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爵】逃进山区,为什么是全世界古代平民的共同选择?

up您好,首先您的视频让我对中央对湘西地区的治理变迁和边缘族群的现代化有一定的启发,很是感谢。
但对于其中一个小细节想提及一下,就是苗族并不称为“果熊人”。“果熊人”这个称呼,据我所知,主要是从研究湘西苗族而来,但同时湘西苗族也不是“果熊人”。因为我母亲就是所谓的“果熊人”(又称“瓦乡人”),最近我也在写这方面的论文,稍微有点了解。“果熊”这个称呼我可以查到的资料最早见于清中末期、民国时期,并且那时的文献中确实也直接认为苗族(主要是湘西的红苗)认为是“果熊”。由于他们所说的语言“乡话”,自称“讲乡的”,汉语听起来像“果熊”、“瓦乡”,在官方和学术层面据此创造了这么一代称。但果熊人和湘黔交界处的苗族他们的语言是不同的,并且因为历史原因在乡话内部还存在对苗族的称呼(蔑称),服饰上也是不太一样的,和苗族文化有相似但又有不同。
果熊人的族属一直有争议。我国开展民族识别工作时期,五十年代中央团来湘西调研认为果熊人是汉族分支,八十年代果熊人要求改为苗族,多次上报无果,最后根据实际情况被划为苗族、土家族、汉族等民族。
同时,从我在部分地区的实地走访调查,包括口述、族谱、祖坟碑文等资料来看,果熊人大多是元末明初从江西迁来湘西地区,也有少部分自称隋唐时期就居住于此,和当地苗人、土人逐渐有了往来。我个人认为,果熊人可能是湘西地区多民族交往融合形成的族群。但语言又不是凭空出现的,果熊人究竟源头在哪儿,对此我也没有头绪。
所以,并不能完全把果熊人和湘西苗族画等号,苗族≠果熊人。基于此,从我所了解的情况,给up视频里我认为不太准确的地方提出我的看法,具体文献资料可以从知网、超星等平台搜关键词找到。我写的也只是从所知道的有关“果熊人”的文献资料进行论证阐述,会有失偏颇,可能也有需要补充或者不太对的地方,还请补充指正,互相学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