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v-luv科普系列(人类当下的情况和作战体系)
严重剧透警告,请谨慎观看(大概是还会有下篇的,正经军迷军圈图一乐就行,只是在表述一个作品中的对抗体系罢了,下面章节部分内容是防止一下某些军盲误导新人而加入的部分主关讲解。)
警告:本科普系列从现在开始,谢绝"军事砖家"来此秀自己可笑的军事知识和科幻小鬼们的抬杠,我只是个臭写文章的而已。
上述"军迷"人群包含但不限于:人形兵器MS系列原罪论、单一兵器超人、单兵武器超人、核武/武直/棱堡/地雷/导弹/白磷/温压(若干,在此省略)超人、"2000坦克报销苏联败退"等子虚乌有的凭空冒出的非官方和作者设定谣言论、生产力不如现实百分之多少多少、"火力不如一二战"小鬼和云玩家请勿入内。
首先我对你国"军迷"现状感到恶心,无论任何地方总有这么一群人来拉屎
理由为近期累计事件后我已经失去任何对各位带砖家们和其解释和解说的耐性,欢迎合理的假设和讨论,但不欢迎上述人士进入,被我看到轻则删重则拉黑名单亦或者被其他人怼本人概不负责善后。哦对,还有欺软怕硬玩双标的,比如能接受UC的米诺夫斯基粒子却不能接受G元素的人,二者本质上都是为了能让人形兵器出场而设定的架空产物,更何况吉宗当年折腾muv的时候,EVA那边的人和高达设定集的插画师星野秀辉这俩个都是"人形兵器"作品相关的人员来协力,再加上日本当时业界的流行这种"萝卜热"还在,不写人形兵器写啥?怎么不见去出警东大妈的超级战队、SUNRISE的高达还有圆谷株式会社的空想特摄(圆谷也出过萝卜系的,电光超人古利特、詹伯A和银河救援队这些了解一下)?合着就欺软怕硬欺负muv圈小人少是吧。
(来之前请对号入座不要测试我的忍耐性和底线,我开坑这个科普系不是来给你们这些"砖家"证明你所谓的军事知识"丰富"和抬杠用的)。
例行免责声明:架空虚拟世界切勿当真,虚拟世界寻找现实建议看脑子测测智商
本篇内容比较零碎,主要讲的人类对beta的各式战斗计划和常规兵器的定位等等。而且设定集中的介绍中更多的像是一种系统性总结
因为muv主角是"战术机",对传统部队的描写比较碎片化和片面化,而且我真的是被那群军神战神逼疯了才推迟了机体框架构思来写这个。本篇本质上就是整理资料类的东西,属于写到哪算哪的资料整理,没有先后权重之分比较杂。
后续的特有名词讲解:
"机动步兵"(轻之国度译本是机甲步兵,我找到的汉化设定集内是机械化步兵),虽然经常提到但是游戏中其实没有什么画面。

东方的机甲步兵和西方不同的是他们配置了盾牌刀斧这类除了格斗匕首外的近战特化冷兵器提高了同小型种肉搏的生存能力。
部队定位和职责:通常与装甲集群混编作战,在坦克部队没有战术机部队支援的防御战和反击战中作为机动单位负责攻击趴在装甲载具上的小型种,依或者在设施(如要塞、各式基地)、野战防御战中作为轻步兵和坦克的火力支援力量之一,标准武器以固定式手臂重机枪或者是可持型特殊机枪(类似黑客帝国锡安里的那个机甲,弹链箱挂后面),肩部也能挂反坦克导弹,同时还有工程型号,一般用于设施维护和战术机整备,不过也能拿起武器战斗


部分机甲步兵的描写,摘自轻之国度的Schwarzes marken外传小说译本。
图文视角是女主凯蒂亚·瓦尔德海姆少尉。
摘自小说第二卷,总第七章,章节标题为:《在以血为汤,尸为肉的锅釜之中》
对应Schwarzes marken的TV的第二话最后几分钟部分和第三话前半段内容,tv删改了不少剧情。




"光线猎杀"(光线呐喊)行动
由战术机部队为主角的多兵种协同行动,通过抛射ALM反激光重金属云弹头拦截后推算该波次的光线种群数量、大致位置后,战术机甲部队从前线航空基地或者战术机母舰、航空母舰上出发,大都通过下面阵型(附机队职责)

深入beta梯队中,利用其截止2001年之前绝对不会打同类的习性,在超低空环境下在beta集群和各种丘陵地貌中来回穿梭,必要时抓起一只失去战斗力的小型种作为盾牌靠近光线种进行针对性猎杀、或者为后方反舰导弹进行制导的战术性行动。


