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古希腊悲剧_罗锦鳞

2023-04-20 14:12 作者:Laiy_zz安之  | 我要投稿

文/罗锦鳞      责任编辑/马晶

(罗锦鳞.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古希腊悲剧[J].大舞台,1995(04):48-51.) 

      自1986年以来,我先后导演了四部古希腊悲剧,即《俄狄浦斯王》(1986年,中央戏剧学院演出)、《安提戈涅》(1988年,哈尔滨话剧院演出)、《美狄亚》(1989年,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出)、《特洛亚妇女》(1992年,中国煤矿艺术团演出)。以上四部戏五次赴欧洲的希腊、塞浦路斯、意大利、法国和圣马利诺等国巡回演出,受到了各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俄狄浦斯王》剧照

       我用话剧形式导演的几部戏,虽然受到了欧洲观众的欢迎,引起了震惊和轰动,但是,终究在演出形式上,没有离开西方的传统方式。1988年,我在《安提戈涅》的导演处理中,有意识地运用了许多中国戏曲的美学原则和艺术手法,如水袖、长绸、圆场以及借用戏曲《李慧娘》的鬼魂形象,增加了安提戈涅的冤魂反复出现、谴责暴君的内容,使《安提戈涅》的演出,更具东方色彩,让欧洲的观众为之一震。

       我想何不用中国戏曲形式直接来表现古希腊悲剧呢?

       古希腊悲剧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现今发现的人类最早的戏剧,可以说古希腊戏剧是戏剧的源头。它起源于民间歌舞和宗教仪式,在露天剧场演出,三面观众,用歌队代替大幕、转换场景,演员上下场有固定的地方:台左登场表示人物来自国外或乡村,台右登场表示人物来自城内或市场,台中登场只能是王宫贵族,上方登场表示是神,地下登场表示是鬼。演员表演动作幅度大,比较夸张,戴面具,穿高底靴;演出有音乐伴奏,有歌有舞;剧本为诗剧形式……古希腊悲剧的这些特点与我国戏曲的特点多么相近、相通呀,尽管中国戏曲出现比古希腊悲剧要晚1500年左右,一个远在西方,一个在东方,它们从诞生到发展却是那么相似。

       因此,经过3年多排演话剧形式的古希腊悲剧的探索,1989年春天,我在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开始排演欧里庇得斯的著名代表作品《美狄亚》。

      一 、 《美狄亚 》 的导演构思和艺术处理

      “使古老的希腊悲剧的传统与中国古老的戏曲传统相结合,直接运用中国戏曲的演出方式表现古希腊悲剧”,这是此次排演《美狄亚》导演总体构思的基本点。

       歌队是古希腊悲剧独特的传统。中国戏曲传统中有“帮腔”,但演员不出场,没有歌队这种形式。此次排演中,我将古悲剧中的歌队形式运用在中国戏曲传统演出形式中,使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增加了新的成份,同时又发展了古希腊悲剧中歌队的多功能作用。在《美狄亚》全剧的演出过程中,演员全部穿中国戏曲服装,用河北梆子演唱。乐队在下场门的台唇边就座,歌队在上场门的台唇边就座,乐队和歌队都暴露在观众的眼前。歌队由6名女演员担任,她们时而站立歌唱,时而进入舞台表演;她们时而担任各种角色,时而充当道具或布景;随她们的歌唱或舞蹈而划分场景变化……利用歌队的合唱歌、舞蹈动作、串场、捡场、代替道具或布景等丰富的歌队多功能作用和表现手段,使中国戏曲的演出样式更加多彩,更加清新,同时也较强烈地使观众看到古希腊悲剧的某些演出样式。

        在《美狄亚》的演出中,我们充分发挥了中国戏曲的“虚拟性”、“程式性”和“表演的综合性”特色:在舞台布景处理上,我们保留了“出将”和“入相”的上下场门和门帘,去掉了“一桌二椅”,天幕是一大块黑丝绒幕,在灯光下,它可以更衬托出戏曲服装的艳丽夺目,突出演员的表演;舞台环境全由演员的表演来体现;大道具由歌队队员组成,如:中国戏曲中原有“水旗”、“车旗”等象征性道具,《美狄亚》中需要羊、铜锅、山崖等道具,于是我们就做了“羊旗”和“锅旗”,由歌队女演员用形体动作组成了“山崖”……

《美狄亚》剧照

观众们不仅认可,而且非常欣赏,认为充分发挥了中国戏曲的“虚拟性”,给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余地。

        由于舞台上几乎一无所有,这就更要发挥戏曲演员的表演艺术,一招一式都要到家,戏曲表演的各种程式都可充分运用;导演在处理舞台调度时,也获得了自由的天地,打破了传统戏曲中的呆板的“八”字调度,吸收了不少话剧舞台调度手法,使表演区扩大到整个舞台,增强了“活力”。

       在全剧的艺术处理上,我们尽力发掘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手法和演出形式,其中有各种翻滚、骑马、行船、斗风战浪、舞剑舞刀、对打……在服装、造型和化妆上我们尽力让观众看到中国戏曲的特色。为了向西方的观众展现中国戏曲的服装,我们甚至打破了行当的限制,在选用时,坚持选用“手绣”服装,因为中国的刺绣是世界闻名的。

       在音乐唱腔上,要充分发挥河北梆子的高亢有力,豪放激烈,悲壮凄凉,震撼人心的特色。在全剧高潮“美狄亚杀子”一场中,美狄亚的几段唱腔,的确使不少外国观众声泪俱下,感人肺腑。

      在《美狄亚》的排演中,我追求“中国戏曲的传统与古希腊悲剧的传统有机地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狄亚》在国内国外的演出,都受到了欢迎。

