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许阳》屎里淘精版—55-63章
写在前面:本电子稿是网上找来的,看了一部分,感觉不错,买了纸质书,看完后感觉虎头蛇尾,其中很多插科打诨的情节内容,便想弄个精简版,有版权问题请私信我,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删除。
第五十五章 庸医
虽然已经看出了病因,但不能简简单单就说出来。
这就跟给人开锁一样的,明明十秒钟就能打开房门,可他偏偏要做出一副很吃力的样子,吭哧吭哧一顿操作,擦擦满头汗水,这才好意思收你一百块对不对。
刘延发脸色也有不愉,不过也没多说什么,他道:“问的差不多了,谢夫人,劳烦你把舌头伸出来给我看一下。”
谢夫人皱着眉伸出了舌头。
刘延发仔细看了看,说道:“舌苔白腻厚,根部尤甚。”
杨辰看了一眼之后,记录上去。
“不对。”许阳眸子微微一凝,顿了一顿,他提醒道:“杨辰,你舌质忘写了。”
“嗯?”杨辰疑惑扭头,什么他忘写了?不是他师父还没说吗?
其他几人也都看了过来。
曹德华脸色立刻就不好看,他之前就是因为没发现舌质和舌苔的不同,被许阳批评了一顿。
现在许阳又提到了舌质,曹德华不好的记忆立刻浮现出来了,他沉着脸道:“那是人家刘专家还没说,自己不仔细听还怪别人!”
刘延发皱着眉头,心中稍稍有些疑惑,但还是说道:“舌质……淡红。”
“再诊诊脉吧。”刘延发又对谢夫人说道。
谢夫人重重地吐出来一口气,把自己的手伸了出来。
刘延发用了几分钟诊完了双手脉,他对杨辰道:“细滑之脉。”
刘延发抱着负责任态度对谢总道:“谢总,令夫人之前在医院检查过的报告,麻烦你拿给我看一下。”
谢总答应了一声,让人去把检查报告都拿了过来。
刘延发坐好了,把那一大叠的检查报告仔细看了起来,他翻了两张之后,对杨辰道:“小杨,你也给患者诊诊脉,再诊治一次。”
“好。”杨辰开心地答应一声,跟师抄方可不单单只是抄方,也要学诊治的,师父诊完脉了,自己再诊一次,这也是学习。
许阳什么都没说,就坐了过去,坐在谢夫人身边,定好寸关尺三部,细细诊其脉来。
许阳把脉枕收起来,问:“晚上睡眠质量好吗,梦多吗?”
谢夫人回道:“睡眠一般,老是做梦。”
许阳理都没理她,又问:“小便怎么样,是清长的,还是短赤的?”
谢夫人回道:“短赤。”
许阳又问:“出汗多吗?主要出汗部位在哪儿?”
谢夫人难得在面对许阳的时候没有表现出不耐烦:“头上出汗挺多的。”
许阳正色道:“饮食怎么样,喜欢吃凉食还是热食?”
谢夫人道:“这么热,还吃热的,不得出一头汗啊。”
许阳微微颔首,他明白了,刘延发那边肯定误诊了。他站了起来,还没等他说话,刘延发那边把方子都开好了。
刘延发对谢总道:“谢总,方子已经开好了,您过目。令夫人患的是五更泻,肾阳不足,肾虚火衰,累及脾阳虚。方子呢,我用的是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先开了十剂。”
谢总听了这话,神色顿时一滞。
第五十六章 隐瞒诊治
许阳看的叹息一声,他靠近站在一旁干着急的杨辰,在他耳旁说道:“去告诉你师父,患者左脉弦滑,数而有力;右脉濡滑,按之亦数。舌质红,舌苔白腻干苔!”
刘延发究竟是市里的专家,立刻便想通了一切,他绷了绷脸,说:“怎么没话说,你隐瞒诊治记录,肯定对后面的诊治是有影响的,因为每个药用下去效果是不一样。就像现在我问你,你是不是有小便短赤的情况?”
“嗯?”谢夫人立刻皱眉,上下看了刘延发两眼,然后才点了点头。
刘延发也悄悄松了一口气,接着道:“喜欢吃凉食吧?”
谢夫人神色顿时古怪了起来。
刘延发又问:“晚上睡眠一般,容易多梦吧?”
谢夫人神色更古怪了。
刘延发见对方的神色,只觉自己全说中了,他也立刻松了一大口气,还好没翻车,他又道:“经常心烦急躁,出汗还比较多吧?”