黑标tv这段做的不错,光线照射从细到粗烧穿了其厚重装甲打爆了联邦德国的幽灵


战术机的部分装备




除去上述标准突击炮外还会携带面压制导弹仓的机体
战术机部队一般以"中队"(12机)或者"大队"(36机)突入集群猎杀光线种。

补充
1:通常是海面低空来袭的轰炸机或者战舰上发射,在战术机部队深入集群后开始出发,导弹发射位置基本为从beta集群的侧面进入以此避免对方其他小型种可能出现的跳跃拦截行为。
2:光线种附近有一种奇怪的热离子流,导致人类无法使用GPS进行精确制导,确定其位置的原理基本和反炮兵雷达的流程差不多,通过对方拦截的方向和区块大致推算其所在方位后进行试探性的火力投射(大部分投射依然是投射先锋集群和中央集群尽可能保证冲击的波次不超过防区的阀值)进行判别该波次中的光线种数量、构成等因素,以此来决定是否使用反舰导弹进行饱和轰炸,但时常会出现错误判断却没有任何办法,毕竟UAV会被击落,卫星也很难精确定位光线种的具体位置和数量只能通过热离子流情况粗略估算。
3:ALM弹头环境下人类可靠的通讯是在ALM干扰环境下所进行针对性改造的特化型指挥机体(如MIG-21PF,歼-11)、数据链中转车和光缆。指挥机体还承担了反舰导弹的制导工作。

进入正篇
月面战争自Plateau-1基地派往Sacrobosc陨石坑搜索失联的多支地质探索队的调查队算起开始算起。
"Plateau-1,我们遭到大型生命体的攻击,影像传送,快接通卫星——"(杂音)
摘自1967年,Plateau-1基地派遣到Sacrobosc陨石坑的V Grissom所发回的信息,这其实是第二支搜索部队,第一支连消息都没发出就失联。
紧接着各靠近Sacrobosc的环境检测点也遭遇袭击失联。
讲个笑话,在这几支搜索部队发回被攻击消息的时候,因为Plateau-1基地所属为美国,美国的第一反应是苏联你是不是搞了月球环境的生物兵器来整我,而不是第一时间和1958年无人火星登录单元的失联事件联系起来。(苏联表示无辜背锅)
因为国联的《宇宙开发条约》中限制了苏联和美国在航天武器的开发,在alternative1计划(试图和beta交流)随着交涉部队的哀嚎和求救中结束,人类一边下达命令让所有月面人员包括苏联在内往月球最大的基地Plateau-1撤离,一边不得不开始整军备战。
当时人类最大的月面基地Plateau-1连大气压强下用于安保的轻型火器都没有多少配备,美苏两个死对头和曾经历史上的一样走到了一起开始共同开发月面用的武器,并且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经第43宪章决定,由当时最发达的航天技术的美国、苏联空天军为骨干,组建"联合国宇宙军"。
苏联和美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发出了能在月球那昼夜温差三百度左右且充满宇宙射线、高速粒子和月面浮土的情况下正常发射的一种全天候火药驱动的宇宙枪在内等一系列装备被送往月球,虽然说绝大部分因为没有进行测试,可靠性这块士兵们苦不堪言,但好歹能用了。
但紧接着更加严峻的问题出现了,人类当时的地月火箭运输极为有限,很多美国和苏联开发的特种装备为了保证运输效率无法整个运输到那边,只能被迫以零件形式运输,人类在月球的武器在实战中由于真空环境的限制,只能采用动能杀伤而并非爆炸,经常出现beta身中数十弹依然健步如飞的情况,杀伤力极为感人,而且相对于人类需要穿着航天服才能出击,beta那种肉身在月球真空环境奔跑不受到重力影响的行为简直无法理喻且欺负人,更何况弹药补给在月球极为匮乏,基地保卫战的时候有些没有弹药的士兵只能开着工程MMU用匕首或者工程器具去和小型种肉搏。
人类虽然已经踏足了月球并且开始开发,但是重金属不在次行列中,虽然尝试过用月球的沙土生产一种类水泥炮弹的弹药然后通过LVT-4自行火炮发射的行为,但依旧杯水车薪。
苏联和美国经商议后曾经在一群科学家的反对下试图用地月火箭搭载在月球环境勉强可以爆炸造成破片杀伤的轰炸弹头,进行月面轨道轰炸的战术意图支援月球基地,但随着该次轰炸所扬弃的大规模月面尘暴、人类传感器全部失灵和月震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后,人类的三个大型前哨据点连屁都没放一下就悄无声息的被beta一锅端了后,苏联和美国就闭口不提使用这种战术了。
1970年美国独自开发的经由哈迪曼改造的"勇士"型机械化步兵装甲(也就是俗称的动力装甲)被送往月球,其在月面所表现的三次元立体机动力,人类士兵借此在实战中将宝贵的实弹射入beta体内的表现使得完全一边倒的溃败稍加好转,但总体人类在月球的控制区依旧还是缩小,但是该型装备所表现的出色且革命性的思路促使了各国在后面地表环境的运用化改造以及"战术机"的诞生。
1973年,随着中国喀什被月球的6级母巢投放降落单元,国联军认为再维持月球战线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美苏宇宙军开始逐步撤离月球(此时依然有Plateau-1在内的少量控制区),再次踏入就是2040年左右人类的反击战了。
附上月面战争中人类使用的特种装备,其实原文里面还有个月用坦克,但是没有美术图,其实以现在的眼光和横向对比星际、黑客帝国、星球大战、星船伞兵这些看来,其实是非常简陋的装备了。
但是考虑到作品世界观所在的时间,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技术了,毕竟现实中能在月球开火的武器结合现在和平的环境和地月开发不如muv,到现在还停留在纸面阶段和原型机。这些装备的重点是能够赋予人类在月球和beta战斗的本钱。