     《美狄亚》的排演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中国戏曲改编和移植古希腊悲剧的道路是非常宽广的,古希腊悲剧在中国的传播又多了一种方式。

二、关于《美狄亚》的剧本改编

       改编和移植外国经典名著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任务,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一方面作者要非常熟悉中国戏曲,一方面又要非常熟悉经典名著,还要了解中外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心理。

     《美狄亚》一剧的改编工作开始于1988年春节后不久,改编者是河北梆子剧院的作曲和编剧姬君超先生。他是一位很熟悉河北梆子的作者。首先,他花了很大的力气研究原作,了解古希腊戏剧和古希腊神话,并和我一起多次研究改编原则和提纲。

        到了1988年秋天,我们推翻了几个方案,几易其稿。为了使中国观众能看懂剧情,为了增加剧本的可视性和动作性,我们决定,在原剧的基础上,增加两场戏:第一场是“取宝定情”,表现美狄亚和伊阿宋相会定情,美狄亚帮助伊阿宋冒险夺取“金羊毛”,此场故事取材于希腊神话《金羊毛》。第二场是“复仇煮羊”,表现伊阿宋回宫向杀父篡权的叔叔复仇,不幸被缚,美狄亚用魔法,铜锅煮羊,救出伊阿宋。第三场进入原剧。原剧最后一场,天神驾神车接走了美狄亚,我们去掉了这个情节而增加了伊阿宋逃出火宫,见到了被美狄亚杀死的两个爱子,强化了对伊阿宋为贪荣华、王权而背叛爱情的惩罚。

        对美狄亚这一人物,历来有很多争议。一些人认为,无论怎样复仇也不应杀死亲生儿子。用这种方法复仇,不可同情。而我认为,欧里庇得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用这样的情节塑造美狄亚,是对妇女在当时的地位的极大同情。因为美狄亚非常清楚,伊阿宋的行为不仅仅是背叛了爱情,醉心于王权也是重要一面,而伊阿宋又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两个孩子身上。美狄亚复仇使用了绝伦的办法,是伊阿宋硬逼出来的,美狄亚的所为也是女人反抗、仇恨到了极点才做得出来的。原作者在剧中处处流露出对美狄亚的同情与赞美。有人说,伊阿宋就是希腊的“陈世美”,美狄亚就是希腊的“秦香莲”,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和姬君超达成了共识:要把同情和赞美都给美狄亚,对伊阿宋也绝不简单地脸谱化,他在失去王权的10几年间,无日不盼重披王袍,重享荣华。在爱情和王权间,他选择了后者。因此,伊阿宋不仅仅只是“喜新厌旧”。刻画好伊阿宋,可深化《美狄亚》的思想内涵。

        歌队是《美狄亚》一剧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原剧中,歌队除了完成抒情作用外,几乎只是在一旁静观剧情,我们在改编时,强化了歌队的作用和地位,始终让歌队参与戏剧冲突,而不是旁观。歌队以多功能作用,成为演出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并不亚于主要角色。幕间和剧情中间,有大量的合唱、伴唱、对唱……写好歌词任务很重要。

       由于姬君超既是剧作者,又是曲作者,所以在《美狄亚》的唱词、主唱腔的创作中十分顺利。

三 、《美狄亚》在欧洲的访问巡回演出

      1991年6月,《美狄亚》剧组登上西去的火车,经莫斯科、索菲亚,整整10天的路程到达雅典。从索菲亚到雅典坐的是长途汽车,头天下午出发,第二天近中午才抵达。演职员几乎一天一夜没有合眼,抵达后也无法休息,带着10天来的疲劳,大家立即奔赴雅典北部的哈兰德里剧场装台、走台、化妆。哈兰德里是《美狄亚》的作者欧里庇得斯的故乡,我们在作者的故乡演出作者的剧作,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全体演职员以最大的激情,投入了演出之中……当伊阿宋面对死去的爱子高喊着“天哪!”而倒地时,歌队队员从座椅上起来走向台中,分别将美狄亚、两个孩子和伊阿宋从地上扶起……观众仍沉浸在悲剧的情绪中,久久不能平静。当演员们走向台口对观众谢幕时,全场爆发出震耳的掌声、欢呼声,希腊语、英语、法语、德语汇成了一曲交响乐。

《美狄亚》剧照 裴艳玲(左)饰伊阿宋

        哈兰德里市长带领一批希腊著名艺术家和知名人士登上舞台,亲自为美狄亚的扮演者献上鲜花。热情的观众们走上舞台、后台向演职员赠送纪念品,好奇地参观服装、道具和各种乐器,他们对所有的演出用品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首场演出之后,希腊著名戏剧评论家、戏剧研究中心主任乔治·索布洛斯在希腊最大的报纸《新闻报》上著文说:“我看过各国演出的《美狄亚》,今晚中国人的演出是迄今最好的。”“中国的《美狄亚》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丰硕成果,两种文化在这里相碰撞,进发出了灿烂夺目的火花。”

       1993年1月至2月初,《美狄亚》再次赴欧,先后在意大利、法国和圣马利诺巡回演出近一个月,引起了轰动。尤其在米兰,这里是世界闻名的“歌剧之乡”,恰恰我们又在世界著名的男高音帕瓦罗蒂之后演出,没想到米兰的观众给了我们那样的热情。“国家剧院”是有名的剧场之一,《美狄亚》在这里上演一周,场场爆满,座无虚席。那些天,米兰刮起了一阵河北梆子热风。在巴黎,我们参加了“中国文化月”的演出,同样征服了巴黎的观众。

       “寻求东方与西方戏剧文化的交融”,我认为这是当代各国的戏剧艺术家都在探索的一条道路,我为自己在这种交融中所做的工作感到由衷的高兴。


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古希腊悲剧_罗锦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