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非洲猪瘟病毒pMGF505-7R通过抑制IL-1B和I型干扰素调控病毒致病力

2023-09-26 11:05 作者:AtaGenix-普健生物  | 我要投稿

2018年8月我国首次报道了非洲猪瘟(Infection with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疫情,之后该病在我国迅速蔓延,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缺乏商品化的疫苗和特效药物,病毒的致病机制不清楚,非洲猪瘟(ASF)的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因此,解析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致病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先天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炎症反应和1型干扰素是先天免疫应答的重要成分,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如何调控宿主炎症反应和Ⅰ型干扰素应答,其逃逸宿主的先天免疫系统的监视与病毒致病力的关系尚不清楚。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研究中发现,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原代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后,采用IL-1β和IFN-β的诱导剂处理细胞,发现随着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剂量的增加IL-1β和IFN-β的转录及分泌水平呈梯度降低,提示非洲猪瘟病毒(ASFV)编码蛋白可能抑制IL-1β和IFN-β产生。

 

通过筛选发现非洲猪瘟病毒(ASFV)多基因家族(MGF)505/360多数成员对IL-1β和IFN-β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其中pMGF505-7R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采用CRISPR-Cas9和同源重组技术构建MGF505-7R基因缺失重组病毒(ASFV-A7R),用相同剂量的亲本病毒(ASFV-WT)与重组病毒(ASFVA7R)分别感染原代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发现ASFV-A7R能够诱导更高水平的IL-1β和IFN-β的产生,表明pMGF505-7R对IL-1β和Ⅰ型干扰素产生具有抑制作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pMGF505-7R通过与IKK复合物相互作用抑制IL-β的转录,并且其靶向NLRP3抑制IL-β的分泌;而在Ⅰ型IFN信号通路,pMGF505-7R靶向IRF3抑制Ⅰ型IFN的产生。通过动物评价,发现ASFV-WT感染动物后第8天即出现死亡,到第10天死亡率达100%,而感染ASFV-A7R后超过60%的猪存活,并且在ASFV-A7R感染猪的各器官中的病毒载量也显著下降,结果表明缺失MGF505-7R基导致ASFV在仔猪体内毒力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与ASFV-WT感染组相比,ASFV-A7R感染组诱导更高水平的IL-1B和IFN-B的产生,并且血清中病毒载量显著降低。

 


这些研究初步揭示了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免疫逃逸的一种新策略,为非洲猪瘟病毒(ASFV)致病机制探索和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非洲猪瘟病毒pMGF505-7R通过抑制IL-1B和I型干扰素调控病毒致病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