然后还要说一下地球环境的beta的进军梯队构成示意图,攻击波次以级数划分,如下所示。

军团级:3W起步,无上限封顶,实际人类防区直接面对的数量取决于环境、母巢活性化程度、等级和人类的削减作战力度(指有事没事对母巢丢炮弹或者派部队清扫,但是也不能太过火,否则被母巢判定人类来打母巢了就开始爆兵了),比如Schwarzes marken小说最后所面对的军团级,经过波兰沿海北约部队的高强度削减后冲向民主德国防区的实际数量为20W,然而这只是每个月的大规模来袭,后面年底那次数量不明的大搬家直接把民德打成流亡政府。
师级:1-3W
旅级:3000-5000
联队级:2000-3000
大队级:300-1000
中队级:60-250
小队级:30-60
beta占比(旅团级为样本,但是攻击人类防线的大规模攻击基本以军团级实际展开和母巢等级的战况为准),除了上述大集团攻击,还有时不时有旅级和大队级这些小规模的袭扰,这种小单位袭扰情况如果弹药储备充足,基本炮击+轰炸和导弹的三板斧就解决了,没战术机和常规部队啥事,铺设ALM弹头后所投射的火力足够突破少量光线种的拦截炸死对方,部队只需要防止小型种渗透到城镇就可以了,但是不能多用,你无法预测对方大规模集群来袭的波次提前分配炮弹。


人类其他情况和截止2001年对beta战斗所面对的窘迫情况

对beta战斗的基本概念在实战论证中逐渐总结,最后得出处于冷战思维的对人战理念在陆陆续续的战斗中出现了局限性和面对beta捉摸不透不按套路出牌的无力性,某些人就别说AI无人机和AI特种载具了,AI战车这种东西了冷战那会没有,现实中也尚未进入实战量产部分。无人机不够灵活载弹量也不足,半导体科技树相较于现实中的缺失和弱势更是基础性的致命。
光在月面战争中人类对beta出现了大量错误认知情报。
如因为对方没有拦截地月火箭发起的轨道轰炸,以至于认为beta没有地对空击落手段后得出的就算是进入地球环境作战,我可以在地球展开人类最强立体打击火力和航空战力洗地碾压对方而不是被迫与其打地面绞肉战的结论(红旗作战早期确实如此),并且在月球上美苏宇宙军即便是缺乏投射火力和弹药后勤的支援,在喀什被投放母巢的时候人类也依旧在月球有控制区,导致了他们错估了beta的构成和数量、生产力以及扩张能力以及对人类敌意的动机(beta本质上能挖矿就可以。假设你是一个矿工,然后有天灾的矿脉和没天灾的矿脉挖哪个这不显而易见吗,毕竟头上还有上司催你KPI)。
关于早期的单方面失利
对beta战术一味的套用冷战对人战模板导致的溃败,对方的"战斗单位"还偏偏是加大号的古德里安闪电战plus,再加上后方某国使绊子,导致人类缓过神来的时候基本丧失了扼杀母巢,稳固资源丰富的欧亚大陆的可能性。而红旗作战中发现武装直升机和超低空反舰导弹等一系列以前冷战中用于低空突袭打击敌军的军事装备都无法斩首拥有无解防空能力的光线种,不是被激光照射一擦就炸就是在穿插途中被其他beta直接击落。过饱和压制火力所造成的损耗的弹药调拨补充无法长期作为解决方案,而ALM对激光弹头也只能做到削弱而并非完全反制。
美国NCAF计划的最终产物"F-4幽灵"诞生后前线部队对该新锐装备的定位不明(将其定义为一种拥有三次元机动能力的重型坦克或者有厚重护甲的武装直升机打散进基层军队而使用,而并非集中起来作为突破的利刃攻击光线种),再加上最初机师的问题(大都是喷气式飞机和陆航武装直升机驾驶员经过T-38禽爪教练机体转换,但是思路还是老的思路)所导致的无法施展其技术优势,导致muv的人类在2001年已经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自然灾害频发,全球人口降至10亿左右,失去矿物资源丰富的欧亚大陆和人类开发程度最高之一并且产能稳定的工业血液"石油"的中东地区。)

