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酒令——牙牌令
“喝酒行令,意在取乐”的这一主题在《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其中所说的牙牌令,是利用牙牌所行的酒令。“牙牌”,即“宣和牌”,也称“天九”牌、“牌九”,据说是宋朝宣和年间所创设的赌具,故称“宣和牌”,民间通常称为“牙牌”。

文牌11种,每种两2张,共22张。武牌也叫杂牌,用点数表示大小,共10张。具体讲一下文牌。
天牌是点数最多的牌。象征天候的二十四节气。
地牌是点数最少的牌。象征大地东南西北4个方位。
人牌象征仁义忠信、礼廉耻智、是非羞恶、恻隐辞让十六项为人道德。
和牌点数为人牌的一半,状似鹅,也叫鹅牌。
梅牌学名长五,又称梅花、锦屏,是长牌中全黑的牌点数最大的,状似梅花。
长三是长牌中全黑的牌点数第二的。
板凳是长牌中全黑的牌点数最少的牌。
四点状似板凳四腿。
斧头学名五六,又称虎头、牯牛,短牌中点数最多的。
红头学名四六,是短牌中点数第二的。
高脚学名幺七,又称高脚七、七锥、尖脚,短牌中点数第三。
铜锤学名幺六,又称水桶牌,短牌中点数最少的。

抛开赌博性质的玩法不讲,单论牙牌令文雅的玩法,又叫骨牌离合令,具体地说,即利用牙牌上的各种名色作引,采取对答式互动的游戏。一般有两种玩法,一种是“令官说一牌名,次座接诗一句。令官又说一牌,三座接诗一句。以次递说,皆须押韵,兼与牌意关合为妙”;另一种玩法是在行令时,宣令者(也就是令官)说一张,受令者答一句,三张令牌,皆由同一受令者对答,最后凑成一副,即骨牌副儿。《红楼梦》中贾母在藕香榭大排宴饮宴请刘姥姥时所行的酒令属于后者,她们所使用的牙牌牌面所刻是依据宣和牌谱,上面都刻有等于两粒骰子的点色,即上下的点数都是少则一,多至六。一、四点色红,二、三、五、六点色绿。三张牌点色成套的就成“一副儿”,分别有相对应的名称。

《红楼梦》第四十回的具体描写是:
鸳鸯道:“如今我说骨牌副儿,从老太太起,顺领说下去,至刘姥姥止。比如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错了的罚一杯。”

众人都知道贾母所行之令必得鸳鸯提着,所以在凤姐的提议下,鸳鸯成为此次行令的令官。书中鸳鸯所说的“酒令大如军令”,有个挺有意思的典故。相传在汉初,吕后为人阴毒,以邀韩信赴宴为名诱杀韩信。后其子孝惠帝即位,她掌握政权,惠帝死后,临朝称制,分封吕氏亲属为王侯。有一次,吕后与吕氏诸王侯宴饮,让刘章做“觥录事”,即“酒监”。刘章宣称要以军法行酒令,吕后应允。饮不多久,有一王微醉而拔脚离席,刘章急迫上去,拔剑将其杀了,回来报告吕后:“有亡酒一人,臣谨行军法斩之。”吕后大惊失色,但答应过以军法行酒令,故眼见娘家人被杀也不便发作。这就是后来酒宴上常说的“酒令大如军令”的由来。
因为鸳鸯是令官,所以书中描写发令时的一、三、五、七单句都由鸳鸯来说,其他参与之人依次应令。通常情况下,应令方法大概分为象形法、会意法、谐音法等,应令者可以发挥想象选择和牌面点数相像的诗词对答,对答中很能显现应令者的水平,或才情卓著,或见多识广,或通俗浅显,或风趣诙谐,《红楼梦》中在这方面的描写就做到了因人而异,使得令词与人物浑然一体。

贾母的三张牌分别是长六、五六、幺六,合起来这副牌的名称就是“蓬头鬼”。
打个比方,老太太说的那三张,首先,鸳鸯说“左边是张天”(这张牌的图案是上下两个青色的六点,这是长牌里的天牌,所以是“左边是张天”)老太太说“头上有青天”。这就属于既押韵又象形。