谢夫人脸都快皱在一起了。
曹德华见两人停下了争吵,刘延发又占据了上风,他也终于放下心来,他笑着哈哈,打着圆场道:“谢总,我们能理解患者的心情,但这种考验最好还是不要有。”
“咱们是一条战线的,真的不能对医生隐瞒,这样会耽误诊治的。不过还好我们刘专家水平高,经受住了考验,哈哈哈……”
“这都是一场误会,对吧?刘专家,我们也要理解患者的心情嘛,对不对?您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那水平肯定是没得说的。误会说开了就好了,哈哈哈……”
“嗯。”刘延发沉着脸点了点头。
第五十七章 一连三错
中医难就难在辩证上,只要辩证正确了,用药就不会有太大偏差了。而且以刘延发市级专家的能力,相信不会出现偏差的。
高细雨问:“许医生,谢总夫人到底是因为什么才病的?”
许阳回道:“暑湿蕴热,损极肠胃功能,发为泄泻。久则土慵木郁,又多服温补,再加上性情火爆,怒则伤肝,更助肝热,热灼阴分,故久泻不愈。”
“啊?”高细雨一句也没听懂。
许阳解释道:“她不是说了吗,春节时候出国旅游了,去的是炎热之地,正值夏季。所以湿热外邪侵袭人体,发为泄泻。”
“回国之后,一直没治好,湿热外邪留滞体内。而她又易怒,女子本就肝旺,易怒则更易肝郁。”
“木旺则乘土,肝火太旺,克伤脾土。脾主生清,脾虚影响了正常的升降,不能正常的升发,不能将营养物质上输心肺,布散全身,所以就会全身乏力。肝木乘土太甚,气机升降失常,长期腹泻不止。”
“哦。”高细雨终于明白了:“那他们说的五更泻是什么?”
许阳解释道:“五更泻,也叫鸡鸣泻。每日清晨鸡鸣的时候,肠鸣辘辘,腹脐疼痛,泻后痛减。这个病,一般多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男人。”
“大多数情况都是肾气不固,肾阳虚,所以也叫做肾泻。严重一点的,也会影响到脾阳虚,导致脾肾皆阳虚。”
“因为寅卯时为阴阳交接之时,肾阳不足则阴寒内盛。此时,阳气未到,阴气盛极,火不温土,脾阳不得温煦,因此运化失常,出现泄泻。”
“这类患者的症状是小便清长,夜尿频繁,大便稀薄不成型,腰脊酸冷,腹部喜温怕凉,舌质淡,苔白。
“这种因为肾阳虚而导致的五更泻,用四神丸效果是很好的。如果脾也阳虚,还可以加上用温脾的药。”
高细雨不解问道:“那为什么谢总夫人用四神丸却没治好呢?”
许阳答道:“因为她根本不是因为肾阳虚,她并无阳虚之象,反而有热证。寅卯时属木,为少阳主令之时。
“这时候本就肝木易盛之时,再加上湿热内蕴,她又脾气暴躁,肝火更旺,此时犯脾就更严重了,所以清晨寅卯时分就泄泻了。”
“再加上寅卯之时,少阳梳土太过,所以也有腹痛的症状。有很多脾气暴躁的人,常常有腹泻的疾病。所以,保持情绪稳定最重要。”
许阳回头看了一眼这幢别墅,微微一叹。其实刘延发的水平还是可以的,就是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一见对方腹泻半年瘦了三十斤,就断定对方久泻伤正;一听对方五更泄泻,就断定对方肾阳虚。
这是医者的大忌啊!
