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回眸 | 30秒了解世界航天动态
30秒了解一周世界航天动态
中 国
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高清火星影像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稳步推进
我国新款航天服亮相:穿着更加舒适、重量超240斤
中国首辆火星车全球征名投票结束:祝融、哪吒、弘毅入围三强
“中国天眼”已发现300多颗脉冲星
NASA
NASA“毅力号”首次启动并在火星表面留下足迹
宇航员完成第二次太空行走 准备国际空间站太阳能电池板的升级改造工作
欧空局
欧空局提供探索月球洞穴计划的细节
日 本
首个小行星样本有新发现:有形成生命所必需物质
SpaceX
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星际飞船原型SN10着陆后发生爆炸
01
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高清火星影像
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包括2幅黑白图像和1幅彩色图像。黑白图像由高分辨率相机在距离火星表面330千米~350千米高度拍摄,分辨率约0.7米,成像区域内火星表面小型环形坑、山脊、沙丘等地貌清晰可见。
据测算,图中最大撞击坑的直径约620米。彩色图像由中分辨率相机拍摄,画面为火星北极区域。



2月26日起,天问一号在停泊轨道开展科学探测,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中分辨率相机、矿物光谱仪等科学载荷陆续开机,获取科学数据。环绕器上的高分辨率相机配置两种成像探测器,能够实现线阵推扫和面阵成像,对重点区域地形地貌开展精细观测。中分辨率相机具备自动曝光和遥控调节曝光功能,能够绘制火星全球遥感影像图,进行火星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探测。
小编简评
这回传回来的彩色照片太好看了!
02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稳步推进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转入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阶段。今年将陆续实施空间站核心舱发射、货运补给、载人飞行等多次任务。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任务目标。

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根据任务安排,后续将实施一系列飞行任务,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在实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的同时,还在开展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工作。
小编简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以长征五号火箭为基础进行改进研制的运载火箭,是中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全箭总长53.7米,起飞重量837.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大于22吨。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首次飞行任务,成功将搭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送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03
我国新款航天服亮相:穿着更加舒适、重量超240斤
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完成,将执行空间站运营任务。据悉,去年底,我国已完成对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目前,第三批共18名航天员已经报到,并准备投入训练。
目前,我国的航天员队伍由第一批、第二批16名航天员和第三批18名航天员,共计34名航天员组成。其中,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员正在备战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阶段的有关任务。执行空间站建造阶段4次载人飞行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
航天服是航天员飞行必备的装置。目前,我们所说的航天服主要分为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舱内航天服在航天器一旦出现失压等状态时,要能实现自动充氧充压,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2003年执行飞行任务时所穿的航天服相比,现在的航天服更加舒适。
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执行太空出舱任务时穿着的,舱外航天服将航天器的很多功能浓缩到衣服上,这套服装分为6层,具有防辐射、防高低温、压力调整等作用,还具备生命保障系统。相比舱内航天服,舱外航天服重量一般有120多公斤。

小编简评
小编前两天看到NASA也发布了下一代宇航服Z-1的原型设计,该宇航服以白色和绿色为主色调,头罩采用了半球形透明设计,看上去酷似动画片《玩具总动员》中的主角巴斯。相对于上代宇航服,Z-1的最大改进是对各个接头和材料进行了重新设计,宇航员穿戴宇航服时更为方便,不到一小时就能完成穿戴。此外,Z-1的气闸也得到改进,节省了调整气压的时间。
从外观上来看,小编还是喜欢现在这一身,像大白,嘿嘿~
04
中国首辆火星车全球征名投票结束:祝融、哪吒、弘毅入围三强
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目前已在准备登陆的最后阶段。2020年7月24日开始,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全球征名活动正式启动。截至2021年1月18日,火星车的征名完成了全球评审,弘毅、麒麟、哪吒、赤兔、祝融、求索、风火轮、追梦、天行、星火共10个名称作为我国首辆火星车的命名范围。
征名活动正式确定了投票三甲,祝融以504466 票排名第一,哪吒以444132票排名第二,弘毅以417647票排名第三。按照规则,专家将进行终审投票,并将网络投票与评审委员会专家投票按照 1:1 加权计算,最终确定三甲顺序。
终审确定的三甲顺序将按程序报批国家航天局,确定中国第一辆火星车的最终名称,并择机向社会公布。

