望他成为演奏家?NO指望他当成一种职业?NO担心他万一将来文化课不好可以考艺术院校?NO 那为什么学?希望他理解这是一种精神的陪伴,一种生活的品味,培养一生的爱好。学习一门乐器早已超越了学一个特长的范畴。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学会成长,学会去克服,学会勤奋,学会沉下心来,学会坚持梦想绝不二心,学会严谨。其实最重要的更像是一种性格的磨练!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艺术的一种,那么学艺术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呢?直到近几年,国家才将艺术素质测评要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及教育现代化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并将测评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可悲的是国家在没有做出此项重要改革时的那些年代中成长的人们,接受的是残缺的教育。过去这么多年来(在我小的时候确实是那样),艺术在中国都是饭后茶余可有可无的东西。在中国的中小学停课先停什么课?音、体、美,这是“小三门”。现在很多家长要求孩子每天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做。凡是和学习无关的事,一律都被看为“浪费时间”。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的话,你应该知道:影响人一生幸福最重要的东西,你没有让孩子学,却让他学了大量没用的东西。有的家长在网上秀自己的成功育子经验:他们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的。但在这个时间表中,却没有艺术、没有游戏,没有交友、没有自由。一切和升学、考试无关的东西都没有。家长可能认为,这样就能让孩子获得他们所希望的人生,我想告诉这样的家长:你正在毁掉孩子的一生。艺术教育的确对孩子形成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人格起到了正面作用。艺术类课程的目的是传授知识的同时启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自主勾勒出各种艺术形象,从真正意义上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人的素质发展存在“关键期”,在“关键期”内进行的教育将影响终生。错过这个时期,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大量家长正在把理性的、知识性的东西放在孩子的童年:让孩子数数、背“小九九”,甚至背元素周期表。当你这样进行所谓的“早教”,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时候,你是: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站——你剥夺了孩子“感性素质”的发展机会。人有两大心智能力,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理性的代表是科学;感性的代表是艺术,科学征服了世界,艺术美化了世界。二者犹如鸟之两翼。如果家长没有从小重视孩子感性意识的发展,将会使孩子一生的幸福化作泡影——你亲手扼杀了孩子一生的幸福。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好手段!一个细腻、感性、丰富的人比一个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生命质量要高的多!感性素质的培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现实,让“爱美”成为道德的优越感,让美处在道德上风。唯有如此,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如果每个父母都这样做,将改变社会。体验幸福,是需要素质的。一个人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生活条件”的素质,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素质。
学习音乐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学音乐呢?说白了,是为了幸福,为了快乐!学乐器,本质上是学音乐最好的途径,学习音乐可以培养人的修养、审美、品行、素质,让人慢慢学会欣赏音乐的美好,生命的可贵,感知世界的多彩,从而丰富人的生活,成就人生。学乐器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坚持努力而收获后,它会让你更帅、更美、更有气质。增强你的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让你有机会拥有比别人更好的学习潜力、能帮助你的学习成绩、音乐能随时成为你一生中很好的陪伴、提高你的智商、帮助你语言学习速度更快、让你有更好的听力、减缓生理老化影响、加强你的脑部运动皮层、提高你的记忆能力...

人的本性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是丑恶的,只不过我们为了所谓的宣扬“正能量”而说成“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靠近音乐能让我们感受到人性情感的美好。音乐艺术永远是纯洁而神圣的!音乐是语言的尽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音乐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演奏音乐,是唯一能让心永葆青春的方式。当你听不进去任何话时,听歌吧;当你无以言表时,唱歌吧。学音乐、热爱音乐的人,是有高雅追求的人,有高雅追求的人未来不一定大富大贵,但至少不会变坏。学音乐、听音乐,就是接受善念的过程;与别人分享好音乐,就是散播善念的过程;为好音乐打赏买单,就是对善念感恩回馈的过程。就歌曲而言,人生的真谛,其实全部都在歌词中,押韵且朗朗上口,你听懂了一首歌,你也就听懂了一种人生、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你听懂了一百首歌,你也就懂得了人间百态、五味杂陈...