第二张“当中是个五与六”(这张牌的图案是上面六点,下面五点,是幺牌里的虎头,学名五六,因此是“当中是个五与六”)老太太说的是“六桥梅花香彻骨”,(“梅花”是五点的象形,“六桥”是指杭州西湖苏堤上自南而北依次而建的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的六座桥,因堤上多植梅花,此处是对应牌的数字六点,“香彻骨”有双重含义,既点出梅花之香又暗合骨牌之意。)因此老太太这句也是既象形又押韵。

第三张“剩的一张六与幺”(这张牌的图案是上面六个青点,下面一个红点,是幺牌里的尖七,学名六幺,所以是“剩的一张六与幺”),老太太说“一轮红日出云霄”,(一轮红日是那一个红点的象形,那六个青点自然象征着碧霄。)因此这又是既象形,又押韵。

最后“凑成一个蓬头鬼”,意思是说这三张牌中都是由六点和其它不同的点数组成的,因此是个“蓬头鬼”,老太太说“这鬼抱住钟馗腿”是出自一出明杂剧《***五鬼闹钟馗》中的情节。
总观贾母比的这四句,是符合鸳鸯宣布的三个条件的:第一、是“比”。以“青天”比天牌,以“六桥梅花”比五与六,以“红日”比幺,以“云”比六,都很形象。第二、合韵。第三、比的四句都属于“诗词歌赋,成语俗话”的范围。贾母所对幽默风趣,且不失大家风范,所以大家笑说“极妙”。其实这也是为后文与刘姥姥的对令做一对比,两位老人年龄相仿,却身份有别,各自的生活经历决定着见识的不同,一位享尽荣华,一位历尽沧桑,俩人所对句句契合人物形象,可见曹雪芹摹人手法之精妙。


接下来是薛姨妈对,看她如何表现。

鸳鸯出:左边是个大长五。薛姨妈对:梅花朵朵风前舞。
长五是两个五并列,依然是梅花的形象。
“大长五”牌名“梅花”,以“五”像花。因“五”上下有两个,所以说“朵朵”。

鸳鸯又出:右边是大五长。(同上)薛姨妈对:十月梅花岭上香。
第二张牌,也是上下各五点,“大五长”是为押韵而把“大长五”倒过来的说法。
前后两张牌一样,但对句却不能同一,所以薛姨妈对“十月梅花岭上香”。“十月”紧扣十点,两朵梅花之意,“岭上”即庾岭,因多植梅花,所以通常称“梅岭”。大庾岭在古代是军事要塞,腹地部分为庾岭,古称梅岭、东峤、台岭。薛姨妈所对的这句,应取自樊晃的《南中感怀》诗中“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句,除了对应酒令的后两句,这首诗的前两句更应引起读者注意,“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客未回”和“暗相催”都体现了薛姨妈的客居身份,其中的苦衷恐怕只有她自己能体会吧。

鸳鸯再出:当中二五是杂七。薛姨妈对:织女牛郎会七夕。
第三张牌,上二下五,名为黑七,也可叫杂七。
“织女牛郎会七夕”,是以七夕之会巧妙的扣紧七点,有人认为此句暗寓二宝姻缘如牛郎织女一样分隔两地不得团聚。

鸳鸯说:凑成是“二郎游五岳”。薛姨妈忙道:世人不及神仙乐。
成套点色名称,三张牌是五五、二五、五五。凡有五个点色同的就成“一副儿”,现在是一个“二”(以“二郎”比)、五个“五”(以“五岳”比)成套。
书中关于薛姨妈的描写多是平和安宁的,但此句“世人不及神仙乐”正好契合《好了歌》中“世人都晓神仙好”的主题,所以此处也可作为探求薛姨妈内心世界的一扇窗。


之前有朋友说湘云说的那几句不押韵。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押韵或者象形,也就是说可以既押韵又象形(比如老太太说的),也可以象形不押韵(比如湘云说的),还可以押韵不象形(比如林妹妹说的,这个我等下讲)。

