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复习,新思考:变革本质是“落后”生产力的发展,能力复利~
城市决定生活方式:气候,基础设施,周末出行等
气候对我是最重要的^_^,我可以宅,但我一定要有选择自由^_^,选城市就是选生活方式——一般会活成大多数人的样子

案例:咨询经验,市场经验,实业,地产,如何综合过往的经验优势?选择地产+市场
瞄定碧桂园从商业地产像产业地产的机会,惠州潼湖智慧园碧桂园,市场岗

案例:香港年轻人房价绝望
绑架我们的不是房子?来学习下,房价没绑架职业生涯,而是压力,因为房贷,不敢尝试新路径——想到了选实业和选投资的要求不一样,新路径在之前有说,换行、本行换公司、换岗等等,可选很多,但是,买房了就经不起风险
压力之下,没精力看机会。。。

所有的重大选择,都是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嗯,跟我开始想的一样,我就是想要有更高确定性的逻辑和选择能力^_^
能落到正态分布的哪个点,靠选对老板

笔记到这里over了,下面就是要进行一下延展思考,最后要提炼出一个核心逻辑
过去的时候自己总觉得能力决定一切,直到学了起明,才知道自己认为的能力,其实只是见天地的二段能力。。。自己缺了见众生的能力
然后,关于选择大于努力,之前的课里说了,没有笨功夫,根本就不会懂怎么选择,第一是没有眼光判断,第二是要能进得去啊。。。
我曾经非常喜欢名人传记,但是后来就不看了,因为对我现在而言,这其实跟升级小说差别不大,对于自己来说本质还是在看幻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探索自己的路才是人生主题
判断正确的方向这个能力自己现在是不具备的,但不妨碍现在学了这个,可以在现在的理解力上做个初步思考,看有没有什么帮助

首先,人的结果是对数曲线上的正态分布曲线——努力到一定程度才能上曲线
选择行业岗位会加持——这里面没有讨论能力结构,但行业+能力结构决定了x点在哪里,决定了y的集中点,然后,选老板决定了具体落在正态分布的哪里
选行业岗位的坑,也是说明选择为什么不大于努力,选择认识的人现在赚了大钱的方向,只看现在不看岗位、行业十年发展的,这是没有时间观,时间观的维度分行业和岗位,别人能赚钱能力结构是怎样的、专业经历是怎样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能接受吗?
努力之后才能找到自己的聪明的办法,再然后才能知道自己的正确的方向——到现在我其实也不能逻辑清晰的列出自己的聪明的办法,也无法清晰自己的正确方向,只能确定个目前要做什么对的事情——刷能力结构bug~
怎么看行业都不知道,就别想着选什么热门细分赛道找到自己竞争优势点什么的了。。。

如果真能选行业快速发展期——那个压力能受得了吗?即便是没落的行业,因为曾经比亚迪的同事一直说汽车行业没落——艾玛,但到5年后燃油车可能才真正停产,行业存在其实就能养活很多人,当然,说到发展。。。发展真的也是个伪命题,一般人都没达到谈发展的那个程度——就是在结果曲线的左边,没走到对数曲线的那个能力起点
在初期别想着去选方向什么的,先打笨功夫,懂业务,理解行业本质吧,后面再说选行业,着急也没用啊,反正自己想要的现在这个节奏可以的
不懂行业,不懂打法,选什么老板。。。。找到个让自己能适应有发展的公司就不错了。。。
所以这一篇还是以后再好好学的,现在笔记一下心里有个数就好了。。。
感觉吧,这里选老板就跟投资人选投资对象一样——那能力要求超高的好嘛。。。都要比老板更懂得很多底层原则了。。。

但是参考下自己要怎么做,或者选朋友什么的
参考说老板,每年只做1~2个重大决策,每次都最优解的话,4~8年时间,差距就拉开了——艾玛,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其实在投资上可以讲就是,复利的力量,在直销里面常讲的一个故事,就是荷花铺满池塘什么的,我参考了年课里面有一个砍目标的原则,什么目标在后面时间里一直都有很大投资回报——我选择了优先解决心理问题和睡眠问题,解决小说问题、健康问题,反正自己觉得很对,现在,我决定就是重学起明第一^_^,顺便工作,我觉得,还是会对的
什么不做,真的很多不做,不去听很多的声音——自己没有认知结构,会很混乱的,而且身边人的认知,那真的是不值得花很多时间的——有那时间,去学起明好了

认知优势,想有那也是个培养的过程——现在自己就在努力培养来着
先建认知架构,然后才去接触更多认知,在此之前,先把时间精力都收一收
先微观再理解宏观吧,资源业务组织这些,等我把青一过完,再实践一下再回来学习?