很多学生或家长在学吉他之前,可能都是一个简单的想法,觉得吉他好听好玩,没有充分做好准备就想报名,从而发生半途而废等后续一系列的问题。学乐器之前除了要有对音乐的喜欢之外,更重要的是上完课回家要给乐器留出练琴的时间(平均每天至少半小时)。
我们看一下练琴与不练琴导致的两种结果:
1.不练琴会导致不能完成作业,不完全作业会导致进度停滞,进度停滞会导致家长急躁、学生没自信上课,老师上课不讲新内容,继续陪学生练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而导致家长让学生或学生自己放弃音乐,最令人费解的是许多家长把这一系列问题归结于老师的问题。
2.练琴者会完成作业,完成作业就会继续往下学新知识,学生有自信,家长不担心学不到新知识,学新知识就会进步,就会慢慢的学会弹曲子,会弹曲子就会体验到音乐的快乐,体验到音乐的快乐后学生就会更喜欢音乐,上课更有乐趣,学琴之路更有发展。
可见,对于小孩子练琴与不练琴不仅仅是学好学不好的问题,而是能体现家庭教育的问题。
过去我曾经带过一个6岁的小朋友,要知道这样年龄孩子像一张白纸,没有自主意识,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上了一节课,学生表现很乖,完全能听懂和掌握我所教的内容,但是后回家一次都不练,家长也不监督不劝导,反过来怪老师的问题。学生回家以后老师是看不到也管不到的,完全靠家长的监督,如果家长提醒后孩子仍然不练琴是家教的问题,并不是老师的问题,乐器老师只负责上课那45分钟的时间把知识传授于学生。孩子不听话父母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过于溺爱、娇生惯养?惯子如杀子,溺爱孩子的童年,毁了孩子的一生!可往往有家长把家教出现的问题一起归结于乐器培训老师,这是一个非常离奇又错误的观念!乐器培训老师只是传授音乐知识,尽量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没有义务也没那么大的能力解决孩子的家教问题。
我还曾带过一个小女孩叫小娟(化名),9岁,每次上课妈妈陪同。跟我学了一年的尤克里里,然后又接着跟我学电吉他。她每天次上课95%都能把上节课的作业完成,基本上每天练琴半小时(最低标准),即便有特殊情况,隔天也会补回来。然后花了一年的时间把尤克里里几百页的整本教材全部学完了。完全掌握了弹曲子、弹唱、识谱、视奏的能力。电吉他学了几个月后也够弹很多曲子,节奏、技术方面都很不错。记得有一次因为没有完成作业,上课时我陪着她练琴,小娟弹不会自己着急哭了,我以为妈妈会哄着她给她拿纸擦眼泪,结果妈妈表现丝毫没有关心之心反而给她一顿严厉的批评,说回家没有认真练琴,敷衍!我见状赶紧找纸巾鼓励她,为她打气。后来我回想了一下这件事,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让他/她明白自己犯了错误,他/她才能知道悔改,如果这时去哄他/她,关心他/她,他/她会认为自己没有错,然后下次继续犯错。
父母教育孩子时,既要要孩子成长,又不能过分溺爱,奖惩分明,让其明白是非对错,是多么重要多么难以把控的一件事啊。
在课间聊天之余,我了解到了小娟妈妈关于教育孩子的一些细节。妈妈不给小娟智能手机,有学习用的平板,但是也仅限于学习用,严格控制使用平板时间。我有其它的学生恰恰相反,有的孩子10岁左右家长就给他/她买了智能手机,平板更是不限使用,结果孩子用它来玩游戏,看视频。10几岁就带几百度近视眼镜,每天放学写完作业第一件事想的就是打游戏,而不是练琴,练琴是枯燥的,打游戏是享乐的,当你把“电子鸦片”给孩子后,他/她自然就不想练琴了。游戏短视频泛滥,不仅影响视力,更是浪费了太多的宝贵时间,毁了童年,就毁了一生。
说句心里话,小娟在我的学生中不能算最优秀的,首先练琴时间比较短,但是想比那些不练琴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生而言就算不错的了,但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毕竟优秀的孩子还是极少数。现在的学生因为课业忙,家长又溺爱,选择多诱惑多,大部分学生都做不到每天半小时练琴的要求,这也是现在音乐教育的悲哀。
我总结一下小娟能学好琴的原因供大家参考:
1.回家练琴,完全作业,达到了练琴最低标准,学习进度有保证;
2.每次家长陪同上课(这一点不奢望所有家长做到,但能做到更好);
3.孩子喜欢音乐,通过弹曲子,体验到了音乐的乐趣;
4.遇到技术上的瓶颈,不抱怨不放弃,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解决问题;
5.孩子不听话,家长及时管教,纠正错误,而不是任由孩子犯错误。

为了避免出现后续问题,耽误彼此,以下几种情况不要找我学琴:
1.不打算练琴、没时间练琴以及无法管教孩子练琴者;
2.经过试课仍然不喜欢音乐讨厌音乐者;
3.不信任老师者;
4.不尊重老师者;
5.对学音乐这件事犹豫不决、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好高骛远者;
6.练琴少跟不上进度,又着急出成绩出好成绩的眼高手低者。
接下来想对已经找我学琴的同学和家长说一些注意事项:
1.想学好一门乐器,一定要练琴!三分学七分练!