人类部队在同beta战斗时所面对的除去beta外还有其他情况,如beta对地球资源破坏性开采所导致的水土流失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和地貌限制。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战区中,国共联军的工程兵部队不仅需要兼顾云南前线的防御工事修缮和建造,还需要建造一系列预防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的防备措施将其对防线的影响降到最低。武装部队在作业时对其护卫提防beta集群的攻击(摘自短篇小说)
1983年的民主德国在入春后奥德河流域的要塞防线因为年初的那波20万月波次被打的千疮百孔,又因为beta的小波次集群骚扰和东欧环境所造成泥泞路况以及人力资源的匮乏,海姆为首的西方集团军和东部战区残部放弃了对奥德河流域的要塞防线修缮利用的打算,采用了西方的"机动防御"战术利用战略纵深将部队组建成几支机动集团军群,配合联邦德国和法国部队开始在东德境内机动防御
1995年帝都火海里日本主力舰队无法抵达预定位置炮击拦截beta的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遇到了因环境恶化所出现的特大台风,全舰队必须规避导致的不可抗拒因素性质的贻误战机,再加上美国第七舰队的消极支援行为导致了本土被几乎打穿差点成为流亡政府。
其次是各种资源的严重匮乏和不足,以及当时母巢攻坚的乏力,装备可以造,人力资源损失后的缓慢补充性质却无法解决,而任何战争中,消耗最大的却难以补充恰好就是人力资源,现实中苏联卫国战争结束到现在,各前苏联加盟国的人口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

人类面对的还不止上述情况,muv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人类的部分食物结构来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蛋白质最大的摄入来源不再是"牛"、"猪"这些牧畜类产物。而是转变成了一种由各种海洋生物作为原料所进行合成的"人工食品",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甚至占到了人类食物来源占比的6成以上,这意味着人类不能在海岸防线肆无忌惮的使用各式具有污染的核相关武器,氢弹属于最后手段。包括核水雷、战术核地雷、核鱼雷甚至是核炮弹、贫铀弹全部被限制和取消使用,不要说什么当量小污染小。
你会冒着对食物来源接近6成的海洋造成污染的可能性,在海岸线防区大规模使用核武器所导致的核污染风险么?这就等同于慢性投毒,就连财大气粗坐在大后方的美军,也不能完全的将"合成食品"从部队菜谱中剔除,最多他们可以通过相对少点的花费弄到正常的肉类而已,而育空基地来自各国的精锐卫士们也逃不了合成食品占据了食谱一定占比的情况。
而在母巢完全生根发芽的情况下,在98年明星作战横滨母巢攻略成功之前,人类的任何防御和反击行动都是饮鸩止渴,但是却又不得不这么做,beta每次对防线的冲击都在损耗着防御国家的战争潜力和最珍贵的人力资源。
如民主德国在76年巴列奥略战役之前参战截止1983年黑标故事结束为止,东部战区的部队虽然纸面数据上有着百万级的规模,但实际上经过完整正规军人训练的士兵比例已经严重下降(华约三小强最精锐的那波在70年代末基本消耗殆尽),绝大部分都是训练不完善的征召兵、民兵部队,战事最后士兵损失的缺口甚至已经告急到需要抽调治安的警察、宪兵部队和15-16岁的特殊服役部队开赴前线的情况。

而史塔西的恐怖统治、以谋反名义处决了大量丰富经验从前线撤下来的士兵或者投入劳改营的行为、对人民军的内耗和装备优先权的斗争使得很多人敢怒不敢言的同时浪费了大量战争潜力和军事装备,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在人民军还在统一使用MIG-21巴卡莱那的时候,史塔西却得到了当时非常新锐的次时代战术机MIG-23鞭挞者和MIG-27短吻鳄,并且做到了一线部队几乎100%的配备率,反观人民军只有数台测试名义的MIG-23,而史塔西这些新锐的MIG-23的炮口对的敌人不是beta,而是流亡者和震慑试图学习凯蒂娅父亲舒特拉中将(如凯蒂娅父亲的同僚兼朋友、媒人的西方集团军总司令海姆将军)这些手里握有兵权,有反抗史塔西的军队意思的人民军将领们,乃至同为史塔西同僚(柏林派和莫斯科派的权利争夺)这些无意义的内耗斗争上,而海王星作战中人民军因为666中队活跃的作战表现掰回了一局,并且让苏联对人民军真正意义上的提供MIG-23作为正式装备,但是第一批次一个大队(原定交付于东部集团军教导部队)却被史塔西的阿克斯曼为首的"柏林"派截下用来武装自己的嫡系大队"柏林",最后全部折损在和史塔西"莫斯科"派的第一亲卫大队和"狼人"大队的内斗中,又以T-80为例子,史塔西的坦克部队中的所占比例连以为了防御联邦德国趁火打劫而组建的西方集团军群都望之不及,而人民军中作为直接面对beta的东部集团军,唯一有T-80系列的部队是为了参加海王星作战而紧急组建的民主德国第一、第二海军陆战师,奥德河防线上的坦克主力依旧是T-72甚至是115mm的T-62构成。