小编简评
目前天问一号在按计划进行火星探测,希望它能一切顺利并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05
“中国天眼”已发现300多颗脉冲星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发现300多颗脉冲星。今年4月1日至5月15日,将向全世界征集观测项目建议,7月20日公布评审结果,8月开始安排FAST观测时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武向平在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天眼”向世界全面开放,彰显了充分合作的理念。
FAST综合性能全球领先,极大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极限,可以重现宇宙不同时期的图像,探测信号最弱的脉冲星,不断扩展观测样本的数量。
“中国正迎来射电天文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要利用这个宝贵的窗口期,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为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作出贡献。”武向平说。
小编简评
1967年,人类发现了第一颗脉冲星;直到50年后,中国人才用自己的射电望远镜FAST发现了第一颗新脉冲星。但专家希望未来5年这一数字能达到1000颗,甚至能找到银河系外的第一颗脉冲星。
FAST脉冲星计时精度领先国际水平4倍以上,有望在纳赫兹引力波这一全世界备受关注的前沿科学探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06
NASA“毅力号”首次启动并在火星表面留下足迹
据外媒报道,NASA迄今最大、最先进的漫游者首次踏上这颗红色星球,这标志着科学行动开始前的一个重要里程碑。NASA的Mars 2020“毅力号”漫游者于3月4日在火星上进行了首次驾驶,覆盖长度21.3英尺(6.5米)。

这次行驶持续了约33分钟,在这个过程中,探测器向前推进了13英尺(4米),然后在原地向左转弯150度又后退了8英尺(2.5米)进入新的临时停车位。为了帮助更好地理解逆行火箭在火星着陆的动力学,工程师们使用了“毅力号”的导航和危险规避摄像机对“毅力号”着陆的地点进行了成像并将火星上的灰尘和引擎喷出的羽流驱散。
据悉,漫游者的移动系统不仅仅是在这一阶段的初步检查中进行测试。2月26日是“毅力号”火星登陆后的第八天,任务控制人员完成了软件更新并将帮助“毅力号”登陆的计算机程序替换为他们将依赖的调查行星的程序。
小编简评
据小编了解到,目前毅力号火星车的六轮驱动反应良好,有能力完成其两年任期,也能探索很多地方。小编很期待其Ingenuity火星直升机的起飞。目前,毅力号火星车摄像机已经发送了约7000张图像。
这次发射总耗资约 30 亿美金,其中毅力号的建造、发射、着陆与运营费用就高达 27 亿美金。这使得毅力号超过造价25亿美金的好奇号,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贵的火星车。
资金的大量投入没有白费,毅力号的落点较之前几代火星车更为精准、智能,它所携带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架火星直升机开拓了观测火星的全新视角。更为重要的是,毅力号所开启的“火星样品返回”计划,意味着人们对于火星生命的探索进入了新阶段。
07
宇航员完成第二次太空行走 准备国际空间站太阳能电池板的升级改造工作
国际空间站上的一对宇航员完成了对一系列支柱的艰难安装,这些支柱将在国际空间站外部固定新的太阳能电池板阵列。第二次太空行走是在3月5日进行的,第一次太空行走的程序没有按计划进行。来自美国宇航局的宇航员凯特·鲁宾斯和来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野口宗一在太空中工作了6小时56分钟。