但也有一些我有自己的看法
无论什么时代,其实都是在争取用户的,什么供给侧、需求侧改革什么的,本质个人觉得,还是用户需求——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所以主体就是人们的需求,在当下生产力和技术的情况下,能不能满足,能满足多少,如果客户认知不足,能超越其认知多少去解决他的问题
包括我们职场找工作,其实HR和未来领导就是用户,他们是有很多需求的——没有老板不想找人帮自己解决问题,他会愿意给能解决问题的人高价或低价,这个谈才知道,但是,选择什么样的客户满足他们怎样的需求是核心

第二个就是关于互联网时代对传统的所谓颠覆
我是做销售的,很幸运从康宝莱关店去到龙头C端销售公司前,就拿到了《阿里电销宝典》,这真的是销售底层圣经,个人认为,对于大B端不适用——动不动合同金额就过千万过亿的,但是对于C端和大部分是几十万以下合同的B端,都是非常适用的!
流量-意向-目标-收费,这中间的名称可以变,但是本质上就是一个筛选过程,转化率是销售能力,但是流量A是初始数据,流量A*转化率*单价=销售额,平均销售能力是对团队的合理要求,top sale会跑出来的,但是无法要求,提升单价也不容易,这个是看公司的品牌,但是流量入口就是非常重要了
二手车结合互联网,那就是把流量从门店门口的人,变成了网站平台浏览人数,这就跨越了空间——互联网个人觉得主要是用来跨越空间的,通信主要是用来压缩时间的
最后周转速度的提升——这个是个推演数据,底层还是销量提升,销量来源于流量A的增加

每次沈奕斐老师说,万事万物皆可社会学的时候,我就觉得,万事万物皆可销售学
现在我知道了,最起码在销售这个专业上,我已经走到了创新层,可能已经接近本质层,这都源于我初始就get了《阿里电销宝典》,可能最早源自于自己一直在追求本质,anyway,不重要,我喜欢自己这样<(* ̄▽ ̄*)/

快速换行,其实我觉得还是懂商业的本质吧,什么术语、规则、信息,都属于商业模式
我没去过互联网行业,虽然接触过软件工程师,但我觉得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本质区别,并不是互联网什么秒杀,大家各有优劣吧
传统的确是大规模生产,生产设备就是非常大头的,这是资本是沉没成本但也是门槛,当然能力结构没有达到六段要求的是大部分都会si掉,但时代不差的时候,老老实实的,也肯定有不错的饭可以吃的
互联网的确创业成本低,但是,对人的要求太高了啊,中国有多少人懂软件?有多少人能够那样996的高压承受?看那些互联网大厂动不动35岁就干掉就知道了
所以对于生活来说,非一线就比一线差吗?我还是那句话,选择大于努力其实真的是个虚知,不努力到一定程度时你所谓的选择,都是伪选择,甚至可以命名为“跟风”,跟那些看到股市大涨就杀进去的韭菜也没啥区别

然后关于投资和实业的差别
这里其实关于找工作也是这样,在自己能力没提升到投资者程度的时候,你只能把自己当成实业啊,想当一支股票?不好意思没那能力上市成为股票,只能当实业,用尝试来争取实践获得真知的机会
我还认为,从古至今,二代和平民之间的差别,就是父辈的认知差异,有人能在童年少年时就获得真知指导,但有人得自己在人生中用尝试来获得真知,这其中是效率的差异,所以,三代累积才能出阶层跃迁的可能,其实就是这种真知本质的累积时间啊

学了起明,投资于我的距离比曾经自学的时候更清晰的远,但是,从实业微观打起来,这个是非常喜欢的,还是先打能力结构中理解企业微观经营吧
现在有点懂业务了,再懂下行业,然后才说抓什么机会吧
以前觉得这是一篇选城市选老板选行业选岗位的课——以前都听了个啥寂寞啊。。。其实这一篇主要是在讲行业的,搞明白这点就ok了

over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