而其高频率且数量庞大的的冲击,在得到欧亚大陆的和对人类降维打击的资源利用情况下率,虽然每次虽然人类歼灭了数量庞大的beta集群,但基于其回收率(同类的尸体、人类和动物的尸体、装备残骸、防线和城区建筑这些都可以回路生产新的beta出来)和人类最为依赖的弹药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人力资源缓慢回复性,beta钝刀子割肉慢慢拉扯就可以迫使人类逐步后撤防区,而每失去一个防区意味着beta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和传统战争不同的是,人类夺回了beta控制许久的地区后所得到的是真正字面意义上的一片荒地,除了沙子没有任何供生产的资源可以使用(G元素除外),人类所发起的那几次徒劳无功的母巢攻略战(红旗、巴列奥略、独立)对beta来说只是送资源的无意义行为,再加上母巢自保的几何倍爆兵机制,这些士兵到最后直接成为了生产冲向人类防区的beta生产资源,还会导致大集团进军的提前到来进一步挤压防区国家的战争潜力。
而人类还需要面对各失去国家的难民治安因素,如育空事件幕后的那个"难民解放阵线"差点造成的北美沦为前线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同时整个欧亚大陆封锁线都需要弹药的情况,而人类当时最大的生产基地是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再加上南美洲和非盟,以及苏联搬迁到阿拉斯加的工业基地和欧盟搬迁到非洲的企业,理论数据上可以提供庞大且客观的军事装备产能,但是除以了庞大的基数(基本封锁线每一处都在打)后实际分到,在面对beta高强度冲击频率的时候也并不会富裕很多,再加上美国和澳大利亚肯定会对顶在自己前面的苏联、中国倾斜弹药和装备产能的补给额度和为了阻挠alternative4所出现的对日本弹药配额的可能性削减,只会导致更窘迫,还有其运输时间也是需要考虑在内的,某些云玩家和"军迷"所谓的无脑火力压制、全世界输血和人类大团结依然是抛开了muv这个作品的世界情况和敌人的设定所进行的不切实际的纸上谈兵。
回到防御战术
战术机定位

1983年Schwarzes marken外传
北约(法国除外)和华约就法国的战术总结概括为"机动防御"和"静态要塞阵地防御"两种体系
要塞阵地中最为显著的是民主德国的"奥德河"防线和法国的"新马奇诺"防线,这段主要讲民主德国奥德河防区。
该防区分为多个区域,由民主德国东部战区负责,史塔西的武装警察部队也在该区域部署了2支由MIG-23组成的机甲大队。