最终的目标是在空间站现有阵列的基础上增加一套新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功率水平提高20%至30%。新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在未来的SpaceX Dragon货运任务中运往国际空间站。不过,在这些电池板运送之前,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今天完成的在空间站外部安装支柱这项操作。
太空行走很有挑战性,需要宇航员沿着空间站的P6结构手脚并用地移动。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将系绳穿过空间站的部件,以免被缠住。鲁宾斯和美国宇航局的宇航员维克多-格洛弗进行了第一次太空行走,但并没有按计划进行。
小编简评
据小编了解到任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小的麻烦,四个螺栓中的一个没有顺利移动,造成了问题。最终,任务控制部门决定,只有三个螺栓足以将支柱固定到位。
08
欧空局提供探索月球洞穴计划的细节
早在2019年,欧空局(ESA)就要求为探测、测绘和探索月球洞穴提出了想法。欧空局选择了其中的五个想法进行更详细的研究,每个都涉及潜在的探索月球洞穴任务的不同阶段。其中一项任务研究是对月球表面的入口坑和地下洞穴进行初步勘察。另一项是将探测器降入一个坑中,进入洞穴的第一部分。第三项是利用自主漫游车探索地下熔岩管。

小编简评
这些研究的主题和方法非常不同,它们都为探索和研究月球地下地质的潜在技术提供了见解。来自维尔茨堡大学和奥维多大学的研究被选中参与欧空局同时设计设施研究。两者都将专注于第二种任务方案,即把探测器降低到一个坑中以进入洞穴的第一部分。
09
首个小行星样本有新发现:有形成生命所必需物质
日本隼鸟小行星探测器(隼鸟号)经历近60亿公里的太空探索,最终在2010年6月为人类带回了首个小行星样本,而该样本或将揭示地球生命起源。据外媒报道,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科学家近日通过分析“丝川”(Itokawa)小行星上的“微小粒子”发现,该星球拥有生命所必需的水和有机物,这将有助于解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



据悉,隼鸟号在2003年由M-V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至太空,在宇宙中旅行了七年,穿越了近六十亿公里的路程,最终带回了小行星丝川上的物质,这也是人类首次针对对地球有威胁性小行星进行的物质搜集研究。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在对从丝川带回的物质分析后发现,这些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化学进化,这将有助于了解该小行星的发展过程,也有助于解释地球的演化过程。
研究人员指出,在“丝川”带回的样本中,发现了未加热和加热的有机物。那些加热的有机物曾被一度加热至600℃以上,这说明该小行星的温度曾经也在600℃以上。
而那些未加热的有机物就在在离加热物质很近的地方,这意味着随后小行星随后的温度又急剧下降,因此有大量原始有机物落在“丝川”的表明上。
这说明“丝川”由于灾难性的撞击,该小行星经历了高温、破碎、冷却等事件,而最近的这一过程有可能发生在13亿至14亿年前。
小编简评
隼鸟号原预计于2007年6月返回地球,但由于怀疑探测器的燃料泄漏,3年后于2010年6月13日返回地球,本体于大气层烧毁,而内含样本的隔热胶囊与本体分离后在澳大利亚内陆着陆。
隼鸟号在宇宙中旅行了七年,穿越了近六十亿公里的路程。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有威胁性的小行星进行物质搜集的研究,也是第一个把小行星物质带回地球的任务。隼鸟号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的“世界上首架从小行星上带回物质的探测器”。
10
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星际飞船原型SN10着陆后发生爆炸
北京时间3月4日早间消息,据报道,美国当地时间3月3日,美国民营太空公司SpaceX进行星际飞船最新版本原型(SN10)最新一次高空飞行试验,当天第一次发射在最后关头紧急中止,随后的第二次发射获得成功。不过星际飞船成功着陆后还是发生了爆炸。

小编简评
SN10爆炸的原因尚未得到SpaceX官方确认。不过,在此次着陆尝试中,SN10的着陆腿似乎出现了些问题,没有按计划那样展开。此外,在SN10着陆时,在飞船底部可以看到火焰。据推测,这些火焰可能是原型上泄漏的甲烷所引发的,进而造成爆炸。
小编关心另外一条新闻,日本亿万富翁已经支付了费用,要在2023年搭乘星际飞船绕月飞行,并宣布他将邀请8名艺术家参加他的月球之旅。
本期动态来源:国家航天局、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航天报、新华社、快科技、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