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21.4 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强国

2023-10-02 12:08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4、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强国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在政策上依据了经济发展规律,并善于利用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根据建成社会主义和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的任务,展开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基本建设投资。新企业的建设在基本建设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它花费了全部工业投资的一半以上。

  新企业的建立和现有企业的改建是靠广泛利用现代世界技术的成就实现的。新的工业企业装备了最新式的机器、机床和器械。技术改造过程包括了一切工业部门。

  由于这一切,在战前几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了由先进技术装备的强大工业。

  1937年,全部工业的固定生产基金[1]比1928年的水平高4.5倍,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来说,则高6倍。

  在战前几个五年计划期间,数千个工厂建立并开工了。其中有数十个巨型的社会主义工业企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和库兹涅茨克的冶金联合厂,德涅泊水电站,斯大林格勒和哈尔科夫的拖拉机制造厂,莫斯科和高尔基城的汽车制造厂,乌拉尔和克拉马托尔斯克的重型机器制造厂,莫斯科的滚珠轴承工厂,斯大林诺哥尔斯克、索里卡姆斯克和伯列兹尼克的化学联合厂,以及其他许多企业。新企业的产品在工业品总额中开始占主要地位。还在1937年,头两个五年计划中新建和根本改建的企业的产品已占产品总额的80%以上。

  工业化纲领的顺利实现改变了工业和农业间的对比:农产品在增加,而工业生产的增加却迅速得多,因此,工业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的比重急剧提高。社会主义工业成了国民经济的决定力量。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消费品的部门之间的对比改变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在工业品总额中占了优势,开始在工业和国内整个经济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苏联的机器制造业已发展到能够在国内生产任何机器的水平。苏联已能在技术上经济上独立而不依赖资本主义国家了。

  从1918年到1940年,苏联全部工业的产值增长了7倍半,而大工业的产值增长了将近11倍。大工业在大工业和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13年的42.1%提高到1937年的77.4%。1913年,生产资料在工业总产值中占33.3%,1940年则占60%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夜,苏联从外国输入的机器约占全部机器的。1932年,机器输入已减至13%弱,而在1937年则只占0.9%。苏联不仅停止从资本主义国家输入汽车、拖拉机、农业机器和其他机器,并且开始向国外输出这些机器。

  苏联工业的迅速增长使社会主义大企业在工业生产中占了统治地位。在1924年,私营经济在苏联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为23.7%。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私营工业已被彻底消灭。社会主义体系成了苏联工业中的唯一的体系。

  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了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重工业的建立是从技术上改造和大力发展生产消费品的部门        农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        的基础。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生产消费品的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加一倍半。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的分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国家的东部地区        乌拉尔、西伯利亚西部、哈萨克斯坦斯坦        建立了新的头等工业基地。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旧城市扩大了,新城市建立了。全国各地,特别是在东部,许多大城市和工业基地成长起来了,它们成了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改变着周围地区的整个面貌。从1926年到1941年初这段期间,建立了266座城市[2];市镇增加了362个。城市人口在苏联总人口中的比重从1926年的17.9%上升到1939年的32.9%。

  由于工业化纲领的实现,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社会主义工业大国。从技术上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加强苏联国防力量、不断提高人民福利的牢固的工业基础建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权和从过去继承下来的落后的技术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被消灭了。

  苏联工业化的胜利,是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在克服巨大困难的斗争中获得的,这些困难是同国家的经济落后、被消灭着的资本主义分子的剧烈反抗、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的存在有关的。共产党在反对社会主义的死敌        托洛茨基分子和布哈林分子的斗争中,坚持了国家工业化的方针;托洛茨基分子和布哈林分子曾提出使苏维埃国家变成帝国主义国家的农业附庸的路线,来同党的国家工业化的总路线相对立,并企图使苏联转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每个国家的工业化具体过程不可能是一样的,因为这些过程是以各种各样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为转移的:例如该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它具有的一定的自然资源、阶级关系、人口数目和文化水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条件的差别、国际环境等。列宁在强调“找到一种改造俄国经济制度的最正确、最经济的途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时指出:“一般说来,这种办法大家都是知道的。这就是向建立在机器工业基础上的大经济过渡,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由于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时所处的条件不同,这种过渡的具体条件和形式必然是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地方差别、经济结构的特点、生活方式、居民的觉悟程度和实现这种或那种计划的尝试等等,都一定会在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中反映出来。”[3]

  苏联是第一个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列强包围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它曾经是一个技术上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但是苏联有广阔的领土,数亿人口和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苏联应当在极短的历史时期内,纯粹靠内部来源来建立重工业,建立重工业的一切主要部门。苏联在战前的几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了几十个在革命前俄国根本没有的现代工业部门:汽车工业和拖拉机工业,机床制造业,多种化学生产,飞机制造业,现代农业机器生产,优质钢的生产,以及其他许多部门。而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这些部门都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重工业的重要部门的固定基金几乎是在很短的时期内新建起来的。

  这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遇到巨大的困难。

  工业化的速度对于苏联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死存亡问题。

  苏联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要求必须高速度地实现工业化。

  苏联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由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的存在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国家拥有较强大的工业基础,它们力图消灭或至少削弱苏维埃国家。如果苏联也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发达的工业,工业化发展速度的问题就不会这样尖锐。如果当时在工业较发达的其他国家中也有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也不会这样尖锐。可是苏联是一个技术上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并且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因此,必须以高速度建立先进的工业基础。

  苏联发展的内部条件同样要求高速度的工业化。当时苏维埃国家仍旧是小农国家,其中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为了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必须在短暂的历史时期内,在以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集体劳动的基础上,改造分散的私有制的农民经济,使资本主义丧失在小商品生产中的基地。因此,必须迅速发展重工业。

  1928年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十一月全会在谈到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时曾经强调指出:“鉴于必须在技术和经济方面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中央全会指出,只有加速发展工业和实行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只有党和工农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才能解决这些任务。”[4]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具有巨大的国际意义。从前是落后的国家迅速地变成强盛的工业国,这证明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的无可争辩的优越性。各人民民主国家现在正考虑本国的具体特点利用着苏联工业化的经验。


注:

[1] 厂房和营造物,机器和设备。

[2] 不包括1940年以前乌克兰西部,白俄罗斯西部,莫尔达维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原有的城市。

[3] 列宁:《苏雄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的初稿,《列宁全集》,1958年人民出版社版,第27卷第190-191页。

[4]《1928年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十一月全会的决议》,《苏共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彙编》,1958年人民出版社版,第3分册第463-464页。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21.4 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强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