在问诊的时候,乱问一通,被谢夫人打断之后,也不继续。
舌诊的时候,听他说舌苔白腻,但是未分干湿的时候,许阳就知道他走偏了。
所以许阳立刻就提醒他要注意舌质。那时候他也看出来舌质有些不对,但还是出于先入为主的观念和过于自信的态度,非说是淡红。
脉诊的时候,又错一次。硬是把弦脉诊成了细脉,这两种脉象是非常相似的,很容易弄错。他脉诊时间太短,又有先入为主的印象。
所以一错再错,连错三次。
非是刘延发水平不济,而是犯了医者大忌啊。
如果谢家人早把之前中医诊治的情况告知,那刘延发也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了。可他们又偏偏隐瞒了。
所以刘专家翻车就在眼前了。
谢夫人本就内热,再多加这种温补固涩的药,留湿邪而更助木郁,情况只会更差。之前医生犯的错,也在这里。须知,久泻未必伤正,许阳仔细诊过,患者并无虚象。
许阳也不由摇头叹息,中医跟西医是不同的,医疗仪器诊断出来的,那就是很客观真实的。
中医的四诊都是主观的,所以这要求中医一定要有足够的临床经验和能力,更重要的是绝对保持心静,千万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印象。
单单一个“静”字,就难倒了无数中医啊。
第五十八章 大医精诚
许阳盯着对方的眼睛,正色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高细雨老公听得一呆。
但是谢总却是摇摇头,叹一声,他说:“这是大医精诚的文章啊,读过的人有不少,会背的人也有不少,可能做到的又有几个?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医生吧。”
第五十九章 照骗
第六十章 曹德华的邀请
问县其实是个小山城,最老的城区是在山上,后来逐步发展,挖了旁边好几座山,挖山填湖,才留出来一片空地。
核心也慢慢从山上转移了下来,现在也不让挖山填湖了,所以就直接把南部郊区开发成新城了,作为他们县里以后的核心。
现在已经很有几分新城气象了,政府部门搬过去大半了,县医院也过去了。旧城区这边就剩下中医院了。山城也有山城的问题,那就是交通不便。
新城到旧城只有一条路,还得过一座桥,现在企业基本都在新城,但是许多人还住在旧城区,所以一到上下班时候就非常堵。
旧城区也堵,中医院在山上,上山的路只有一条。许阳他们出来的时候正好是下班点,几公里的路,愣是开了半个多小时。
他们吃饭的地方就在中医院后面小区外围的一个小店,很老了,开了几十年。
第六十一章 速死之道
曹德华点点头:“行,这个女患者啊,一胎是在我们医院生的,这次二胎也是在我们这儿生的。但是两次患者都是宫缩无力,所以两次都用了剖宫产。”
“但是这一次剖宫产后,患者却是二便闭结,已经三天了,腹胀如鼓,躺卧不能,导尿和灌肠都无效。现在情况比较严重了,我们也用了中药,但是效果很差。”
许阳眉头皱起,微微颔首:“走吧,先去看看。”
许阳跟着曹德华一路到了住院部。
两人上了三楼,进了房间。
曹德华走在前面,他喊了一声:“小胡,好些没?”
患者躺在床上,眼睛闭着,也不想睁开,听见有人喊她,她才疲惫地睁开眼,看了一眼曹德华,却什么都没说。
她丈夫就在床边上,她丈夫道:“曹医生,还这样。哎呀,怎么办呢!这肚子涨得也太厉害了,都跟怀孕的时候一样了,这……怎么办呀!”
曹德华道:“别着急啊,这位是许医生,我今天让许医生一起来会诊一下,我们一起再研究一下。”
许阳坐到女患者身边,先诊脉。许阳平心静气,仔仔细细诊双手脉。
半晌过后,许阳诊完了双手脉,他问:“患者亡血过多吗?”
曹德华忙道:“对,她的血色素,哎,检查报告呢?”
“哦。”患者丈夫赶紧把报告找出来,递给了许阳。
许阳一看,这血色素也太低了,居然只有6g,难怪她的脉象芤大无伦,面象苍白近灰。
许阳把报告放下,他又问:“患者放屁了吗?”
患者丈夫答道:“没有,产后就一直没有。”
许阳眉头又皱了几分,他对患者喊道:“小胡,小胡,醒一醒,现在感觉怎么样?”
患者微微睁开眼,看一眼许阳,声音很低微,呼吸也很轻:“肚子胀的难受,涨得想死,想通便。”
许阳接着给患者诊治,患者腹部虽然鼓胀,但是却是腹大中空。
许阳站起来,走到曹德华身边,小声问他:“曹医生,你们之前用什么药了吗?”
曹德华回道:“用了一些小剂量的通利泻下之药,但是没有效果,我们再考虑是不是要加大剂量。”
许阳眉头皱的很紧,呵斥道:“再加大剂量,那是速死之道。”
“啊!”曹德华顿时吃了一惊。
第六十二章 塞因塞用
曹德华抓紧问道:“为什么不能用泻下通利的药?”
许阳跟他解释道:“因为用反了,患者不是气滞、或者实热积滞。患者是因为气虚不运,女子产后本就气血虚弱。”
“再加上她还是剖宫产,更是气血大伤。你看她是芤脉啊,主亡血之证啊。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这是母病及子啊,亡血则大伤其气,气虚了,则无力运转,也无力推动,所以她一直二便不通,三天了,连屁都放不出来。此乃,本虚标实之证啊。”
曹德华皱眉想了一想:“气虚?”
