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国通史系列笔记:封建时代-艰难的封建化·下 大权杖和小权杖,王侯之争

2023-03-12 22:37 作者:结海楼云生  | 我要投稿

无王之地

霍亨斯陶芬王朝在赤须王作为的余波中走向了垮台,皇权彻底崩溃。

从此开始,诸侯们崭露头角,发誓要让皇权一辈子不再发大,很快,无数个分裂的邦国就出现在所谓的帝国境内。

1254-1273乃德意志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空位时期,这群诸侯感到皇帝之位确实是鸡肋之物,于是相互斗争,尽可能多的把帝国地盘和法权据为己有,铸币权、市场权、关税权、森林和堡垒权,这些邦国以城市为中心,靠邦君任命的官吏承担管理权.

这些小国家彼此之间相互征伐,也经常发生邦国进攻帝国直辖领地的事情,比如勃兰登城堡的霍亨索伦家族对柏林的镇压、美因茨独立权的丧失……一些有见地的学者认为,如果不是无政府状态让国君们的贸易利润受损,这种分裂还会继续下去。

 

七大诸侯的选举

于是那些势力较大的国君,就干脆用选举的方式来找出能代表他们利益的王。

AD1257,奥斯曼一世登基的同一年,七大诸侯参与了这场选举:

他们分别是:

科伦大主教、

美因茨大主教、

特里尔大主教三大教会诸侯;

萨克森公爵、

巴拉丁(普法尔茨)伯爵、

勃兰登堡边区伯爵、

波西米亚(捷克)国王四大世俗诸侯。

这些选侯名列【金玺诏书】当中,并且选举那些相对弱小(害怕皇帝削藩)的家族,德意志国王、皇帝如同走马灯一样来回变换,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够统一国家。

 

这期间并不是一帆风顺,教皇、国王都希望能争取更多的权力,但国王只能选择联姻或者服从的方式来勉强维持家业,而教皇则借助和区域主教的联系进一步影响德意志政治生态——诸侯们很不高兴,就在1338年的伦塞开了一场选侯会议:无需教皇同意,德意志国王就可以成为皇帝。

也就是在那之后不久:“神圣罗马帝国”变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贤君查理四世

查理四世是这段时期值得一提的皇帝,他的身影也出现在游戏《天国:拯救》的背景中。

他是卢森堡家族出身,也是今天捷克地区的国王,他是当时德意志最强大的诸侯,贤君名声也远扬在外,比起勾心斗角,他选择了和诸侯们和平相处,并邀请七位选侯和他一起来共同执政共同负责——他上台以后的帝国法案,用金银戳盖,故曰“金玺诏书”,它用立法的形式确认了选侯的身份和特权。

在波西米亚,查理四世做了很多基础设施,保证了农民的人身安全和市民的财富收入,他撒手人寰后,贤君之名让举国上下怀念。

 

金玺诏书

金玺诏书把几个诸侯称之为帝国的柱与烛台,不仅在书面上承认了德意志选侯的选举权利和政治权力,同时禁止城市的联盟,把市民和农民都绑在封地的君主身上。

这是德意志百年来政治和法权的总结,算是诸侯和皇帝的前所未有的一次合作,皇权不完全地胜利了,而德意志王国则以具体的邦国分裂换取了形式的帝国统一,这份诏书的效力一直延续到1648年,即使哈布斯堡上位的时候,金玺诏书也没有被改变。

只是,随着15世纪以后英法那种统一的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德意志的经济和政治的前途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德国通史系列笔记:封建时代-艰难的封建化·下 大权杖和小权杖,王侯之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