先说湘云的吧,第一张“左边长幺两点明”(这张牌的图案是两个红色的点,是长牌里的地牌,学名长幺)湘云说“双悬日月照乾坤。”典出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以“日月”、“乾坤”比上下两个红点,既紧扣对牌地牌的名称,又寓意天地之间,日月轮回,此起彼落,非常形象。”这就属于象形不押韵。

第二张,“右边长幺两点明”(图案与第一张相同,可以参照第一张的解法。)湘云说“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个也是象形,典出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别严士元》:“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句,“落地”紧扣地牌名称,又以两个红点形象的比喻“闲花渐落”的意境,可谓慧心巧思。

第三张,“中间还得幺四来”(这张牌的图案是上面四个红点,下面一个红点。学名幺四。)湘云说“日边红杏倚云栽”语出唐代高蟾的诗《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上面一个红点比作“日”,下面四个红点比作“红杏”,形象生动的描绘了一幅“日边红杏倚云栽”的画面。

最后“凑成个樱桃九熟”这个意思是说这三张牌上总共有九点,九点都是红色的,就像九个熟透的樱桃。湘云说“御园却被鸟衔出”是借用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诗中的“非关御苑鸟衔残”句。在诸钗中,湘云之才思敏捷不亚于钗黛,所对她的令词尽皆出自唐诗也就不足为怪,而且所对的诗句灵动传神,更体现了湘云性格中阳光明媚、随性豪爽的一面。



轮到宝钗了。
鸳鸯道:左边是长三。宝钗对:双双燕子语梁间。
第一张牌,上下各三点,并行成双斜线,与“双双燕子”的形象颇为神似,因此可对“双双燕子语梁间”。

鸳鸯又道:右边是个三长。宝钗对道:水荇牵风翠带长。
第二张牌,也是上下并行成双斜线的两个三点,“三长”是为押韵而把“长三”倒过来的说法。
“水荇牵风翠带长”,典出杜甫的《曲江对雨》中“林花着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句,以荇菜匍匐水下、横走如带的枝条比喻形成并行斜线的两个三点。

鸳鸯说:当中三六九点在。宝钗对:三山半落青天外。
“三山”说上面三点,“青天”说下面六点。
而六点又是天牌的一半,所以用“半落”来形容。“三山半落青天外”典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鸳鸯总结道:凑成铁锁链孤舟。薛宝钗道:处处风波处处愁。
正如牌面一个六点如一叶孤舟,五个三点如串串铁索,比喻的非常形象生动。
“处处风波处处愁”语出明代唐寅《题画廿四首之三》中的“莫嫌此地风波恶,处处风波处处愁”,此句既与牙牌名押韵,又可在意义上发生联想:正因风波生愁,所以孤舟才需用铁链缆住。宝钗所用诗词纵贯唐宋明三朝,可见其的博学多识、才高八斗。



最后讲林妹妹说的。第一张 “左边是个天”(这个与老太太说的第一张图案相同,可以参照那个解法。)林妹妹说“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个纯粹的就是押韵不象形,因为原文中说林妹妹当时怕自己被罚,所以说的比较急,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出了《牡丹亭》里的句子。此为杜丽娘的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第二张“中间锦屏颜色俏” (这张牌的图案是上面四个红点,下面六个青点,是幺牌里的红头,学名四六,又称锦屏)林妹妹说“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语出金圣叹批本《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闹斋》,原句为:“侯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用象形法观之,上面红色四点比作“纱窗”,下面绿色六点正合了黛玉以竹为主的居所潇湘馆。提到“纱窗”二字,不由让人联想到本回出现的“软烟罗”和七十八回出现的“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鸳鸯也不感到奇怪,还是道:剩二六八点齐。黛玉道:双瞻玉(御)座引昭仪。
上二下六,八点整齐地排成两行(“八点齐”),很像是左右官人引百僚分两行朝见皇帝。
用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诗原句:“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因为分行,所以说“双瞻” 。瞻,瞻仰。御座,皇帝的座位,今引作“玉座”,若非音讹,或是作者为寓意而改。朝仪,朝见时臣僚按仪礼所站的行列。杜甫写自己身为谏官,得亲近皇帝,“天颜有喜近臣知”,其心事(令中或隐指宝玉心事)无所不知,虽然如此,杜甫并没有遂志。