刘景宁医生好奇地看着许阳,怎么感觉老曹还在向这个年轻人请教呢,他插嘴问道:“老曹,血常规查了没?”
曹德华点头:“查了呀。”
刘景宁问:“血色素多少呀。”
曹德华答道:“6g啊。”
刘景宁笑了,鼻孔里面喷着烟:“你这还有什么好问吗?明显血虚嘛!”
许阳听得眉头一皱。
曹德华皱眉思索。
许阳接着道:“患者腹大中空,声息低微,再结合脉象来看,患者是就中气虚弱。中气即胃气,她本就胃气虚弱之极。”
“此时如果还妄用通利攻下之药,她的身体经不起这样的攻伐。一旦胃气大伤,那这个人就真危险了。须知,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嘶……”曹德华也有些咋舌。
许阳叹一声:“《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中气不足,统摄无力,是会导致久泻久浰。可中气太虚,无力运化排下,也会导致闭结啊。中气虚弱才是病机所在。”
曹德华想了一想,好像也有些道理,之前他用了小剂量的泻下通利之药,患者情况反而更差了。
刘景宁把烟头碾灭,他问:“老曹,是那个二胎剖宫后二便闭结的患者吗?”
曹德华点点头:“对。”
刘景宁道:“我觉得这小医生说的还是挺有道理的,你看她检查报告就知道了,她是典型气血虚弱。”
听到刘景宁也这么说,曹德华则是问:“那我开点补气血的药?”
许阳则道:“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应当急固。患者现在已经难耐之极了,二便闭结严重,此时应当及时大补中气,大气一转,诸症自消。”
曹德华听得一呆:“啊?”
许阳道:“用大剂的补中益气汤。”
“啊?”这回刘景宁也呆了。
曹德华疑惑道:“补中益气汤,这是能补中益气,可这是有升阳举陷之效的啊。治久泻久浰,崩漏,脱肛,胃下垂等病之时,才用这个啊。她都出不来了,你怎么还往里塞啊。这反了吧!”
许阳叹了一声,有些心累,曹德华应该是连县级专家的水平都没达到:“唉,塞因塞用之法啊。”
曹德华露出了思索之色。
而刘景宁则是露出了不解之色,他问:“这不行吧?塞因塞用没有科学依据吧,她已经闭结了,你再堵她,不是更出不来了吗?”
许阳却道:“刚刚说了,这是本虚标实之证。患者二便闭结,不得而出,看起来是实证,但究其原因却是中气虚弱,无力运化,是虚证。”
“中医治病从来不是见病治病的,不是见到堵塞就泻下。而是要辩证论治,塞因塞用之法的奥妙就在于反治。”
“她既然是内虚外实,本虚标实,当然要治其本啊。虽说她闭结,可我们不能用泻下之法,反而要用补中固涩之法。”
“她就是中气太虚,所以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此方是用作升阳举陷的,但是它也是有补气升清之效的。”
“且三焦之气机皆系于脾胃,中气不足,则三焦之气机紊乱。不治上下,而唯治其中。中气得补,大气运转,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诸症自消。”
曹德华也仔细考虑了一下,他道:“许医生,我觉得你说的对,我想起来了,我之前有看过医案,是有用补中益气汤治顽固性便秘的。我相信你,用补中益气汤。”
既然确定好方子了,曹德华又跟许阳讨论起了剂量。
魏龙骧老中医在《医话四则》里面提过用白术治疗便秘的经验,他说白术的起始量不得低于30g,少了则无效。
《本草通玄》也记载:白术,为补脾胃之药,无出其右者。
脾胃属土,土旺则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浊气善降,而糟粕下输。
他们最后定的也是30g。
患者非常气虚,此时急当固气,所以用了60g的黄芪,另外用了15g的红参(另炖),当归也选用了30g,其他几味药也一样样定好剂量。
药后不到十分钟。
靠在病床上的患者突然眉头皱了起来,两只手捂住了肚子,做出了难受的样子。
“噗!”
几人一喜。
曹德华兴奋道:“呀,放屁了!”
旁边病床皆投来羡慕之色,术后放屁了,那就快能出院了。
放在平时,自然是很尴尬的事情,但是现在却是很让众人振奋的事情。
他们又观察了近半个小时,患者放了一大堆屁,她感觉肚子舒服多了。然后去厕所上坐着了,不一会儿就解出了小便。
曹德华也惊喜道:“这是一剂速效啊,别是一剂而愈啊!”
第六十三章 情况肯定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