防线大致以比如诺因哈根要塞这样的混凝土要塞组合的集群+野战阵地和雷区的组合
构成示意图

细节部分


接下来是结合小说和设定的整合讲解,有部分设定图。
摘自Schwarzes marken小说序章




先锋的突击级群来袭时,在阵地中的步兵、机甲步兵、重机枪、迫击炮小组和装甲连的装甲车辆(BMP系列步兵战车、BTR轮式战车、T-72/64/80、通古斯卡/石勒河自行高炮等等)会藏在由硬化填充物所加固的堑壕中等待突击级冲锋过去(挖的估计挺深的,载具车辆都能藏进去),因为其对人感知低下,所以并不会停下攻击战壕中的步兵,反而步兵在突击级冲过去后可以用反坦克武器爆菊打掉部分突击级。在此期间后方和要塞内的重炮集团、火箭炮部队会进行开始对beta进行有限制的火力投射,以确定光线集群的数量、位置等数据,然后铺设ALM重金属云弹头,开始攻击先锋的突击级和位于中央集团的截击级。
在此期间人类对突击级也不会不管。
利用beta不会打自己队友的特性,在各个要塞的混凝土外墙上钉着被打断肢体没有完全死亡的的小型种后,在预先设定了几个路线诱导突击级,由于beta出于不会打同类的习性,必然无理由的会走人类设置的那几条路。路的尽头则是部署了大量反坦克地雷的雷区和与整个要塞阵地集群的交通壕(可以让坦克以师为单位任意行动)相连,供坦克使用的射击平台(一般在侧面,主要打击没有甲壳的部位),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突击级为主的先锋集群可以基本全吃,而这才只是开胃菜。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炼狱,阵地内的步兵和坦克在先锋集群通过野战阵地后,他们需要面对数量占比7成,由战车级和斗士级和少量截击级组成的集群的反复冲击。对于人类防线来说,持有各式武器的步兵虽然不起眼,但是依然是防线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不要和我说在这种时候丢战术核武,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单兵防核设备不可能人手一个,muv中步兵的损耗非常恐怖)。
步兵利用重机枪、突击步枪、预设反坦克火力阵地上的各式曲、直射装备甚至是手榴弹和枪榴弹尽可能配合自行高炮和步战车帮助坦克杀伤小型种防止其近身装甲载具。
而步战车和机甲步兵则对藏在集群中奔走如风的斗士级进行点杀防止步兵与其肉搏(人类被小型种近身就是一边倒的屠杀,人类是被屠的那个)
坦克则装备穿甲弹攻击对静态阵地最有威胁的截击级,车组可以酌情改装填高爆/霰榴弹支援步兵。
而在此期间阵地基本得不到后方炮兵的支援,因为他们必须配合战术机部队进行光线猎杀行动,炮弹绝大部分都被拦截作为协助战术机部队近身的辅助,弹着部分也基本用于削减中央集群而并非各阵地面前的集群。

一旦要塞附近的野战战壕防区超出了阀值(有几个预备阵地)而溃败,所在地区的部队会由指挥官现场决定前往附近最近的要塞中和驻扎在要塞守备师汇合,然后要塞司令部会封死大门。

此时战斗进入第二阶段,各前线要塞开始近距离对beta集群火力投射进一步阻挡beta的前进。
战术机部队在此期间全程都在beta集群中穿插或者开始接敌,但最终目标是阵地大后方拥有拦截能力且分散开的数群乃至数十群光线种集群。

要塞此时就是个孤岛,既作为一根钉子嵌入其中吸引beta,同时也要做好玉石俱焚的觉悟,没有挺过战术机部队的光线猎杀被攻陷了就全完了,没有逃跑手段,交通壕在小型种确认入侵要塞后会被灌注硬化填充剂彻底封死,当然这是指诺因哈根,靠近后方的其他要塞可以通过交通壕撤离放弃据点。

关于凯蒂娅来到第666中队后首次面对的波次示意图

虽然初期侦查中民德东部战区司令部判断该梯队中光线种数量非常稀少,集中炮兵轰击即可歼灭,但月初防御阵地上各部队的损耗补充和工事的修复依旧没有完成,所以战术机部队将会和直升机部队一起进入中央梯队迟滞其行军速度为炮兵歼灭光线种争取时间(起码作战计划书上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不光是对光线种评估的情报出现了严重错误,阿克斯曼作为史塔西代表,向国防军承诺的"5支满编的MIG-23大队"不仅只到来了2支(第二次出击才加码到4支,还是为了帮苏联推销MIG-23才行动的),且按兵不动坐视汉尼拔中校和托马斯上校的临时大队被beta围歼,最要命的是汉尼拔和爱丽丝蒂娜等人发现了包含大量光线集群没有出现在苏联和北约卫星勘探到的梯队,这场战斗以民主德国的四个临时编成大队损失惨重收尾,四个大队长中的两位(汉尼拔和托马斯·邓尼茨中校)殉国。

但是接下来还要面对更严酷的情况,因为beta集群是以波次攻击的,要塞在进入上述阶段后需要面对突击级和要塞级的拆墙这种情况,面对要塞级拆家还好说,因为其高大的身躯,要塞内的125mm脱壳稳定尾翼穿甲弹和各式对地、对舰导弹就是为它们准备的,最头疼的还是突击级和截击级拆(撞)门,即便是使用了硬化填充剂也很难在坚守期间完全抗住其撞击和后续截击级的拆门,并且要塞部队没有有效手段针对对方,地雷阵地这种时候基本被趟掉了。

此时要塞司令部就会选择性开放部分要塞大门或者提前在门口部署部队,此时就变成了设施消耗战,在各大门口入口刻意设计的广场部署重兵(主要是为了展开坦克等击杀大型种的火力),这样虽然会变成残酷的消耗战,但由于beta不打友军的特殊逻辑和未知原因,小型种和截击级进入要塞后,要塞级这些有拆要塞能力的beta它们就会放弃物理上破坏要塞结构开始继续推进下一个地方或者不动。
在破门的一瞬间,坦克会交出第一轮炮击,因为此时在前面都是截击级这个大型种。
截击级:我受到了来自矿物的恶意