练的多学的就快,练的少学的就慢,光学不练等于白学白花钱白浪费时间白浪费精力!只有练琴才能按时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否则下次上课真不知道该讲什么,只能陪你练一节课。不能达到平均每天练琴30分钟的最低标准,我真心希望您别找我学琴,咱别浪费那么宝贵的时间和金钱,最终还导致学不会。(如下图)

2.尽量别请假。
如果实在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那就主动找老师在平日补课,以保证课程进度。你请一次假你是不要紧,上课时间空出来又无法临时安排其它课,耽误了老师的时间,也占用了别人安排上课的时间。对于经常请假的学生我会把他/她安排在非高峰期的时间。
3.学琴切记不要太功利化。
中国的音乐教育行业之所以培养的人大多数都是乐谱演奏机器而非鲜有能真正爱音乐懂音乐的人就是因为学生和家长太功利化,一味地追求学琴进度对学生来说是极其有害的!想学好任何乐器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即便你不想把音乐成为职业也是一样的。基本功将决定着学生未来在音乐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多高。 所以上完几节课千万不要担心学生有没有学新乐曲之类的,技巧、乐理、基本、指法,这些都是在学乐曲之前的重要环节!磨刀不误砍柴工!手是好汉,眼是懒蛋,只有埋头苦干,舞台方能灿烂。
4.付出和回报永远成正比!
您若想让孩子学的更快,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多上课,多练琴。现在的家长通常都给小孩安排好几个兴趣班,然而这样以来也占用了孩子学习、玩耍的极其宝贵的时间。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培养,我觉得可以多尝试,但一定要有一个能拿得起来的精通的兴趣/专业。未来的社会只有专而精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人才,样样通样样松的反而没有竞争力。关于上课频率,通常来说,开学季一周上1~2次课,寒暑假一周至少应该上3次课。可能有的人认为知识没消化就多上课浪费钱啊,应该等到把上节课件的内容消化了再继续上课啊,非也!一来学生因在家里没有练琴的环境而不想练琴;二来学生自己在家练习琴的过程中间非常容易以错误的习惯养成坏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除非是那种有音乐基础的,而且又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才行。
5.关于早到与迟到的安排。
学生如果早到教室,务必做以下几件事,1.拿出琴,摆好上课所需要的椅子、谱架;2.要把琴弦调准,3.开始练习,5分钟基本功(如爬格子),然后练上节课的作业。上课时老师要检查作业。学生如果迟到,原则上老师不予延长上课时间;老师迟到则从上课开始计时,往后延长相应的时间。
6.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人是有惰性的,此乃人性使然!作为学生家长们也要做好孩子练琴的监督工作,孩子通常是没自主性的,学乐器遇到瓶颈期、厌烦期是很正常的,一个孩子学好乐器是老师、家长、孩子三个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每一个成才的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伟大的父母!
7.要正视“考级”。
可以考级,但千万不能为了考证而学音乐。一个考10级证的学生,因学业或工作忙3年不碰琴,水平还不如3级,证书只是学琴阶段的一个证明而已。学音乐能给学业加分吗?或许可以,但是这个要求太低了,学音乐是给人生加分的!有太多的孩子最初喜欢音乐但因为被迫考级到最后放弃音乐、讨厌音乐,乐器成为她/他一辈子的阴影,这是音乐教育的一种悲哀。
8.讲给成人学生的一些心理话。
如果学生您是个成人,那么其实很多话很多道理我不必说您都懂。成年人学琴几乎百分百是自己想学的,学好学坏都是自己的。老师对您其实没有像小孩那样高的要求,只要能入门,学琴过程能快乐就挺好。课上是师生,课下可以是朋友。放松一点,开心一点,成年人学琴不必立太高的目标,弹琴就是个爱好,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能学多少算多少,别顶着压力学琴。
9.师生间务必保持沟通。
在教学、音乐方面有什么问题都要尽量跟老师说,不要跟机构、琴行前台老师说,前台老师有一大堆琐事很忙,否则前台老师再跟乐器老师传话反馈时容易变味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
10.乐器这行业水还是很深的。
关于买琴、换琴方面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老师,我会给您很多帮助的。
11.学生的认可是老师最大的欣慰。
如果您对我的教学还比较认可,若能帮助老师宣传、介绍新生学琴买琴,那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12.关于老师的好与坏。
所谓人无完人,老师也一样,没有一个老师是完美的,尤其是艺术特别将就个性化。每个老师都他/她自己的教学理念,只有在经过对比之后才能在某些方面能显现出差异。通常来说老师就像医生,演奏、教学水平和琴龄教龄的长短是成正比的。为什么我们看中医大夫都喜欢找老中医就是这个道理。我无法做到让每个人都认可我,但我能保持职业精神,尽我所学所知所能传道受业解惑。
最后祝愿所有学琴的同学们都能学有所成!让音乐快乐生活!提升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