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解体,感觉不到真实?请接纳自己的不同
你好,我是熊猫不着急
今天收到来信,说他在生活中有种强烈的不真实感,他知道世界是真实的,但是他感觉不到,这让他在现实生活中,做事情要反复确认,效率很低,也因此非常痛苦。
你好,收到来信。
因为这种感觉对我来说,有点难体会,资料显示,它被称为人格解体或者现实解体。
当然我并不是治疗这种问题的专家,我只能用我局限的认知,来表达我对这种现象的理解,以及治愈的可能方法,希望可以多少启迪到你。
一般来说,我们感知系统的障碍,一定是基于某种自我保护的原因。在一个你甚至已经忘却或者压抑的过去,你经历了或目睹了严重的痛苦与伤害,这种伤害在当时,是你无法接受的,因此,头脑为了保护你,让你的自我感从现实中抽离出来,成为旁观者,提早的启动了一个更高向度的自我层次。
这种情况在16岁之后的青春期爆发的几率最大,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心智尚没有完全成熟,而现实中的压力、困境、需求、欲望却高密度的袭来,此时我们最容易临近崩溃,进而触发这种保护机制。
如果我们现实中,产生了这种变化,一种隔着玻璃感受的世界的方式。
我们可以先不把它定义为疾病,因为疾病就意味我们要尽快把它治疗,而对于身体的骨折、病毒等等的客观疾病是要尽早治疗的。而对于心理的、感受的、情绪的主观问题,急切只会让病症与痛苦加重,因为这些自我保护机制的产生,就是因为伤害,而伤害背后的本质就是急切。
所以,对于心理问题,我们先放弃速战速决的念头,我们要缓慢的融化它,甚至携带着它,
与它好好相处,进而超越它而不是战胜它,就像美丽心灵中精神分裂的约翰纳什,它幻觉里的室友与小女孩一直都在,但因为他知道它们并不真实,同时和他们好好相处,他在现实中也可以正常的生活,依然可以过上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甚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我们所有的不同,所有与世俗世界生活方式或感受方式的不同,也许会让我们感到恐慌,进而急切的想要恢复到正常的感知方式中,这种回归会让我们觉得安心。
但如果我们可以勇敢,可以接纳自己的不同,我们就会在这个看上去像是疾病的与众不同之后找到它的潜力,如果我们把它当做礼物,它们就会成为我们的天赋。
接纳,是一切心理问题解决的开始,接纳,就意味着我们不在痛苦之上,额外制造更多的痛苦。
事实上,很多伟大的人,很多的科学家、艺术家,他们都是心理问题的患者,贝多芬的躁郁症,纳什的精神分裂,梵高的抑郁症,如果你看过草间弥生、奈美良知等等日本先锋艺术家的作品,你就知道她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一定与常人不同。
而他们都勇敢的把自己的问题,接纳,记录,甚至通过语言、美术、音乐等等职业语言向这个世界表达出来,这样,你就会像魔法师一样的把痛苦的消极能量转变成一支美丽的花朵,给世人带来美和启迪。
也许你也可以写出一本加缪的存在主义小说《局外人》。
此时,你对你的问题,应该没有之前那么悲观了吧。
然后我们进一步谈谈如何治愈,还记得高敏感人格的那一期的方法么,如果你不把它当做疾病,如果你不急于战胜它,而是爱护它,爱护这种抽离感,用你独特的方式感受这个隔着玻璃的世界,感受这种不真实感,而不去刻意的去寻找另外别人认为正常的感觉。
如果你觉得一切都不真实,但至少这种内心痛苦的感受是真实的,这种对于真实的渴望是真实的,这两个真实也许不那么舒适,但它们的真实就是你打开治愈旅程的大门。
如果此时我们准备好了,准备面对一场挑战,揭开那沉积多年的伤疤,我们认真的、仔细的、勇敢的,走进这个痛苦与渴望,而不是我们一直以来我们对它们的厌恶与逃避,走进那个黑色的漩涡之中。
