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学期总结(毕业随笔)
今天想更新这个,因为我的一众同学都更新了毕业感受啥的。上次在这里更新以“学期总结”为题目的专栏是两年前,当时我还是新来的C语言助教,也不知道早些时候买的树莓派在后面会成为理财产品。在两年以后,面对着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电子版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以及zynq7020,我会回忆起小学期里那个炎热的中午。那时我第一次走进中发电子城,花了120块钱买了我的第一个STM32F103C8T6最小系统板和JLink调试器。那个暑假我用着高价买来的单片机和调试器,还有一个捡来的USB转串口模块,稀里糊涂的开始了嵌入式开发的旅程,并发现自己可能以后能做这个。
在暑假回来开始学基于ARM7TDMI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并加到老师的微信,上来第一个问题是R710F怎么买不到了。与此同时省吃俭用,陆续买到了OLED屏幕和若干不同功能的模块,以及树莓派pico,练习在这些平台上开发和调试程序。后面陆续找老师交流,学到了微机课上不讲的内容,比如说能用硬件外设一定不要软件模拟,以及开发和调试的一些注意事项。虽然我能一个人用一个小时做完别的人三人一组用三小时做完的上机实验,但是这个课我最后考试成绩并不高,因为前面考默写,而我并没有太走心,(或许也是我理解的肤浅,没有记住)。虽然成绩比较惨淡,但是无论如何那学期我没有挂任何一个课,包括让我觉得头大的工程光学、激光原理和惯性器件原理。惯性器件原理的老师是研究导航的专家,也教C语言程序设计,而我之前是他的助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上课总点我的名,或者是先点后排摸鱼同学的名,然后再点我。当然我被叫起来的时候经常是一脸懵逼的,后面就是很耐心的讲解,我尝试尽力去理解这个知识,还是感觉困难,下课就去找老师交流,吐槽“惯性器件比C语言难太多了”。结果下周上课,老师上来就说“我之前的C语言助教cbj同学说惯性器件比C语言难,这节课上复习课,其实惯性器件比C语言简单”啥的,但是那节课我真的听懂了一半以上。

上面这个图是ST出的R710F实验板子,ARM7TDMI,现在看来当然没有STM32好用,但是在那个没有STM32的年代,这种板子可以说是很先进的了。我们是最后一届用这个板子上微机原理的,后面就改成用STM32H7了。
大三继续当C语言助教,已经是老助教了,助教头也是熟人。
我深知自己没有推免的可能,在大二和大三我刷穿了自动控制原理和数字电子技术这两个课考研要考的部分,顺便把数学二学位给拿下了(虽然有些课我是划水然后低分过的),然后裸考把四六级给过了。我一位老师在我大二开学说“除了自控和数电要学好外,别的课可以只考70分”,后面我做到了,别的课基本上都是80分以上,好点的能到85甚至90,自控和数电就更高了,这为考研上岸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三的暑假,先花半个月多上手了一些新的硬件,然后就专注于刷数学。
大四一上来,我直接放弃综测和推免,坚定了要考研。就是做题,一般来说是上午数学,下午专业课,晚上英语。故意漏了一科,我自认为叫“战术放弃”,因为感觉review和preview有个p的区别。考试前一周生病发高烧,虽然考试前两天病好了,但是没review的那科约等于裸考,而且在作答的时候我也稀里糊涂的,想到哪是哪。考研回来,简单突击下,然后稀里糊涂的把课给过了。
寒假玩板子,跟我微机老师做毕设(后面我特别想跟他读研)。考研出分,总分第三,别的课还行,没有太高但也不低;没review的那个是倒数第一,差点没过线,就是这样。到中期检查之前感觉就是稀里糊涂的,一边在实验室玩LINUX画板子一边当C语言助教一边做毕设一边准备复试,最后还是上岸了,但是毕设中期稀烂。后面和导师多沟通,最后还是毕业了,然后算是正式加入了“微机原理实验室”。
好吧,大概就是这样了,文章有些虎头蛇尾。本科的遗憾可多的说不过来了,那就不说了,但是实实在在的当了3个学期的C语言助教(是有北航学院聘书的),还一边考研一边帮我老师干微机原理助教(虽然不是正式的)。现在还是想想研究生该怎么毕业吧,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