紧接着战车级会跨过截击级的尸体朝防区冲来,而其他截击级会一边扩大缺口,一边推进,此时坦克的任务是攻击截击级,步兵和机甲步兵的任务是攻击坦克和其他载具死角的beta,利用RPG、重机枪打断其行走部位,突击步枪手则是点杀战车级四肢,这样beta会形成一坨一坨"肉山"迟滞其前进,虽然不明显但聊胜于无,而这样的战斗要一直持续到战斗结束(正传横滨基地保卫战反而不能这么做,原本庞大的空间如果堆积起了肉山会让战术机部队受阻,反而帮助小型种突然偷袭飞扑到机体身上或者趁机攻击机械化步兵,各部队负责压制支援的机体会利用导弹发射肩舱不间断的发射飞弹炸散尸山来尽可能减缓高度的叠加速度)

如果这样的手段依然无法阻止beta逐渐蚕食甚至突破防区(要塞区沦陷),国防军会派遣最后的预备装甲师把战线尽可能顶回去(钢铁墓碑里是每个要塞段有3-4个机动坦克师,但是1983年那轮重光线级猎杀的时候爱丽丝蒂娜所在的塞洛要塞群当时却只有2支机动坦克师的预备力量是完整编制的),这一切只为了能支撑到战术机部队彻底扫荡光线种的那个信号然后投入航空轰炸机扫荡,必要时战术机部队必须反复出击直到该集群光线种彻底被歼灭,武装直升机部队在必要时也会在战术机的保护下深入beta集群作为最后的补充力量进行部分支援和运输任务(并且悬挂战术机的机体弹药箱和副油箱),如果是奥德河流域靠北的沿海防区还会得到"卡尔马克思"号为首的水面舰艇支援。
战后各部还必须前往战区回收一系列资源行动,将除了beta尸体外人类可回收的装备在内的资源全部回收到后方的同时提防小型种渗透攻击修复工事的作业部队,由此反复。
1983年3月20日左右的首次重光线猎杀行动
本来民主德国准备利用天然屏障重新构筑的防线理论上可以将光线种对面压制炮击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因为视线阻挡原因,接敌初期可以进行一部分压制级的攻击而不用担心大部分投射被光线种的照射拦截)但随着重光线级在民主德国防线的首次目击确认,形式急转直下。
摘自电击文库的小说版第五卷第五章"她的人生物语"(后)




民主德国部队发起的第一轮光线猎杀行动以重光线级绝对的优势失败告终,ALM重金属云铺设浓度超过历史新高的情况下也没能减缓多少照射威力。

爱丽丝蒂娜等人当时作为教导部队成员之一在梯队内提供情报,在确认重光线种后全队在没有进行补给的情况下就冲向了对方。

但其错估防御、弹药和燃料不足后导致在该次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梯队内依然有20只重光线级和500只普通光线级(没算上后续目击的第二轮),这些光线种集群封杀了塞洛要塞等部队的绝大部分炮击投射。
关于某些人拿我的那句"160枚导弹歼灭上述20+500"言论去撕逼的人,我只能说我自己当时只是草草说了两句,实际上还有一大堆战术细节没讲,比如当时为了配合这160枚导弹所付出的前置条件是什么就这么急着去和muv圈撕逼啊,你们也是挺执著的呢,真以为轰炸机挂个反舰导弹就往前飞了?
小说原文 第五卷第五章末


战术机单位想要击破对方,需发射120mm脱壳稳定尾翼穿甲弹粉碎其表皮的前置条件下再使用穿甲榴弹或者其他弹种攻击,虽然说够用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会不会出现第一次出击时的情况,以及护卫的要塞级会做出什么未知行动,结合华特和西尔维娅等人撤退后机体内的数据表明这次的光线种罕见的集合成了一个集群内的前提情况下。
爱丽丝蒂娜和华特经过讨论后得出要动用红宝石和蚊式这类新式反舰导弹以强行复刻美军的AIM-54不死鸟的密集轰炸方式杀死对方,由此提出了一套计划。
示意图

关于这段的部分小说原文

大致计划就是,由各要塞的陆军和预备队为首,率先对这波次发起反冲锋争取战略缓冲空间,人民空军的图95轰炸机挂载导弹后提前绕行到海上盘旋。
接下来为了确保这160枚导弹能完全砸到光线种集群而并非是要塞级,"施坦因霍威尔"临时大队和民主德国东部战区战术机教导团等部队从侧面切入,通过佯攻的方式将要塞级集群和光线种集群分割开来,炮击部队则是尽可能投入面压制火力削减光线种附近的护卫集群(虽然多数会被拦截)。