我们来再走一遍这个疗愈的过程,在这个黑色的痛苦谜团中,捕捉你头脑中片段出现的画面,你可能会看到那个心中的魔鬼,浑身是刺面目狰狞,有些恐怖。它浑身颤抖想要攻击你撕咬你,此时你会恐惧,但你走进谜团里的勇气,让你决定勇敢的面对它,你接纳它的攻击,把自己的身体交给他,任凭让它的伤害,你也许会恐惧,但你不会真的疼痛,它触碰不到真实的你,在它伤害你的同时,请温柔的抱着它、抚摸它,让你充满同情与爱的泪水去融化它,它终会停下自己攻击,变成一个伤痕累累的孩子,请对它说那充满能量的四句话:
“谢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保护和陪伴。
对不起,我曾经没有保护好你。
请原谅,我一直对你的逃避与指责。
我爱你,我全心的爱着你,
我已经长大了,
现在由我来保护你吧,
不用害怕,
我会一直陪伴你。”
它会哭泣会颤抖,但我们只是耐心的陪伴,即使它一直颤抖也不要紧。
这样,你就开始了治愈,你的神经就建立起了新的连接。
你头脑中一直存在于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无论是恐惧、不真实感、紧张,所有的主观问题,只有通过一种你给予它的无条件的接纳与爱,你推打我或你抱着我,我对你全心的爱不增不减。这样建立起它对你绝对的信赖感,它才可以放松戒备,进而不再因为过激的保护,而创造现实问题。
它可能还会重复的出现,但每当他调动了你的情绪开关的时候,我们之前的疗愈会带给我们一种警惕,你只要微笑的看着它和他说:“小淘气,你又来捣乱了,你可真可爱。”这就够了,不对他产生要求和评价,没有所谓应该如何、必须如何,你就慢慢的被治愈。
恩最后,我们再回到对于世界的不真实感上来。事实上,所谓的正常的大多人,他们活得真的真实吗?他们真的能够时刻感知到自己的美妙的呼吸与跳动的脉搏吗?他们庆祝自己的生命并可以体验自由吗?他们沉迷与声色不能自拔,真的就是生命最好的体验方式吗?
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我们局限的五感并不意味着真实,真正大的声音我们无法用耳朵听到,真正的大的形象我们看不到它的形状。
你对于现实的不真实感,也许才是真的清醒,这种不真实感,让你不沉迷于五感之中,反而可以看到更加广阔,更加深刻的东西,可以透过人们非常在意的好坏、美丑、高低,进而看到每个人平等而自由的灵魂,让你更加宽广和深刻,不是吗?
我最喜欢的灵性导师埃克哈特托利,它因为曾经强烈的抑郁与自杀倾向,丧失了自我感,它感知不到什么是自我,他没有了情绪,但这并不是一种病,他以独特的角度看待世界,分享他所看到的美丽,因此它写出了《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治愈了无数因为强烈自我感而深陷焦虑与痛苦的人。
我想说的是,不真实感,如果通过自我觉察,与它和解,它也许是一种更高的自我层次,一个礼物,我们遭遇的痛苦激活了这个自我层次,但我们受限的认知系统还不能够与这个自我层次兼容,让我们以为它是疾病,以为自己应该为这种与众不同而痛苦。
就像第一条长出肺的鱼,它无法继续在水中生存,所有的鱼都觉得它病了,但它勇敢的走向了陆地,它挣脱了水,它在空气中就可以存活。
就像那身形矮小、四肢短小的野兽,所有的野兽都以为它病了,但它伸开自己奇特的手臂,飞了起来,它挣脱了陆地,飞向了天空。
就像一棵好像生病的裸子植物,它的身体长出了一个颜色奇怪且会很快枯萎的器官,而因此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花朵。
如果我们勇敢的接纳自己的不同,并愿意探索这种不同的可能性,
我们会发现,世界从来只赐给我们礼物,而只是我们局限的认知以为那些东西是诅咒。
熊猫很萌,不着急。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