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中国古代玺印篆刻”相关 读书笔记第4节汉朝印的故事,西汉篇

2023-10-05 13:19 作者:不定期小科普菌  | 我要投稿

关于汉代印章的规范文书

《汉官六种·汉官仪》记载,汉武帝后,西汉官印多为“方寸”之印,“官印五分”,王、公、侯三类人员使用金印,印上系紫色绶带,食邑二千石的人员使用银印,印上系青色绶带;食邑一千石以下的人员使用铜印,印上系黑色绶带

汉朝印章欣赏

皇后之印

正片:汉朝早期印章

关于有界格和无界格印章的区别

汉代初期,延续了秦朝的印章风格,所以当时是有界格公印和无界格公印并用,界格印风格一直延续到了汉武帝时代。

彭城丞印

楚国之下有彭城地区,彭县,县丞相相当于副县长。彭城丞印当为西汉早期官印,“田”字界格平分印面(有界格,有人推测是早期印章)

宜春禁丞

铜质铸造,鼻钮。印面有阴线田字格,印文白文,汉篆。宜春,苑名;禁是禁圃的省称;《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列卿之一水衡都尉属官有禁圃长、丞。

未央厩丞

铜质铸造,鼻钮。印文白文,汉篆。《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九卿之一太仆属官有未央厩令,秩五百石,有五丞一尉。《后汉书·百官志》:“主乘舆及厩中诸马。”


霸陵园丞

霸陵,地名,《汉书·地理志》京兆尹下:“霸陵,文帝更名,故芷阳。”文帝死后葬此。园丞,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太常卿属官中有诸庙寝陵园令,掌守陵园。

武陵尉印

武陵,郡名。《汉书·地理志》荆州刺史部下:“武陵郡,高帝置。”尉,郡尉,佐助郡太守的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

汉朝早期: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楚都尉印

“楚都尉印”龟钮银印,无界格

汉朝早期: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楚御府印

出土于马王堆的印章-軑侯之印

西漢官印。銅質鎏金,龜鈕。縱、横各2.2厘米,高1.4厘米。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二號墓出土

軑侯利苍是西汉初期诸侯“长沙国”丞相,他是百官之首,辅佐长沙王料理长沙国政务,地位十分显赫。  

出土于马王堆的印章-“长沙丞相”

利苍墓出土。墓主官印。鎏金,龟纽,印面雕刻阴文篆书“长沙丞相”。据《史记》记载,汉初诸侯国的丞相印是黄金制作,此为鎏金铜印,显然不是原印。“长沙”系汉初长沙国的省称,诸侯国丞相在政府机构中地位仅次于诸侯王,不但统率小朝廷里的文武官员,而且控制王国军队,实为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正片:西汉中期印章故事(汉武帝---)

《汉官六种·汉官仪》记载,汉武帝后,西汉官印多为“方寸”之印,“官印五分”,王、公、侯三类人员使用金印,印上系紫色绶带,食邑二千石的人员使用银印,印上系青色绶带;食邑一千石以下的人员使用铜印,印上系黑色绶带。

西汉中期典型印章-皇后之玺

出土于南越王的印章--文帝行玺

玺印中自称“文帝”,这是南越国王颇具特色的称谓。人或以为不然,并指出中国历代帝王中,或称“文帝”,或称“武帝”,历来多有。曹操为“武帝”,曹丕为“文帝”。然而,殊不知中原帝王的这些称号,并非其在位时的“尊号”,而是在其死后,对其一生所作评价的“谥号”。南越国的礼制殊异,这称谓不是死后的“谥号”,而是生前的“尊号”。第一代南越王赵佗,生前就称“武帝”,以炫耀其开国的武功。第二位南越王赵眜,便称“文帝”,以夸示其长于文治。

行玺,即发布诏命所用的印信。这其中的“玺”字是有文章的。先秦时,凡印章,不论是帝王的,还是臣民的,都可称“玺”

正片:西汉晚期印章故事(汉昭帝--)

淮阳王玺

此印是西汉晚期的玉质官印,覆斗钮。纵23毫米,横23毫米。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淮阳王曾为汉初刘邦所封同姓王之一,宣帝元康三年(前63)又封刘钦为淮阳王,传三世至王莽时废。《汉旧仪》载,汉制诸侯王印为黄金质,文曰“玺”,赤地绶,此印玉质,或为明器。

“关于中国古代玺印篆刻”相关 读书笔记第4节汉朝印的故事,西汉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