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AI写作牛逼到“快让BB姬失业”了
mumu丨文

今年可能情况有变,不少人选择就地过年。要是放在疫情前,现在很多人可能已经盘算着如何回家过年了吧。有人上班摸鱼抢火车票、飞机票,打算开车回家的甚至已经联系好拼车的老乡,开始规划远征的线路。
年关将至的时候也是人情世故、社交辞令最多的时候,就聊聊说废话这件事吧。
都说科技产品是反应社会现实的镜子,最近在网上冲浪,看多了各种AI写作AI画画,BB姬又开始对“自己马上要失业”这件事发愁。
不信的话,你也可以体验下WPS的智能写作,只要输入标题,一篇八股气息浓厚的文章就出来了。这是AI算法对大量类似文章进行学习的结果——

这一本正经说话的功夫,机器竟模仿的惟妙惟肖。
整篇文章虽然没啥观点,但读下来还算那么回事。要是某个部门给领导攒稿子,或者应付学校,完全可以打打辅助草稿,帮忙堆砌一些空话、泛话、废话……
BB姬之前虽然写过AI写作,但是基本纯当乐子看。可现在的AI发展却有点快,已经到可以实战的地步,看着底下“大家都在写”的内容,又莫名觉得真实。

事实上这两年类似的AI涉及的领域,光是辅助写作项目,网上随便搜搜就能找到WPS、写作猫、小论文神器、Giiso智搜、易撰等等……
其他领域,像最近网上流行的一个AI画画项目,叫“Wombo Dream”。
只需要在APP里输入一定的(英文)关键词,并选择绘画风格(比如蚀刻版画、水彩画、蒸汽朋克)等,就会自动生成一幅图画。


你看,同样是AI创作。
观察AI画画是件有意思的事情。你的理性不知道它到底算是懂了还是没懂,最后自己又能凭着感性,凭空从作品里琢磨出味道来,暗暗在心里称奇。
本来绘画本来就是件技术活,不是所有人都会的能力。现在不少网络怪谈猎奇话题都喜欢用这个APP做配图,效果又相当好。


观察AI写作却是折磨。
那些对AI写作抱有期待的人,也无所谓感性理性,只是为了摆脱重复的废话轮回。这项目越是实用,就越是透着机械的“无趣”,实在可悲。

想想这世上除了哑巴,有谁能不说话?有人多说,有人少说,有人爱说,有人不爱说。哑巴虽不说话,却也能咿咿呀呀,用口哨发些声响,或指指点点比划个大概出来。
说话写字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跟别人讲道理,语言文字是我们的工具,工具又会反过来塑造我们,形成条条框框的规矩。

(Dota2的玛西虽然不会说话,但她的拳头比嘴炮可好用多了)
记得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语文课还会教应用文,最常见的就是写信。开头什么称呼、问候语,中间正文要用什么祝颂语……名目众多,最后的署名和日期还有格式要求。也不止是语文,英语也有类似的作文。
当时的感受却只有麻烦,太麻烦了。长大后才知道麻烦事不仅仅是交流措辞,还有人情世故、社交辞令。感叹于成年人的演讲会议、工作报告,为何翻来覆去的废话总是这么多,讲的人疲惫,听的人心累。

古时候的哲人也讨厌说废话。
道家有“得意而忘言”的说法,什么意思呢?言辞是用来表达想法的,既然已经知道了,就不用再多说什么。陶渊明《饮酒》有诗曰“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大概便是这个意思了。
哎呀,我知道什么意思,但又因为某种原因说不出来,或者用不着我说。你看,就连隔壁的佛教都在教人“不可说”“开口便错”,因为言语表达的永远是一部分,你不能光靠讲就说明白所有道理。

(说不得)
寡言曾经是一种处世哲学,就像有句老话叫沉默是金。因为说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谈笑风生”是经验者的智慧,“三寸不烂之舌”是对辩客的赞美,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如今时代却变了,上网冲浪占据了人的社交生活相当一部分。眼睛与屏幕代替了耳朵,手指与键盘代替了嘴巴。现实里说话虽不能行云如水,但在屏幕前至少可以一字一句推敲,简直就是我等社恐的福音。
结果怎么着?本来大家有机会能好好说话的,却越来越喜欢废话,或者说,习惯于说废话。

前两年有个“废话文学”在B站很火。
经常用来形容看着云里雾里、实际没啥信息量的内容,类似“你搁这搁这呢”“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但凡你有一点用的话也不至于一点用没有”……
多是一句话、一个梗的刻意重复,故意玩梗制造笑点。总是好像说了些什么,又好像没说什么。
早先弱智吧之类的段子社区就见过类似的调调,只不过那时候没人总结,大家笑笑就过去了,也没人当一回事。


当然,说“废话文学”全是废话也不尽然,顶多算是“多费些话术”罢了,至少还有半句话是真切的。
打个比方,倘若有人在评论区留言“上次给BB姬的文章点赞,还是上一次啊”,BB姬看到了,至少我知道有人在看文章呢,心里会默默感谢大家来捧场。
如今的互联网环境,无意义的信息太多了,逆流而上“废话文学”倒是一种强调自身的存在,可以聊以慰藉,填补生活的无聊。
周杰伦的《七里香》应该都听过吧,电线杆上多嘴的麻雀虽然惹嫌,好歹也是夏天感觉的一部分,不是么。

想起去年夏天小红书上流行一种“益禾堂凉白开”,曾让我迷惑了好一阵子。
女孩们成群结队到了奶茶店,对店员说“要一杯珍珠奶茶,去珍珠,去奶,去茶”,然后抱着一杯冰水,留下店员在店里独自凌乱。
你说有用么?挺无用的,光凭肉眼完全看不出来有什么稀奇的。你说没用吧,好歹也是H20,夏天怎么也能解渴。
把杯子捧在手心摆拍,获得的快乐又绝不亚于完全体的珍珠奶茶。

(去珍珠、去奶茶的珍珠奶茶)

我们不妨也如法炮制,重新审视无用的废话。废话无用,但讲的人收获了乐子,看的人也会心一笑,到头来又变成有用了。
当然,过度跟风玩梗的坏处也很明显,就怕有些只会“懂得都懂”的谜语人,把说废话的功夫变成了故作高深的抬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换成现在流行的话就是:“我只想说懂的都懂,不懂的我也不过多解释,毕竟自己知道就好,细细品吧。你们也别来问我怎么了,利益牵扯太大,说了对你我都没好处,当不知道就行了……”
让人心里捉急,又摸不到重点,这才是真正的废话。
试了好几个平台,文章有一小部分由AI写作,并人为进行修改润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