鸳鸯最后道:凑成篮子还采花。黛玉接着道:仙杖香挑芍药花。
“篮子”——成套点色的名称,三张牌是六六、四六、二六,四与二加起来也是六,成“一副儿”,叫“篮子”,以“二”像篮柄,“四” 像篮筐。“四”是红的,所以说“好采花”。
仙杖香挑芍药花——查无此典,“仙杖”表示以杖挑着“篮子”采花者是仙女。“芍药花”代表爱情,古代男女相赠芍药以结情好。《诗·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调笑),赠之以芍药。”这一句暗示所谓“木石前盟”。



贾迎春的牌只出得一张。
四五成花九:这张牌上四下五共九点,上红色下绿色,故称“花九”。
桃花带雨浓:出自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迎春对的诗句,既不压韵,又未点出牌的点色,所以只好认罚


最后是刘姥姥,我们看她的幽默哦。
鸳鸯道:左边四四是个人。刘姥姥想了半日,说道:是个庄稼人罢。
上下都是四点的牌,又叫人牌。
作为庄家人的刘姥姥首先想到的肯定也是庄家人,这也是她对“人”的最基本认知,“罢”是语气词,并无实质意思,但非常契合刘姥姥的淳朴口语。刘姥姥果真也是本色出演,也聪明得很,虽没有念过书,也摸透了其中的诀窍。

鸳鸯又道:中间三四绿配红。刘姥姥对:大火烧了毛毛虫。
我们看刘姥姥也不是混对,三点是绿色的,像条虫子,四点是红色的,像一团火。刘姥姥想象力也是果真丰富的,还那么押韵,果然还是本色的好。

鸳鸯再道:右边幺四真好看。刘姥姥再对:一个萝卜一头蒜。(众人又笑)
“幺四”指上一点下四点的牌,都是红色。
刘姥姥用“一个萝卜”来比上面一个红点,用“一头蒜”来比下面四点红,因为大蒜头有紫红皮的,而且有好多瓣。这些都是刘姥姥生活中的重点事物,其实这一回刘姥姥再入荣国府,本就是携带了大量的蔬菜瓜果感恩而来的。

鸳鸯最后道: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两只手比划着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一枝花”是这副儿牌的名称。三张牌中只有三点是绿色,像花枝,其余都是红点,像花朵。
倭瓜就是南瓜,橙红色,所以刘姥姥把红点比作倭瓜。
至此,酒令完结。我们看刘姥姥的应对,看似无礼,却是最朴素的幽默,虽不高雅,却亲切可感,一位善于察言观色,通晓人情世故,富有生活经验,大智若愚的乡下老人形象在短短的几句令词中就活灵活现的跃然纸上。另外,刘姥姥说“我们庄家人,不过是现成本色”这句既是谦辞,也是曹雪芹这一回酒令描写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细想其他几个人物所对酒令何尝不也是“现成本色”。

其实,酒令不仅仅是一种口头文学,也更是一种益智游戏,它不只与诗词曲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寻常百姓的谚语俗话有着密切的联系。牙牌令古时非常普遍,在清朝还非常流行,多是借事发挥来凑韵成令,但因为比较烦琐,又难度较大,后世已经不传了。而《红楼梦》中对牙牌酒令的描写,已经超越了酒令本身的意义,作为一种催化剂,不仅在宴席中起到了活跃气氛的重要作用,也对书中人物的不同性格起到了充分衬托的作用。
总的来说,只是单纯的押韵不算太难,但是要想说的既押韵又象形真的是不容易,我真的是很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玩个酒令都这么烧脑,估计菜还没上来就先饿的前胸贴后背了,所以说古人行酒行不止为了娱乐,也很下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