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战争机器(九)---德意志突击步枪发展之路(德三篇)
早在一战期间,各参战国便发现自己的步枪存在着严重的威力过剩(尤其是在堑壕内部的交战中),于是便有了风暴突击队手里的MP18和美国佬手里的M1903春田—佩德森,以及各种奇奇怪怪的半自动(比如Selbstlader1906、RSC M1917)。当然,还有更奇怪的自动步枪,这其中包括一支划时代的步枪——利贝罗勒M1918。

当然利贝罗勒1918的技术并不成熟,因此一战时法军也未大规模装备,但它作为世界上第一支使用中间威力型枪弹的“突击步枪”,为后世自动步枪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素材。(当然费德洛夫并没有借鉴)

MKb42的出现
从1938年开始由波尔特弹药厂研发的7.92*33Kurz中间威力型步枪弹(早期名为PP43m·E),在东线的战斗中被证明将是一种最有效的弹药。基于当时频繁出现在400米左右交火距离的步兵伤亡,德军意识到K98K的威力明显过剩,而9mm帕拉贝鲁姆威力不足(有效射程仅有150米),便会出现火力空白区,而苏军的PPSh41有效射程是要远于MP40的,所以会出现德军士官被波波沙打死时自己的枪连敌人都打不到的情况。
对此,1942年德军开展了7.92*33Kurz弹适用枪械的竞标,最终瓦尔特和黑内尔的样枪进入选拔,被下发到德军步兵班内开展实战检测。

Mkb42是Maschinenkarabiner42即1942型自动卡宾枪的缩写(至少从这个名字上来说德军的思想比美军先进,毕竟M2到二战末才出来)。两种样枪分别被称作MKb42(W)和MKb42(H)。最终MKb42(H)在前线的使用中获得一致好评,成为了MP43的前身。



不过小胡子对这种新枪并不感冒,不允许MKb42(H)投产(估计是被戈林用FG42糊弄了一气打算拿FG42去换掉Kar98K)。这段故事已经有很多人写过了,我就不写了(其实是懒)无奈的德国将军们只能挂着冲锋枪的牌子偷偷摸摸拿去兵工厂生产。刚好库尔斯克德军输了个稀里哗啦,正在气头上的小胡子也没多想就批准了“MP43”这一新型“冲锋枪”的投产申请。直到44年他亲自跑去前线视察时被士兵一句“更多的MP44”吓的不轻才发现MP44真香,于是又亲自赋予它Sturmgewehr-1944即1944型突击步枪的编号。
StG44主要包括MP43、MP43/1和StG44三种亚改型。这三种步枪大同小异,唯一的显著区别是MP43/1和StG44可以加装Schieβbecher榴弹发射器。
44年以后StG44开始大规模配发到德军步兵中。比如VG的突击排,下面三个9人班,25把StG44,2挺MG42;还有PG(虽然在COH2里1941年德军PG就拿着StG44去莫斯科了)。

二战末,StG44出现了专门的夜战改型,装备了ZG-1229型“吸血鬼”夜视仪,配发给专门的夜战单位“夜间猎兵”(Nachtjager)使用。
性能诸元
自动方式:导气式
闭锁方式:枪机偏转式
发射方式:单发或连发
口径:7.92mm
弹药:7.92×33毫米短弹(Kurz弹)
供弹方式:弹匣
重量:11.5磅(约5.22公斤)
全枪长:940毫米
枪管长:419毫米
膛线:4条右旋,缠距254mm
枪口动能:1666J
枪口初速:685米/每秒
射速:550发/每分
射程:350~500米
瞄准装置:球形准星
(不过StG44确实挺好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