接下来就是决定性的战斗,由于爱丽丝蒂娜的第666战术机中队在海王星作战中干过类似的事情(为海盗旗开路引导其去光线种附近),由MIG-21PF指挥机担当"信标"的角色,冲进光线种集群后一边打普通的光线种,一边通过倾泻36mm弹药等行为迫使重光线种无法进行照射以此保证整体的热离子流的水平不会干扰到PF的末端制导行为。
同时图95确认信标后发射反舰导弹朝这个"信标"袭来,理论上这时候进到光线种集群内就可以撤退了,但是为了确保制导完全有效,爱丽丝硬是在弹着最后10秒才命令各机反向推进撤出爆炸范围内。
接下来就是航空轰炸彻底解决这波次的集群。(但这只是其中一波,光线种水平来说可以说是最强一波,但是绝不是他们这整个集团里打出来最硬的那拳。)
来到北约
西方的机动防御作战则是完全抛弃了步兵部队在一线的使用(作为二线警备部队和据点守备力量使用),利用beta为数不多对人类的仁慈(没有拦截卫星,不知为何,但实际上重光线有这个能力拦截),通过卫星预警系统提前预测该beta集群行进路线后预设钳形攻势的埋伏圈机动包围,这样的好处就是部分常规陆军的曲射火力,如自行榴弹炮这些有一定可能可以直接在近距离攻击最后方的光线种不必频繁的发起光线呐喊行动,对ALM弹头预估投放位置也可以提前预估集中确保浓度,对西方缺乏实战经验的卫士来说也可以极大降低卫士的作战经验门槛避免近身战情况。
但是这种战术有个缺点,情报准确性的问题,以及极其依赖面压制单位如海军战舰和炮兵部队。
海王星作战进入了主动勾引内陆母巢集群然后削减的第三阶段时,西方部队利用该战术歼灭了向着桥头堡来袭的第一波集群后出现了一波包含大量光线种集群的全新的梯队。
但是该梯队不仅不在北约的机动包围圈内,而且梯队最后的光线种还在炮击部队和海军舰艇射程之外,在ALM弹头糊不到对方脸上与海军舰队的炮击被完全拦截的情况下半个小时就近身且直接撕开了左翼欧盟陆军的防线导致欧盟军队战后统计中损失惨重,要不是"死亡黑标"和"海盗旗"、"凶鸟"三支队伍所联合发起的光线猎杀,该作战到最后肯定是失败告终。(北约参谋部那群人想当然的结果,用对人战争的思考去套beta。以为放下"华约"这个饵后beta会傻不拉几的全扑过去吃,结果beta反而将了北约一军。)
海岸防御战(如不列颠-爱尔兰岛、中国台湾、日本、勘察加半岛、库页岛等)
muv标准的海岸防御战其实不是alternative第一话那个思路,真正标准的战术是苏联勘察加集团军和不列颠集团军的战术和日军在明星作战后的战术


因为岛屿的限制,人类基本不会在海岸防线玩起内陆一样的要塞静态阵地集群战术,因为不值当和性价比不高。
人类在该环境更加倾向于通过机动防御的翻版战斗,因为光线种除了重光外不可能独自渡海,需要搭乘要塞级,这种时候人类可以肆无忌惮的展现其庞大的火力打击和航空兵力优势。
通过事先铺设的深海水雷和声呐预警系统来判定该波次行径路线,紧接着海军舰队和潜艇会率先使用深水炸弹、鱼雷和反潜武器进行第二波削减(水雷预警区是第一波),此时机甲部队、机械化部队和炮兵集团会预先在指定位置待命,一旦beta冒头就开始将其堵在海滩上打。
不同的是如不列颠防区的欧盟EF2000台风小组在该战斗中架设MK57中队支援炮直接支援战斗,出现要塞级后部分配发了双手重剑的台风还会承担起瘫痪要塞级的任务(通过重剑直接削掉一侧行走足使其失去平衡直接倒地后补刀或者提防光线种,这种近距离战斗如果它从腹腔中走出来台风是可以第一时间反应击杀),必要时跨越英吉利海峡直接进入法国本土对里昂母巢控制区进行直接的削减。
勘察加防区因为在勇哉到来之前完全没有目击到光线种的案例,所以炮兵单位试探性投射探明光线种未出现后,直接用轰炸机编队携带集束炸弹在其登录之后马上洗地这种一劳永逸的模式进行战斗,战术机部队只需要负责扫荡逃过陆军堵截的漏网之鱼和充当警戒任务即可。

这种防御战基本只需要将其堵在海滩上,通过持续性的炮击和航空轰炸就可以歼灭该集群波次,甚至可以俘获部分beta。
渐减作战
介于对beta数量恐怖的认知,人类必须时不时发起削减作战以此尽可能的稳固防线,因此会主动发起进攻尽可能的减少该方向beta数量的战术行动,因此称为"渐减作战"(还不明白的话可以通俗点说该战斗的目的和旧日本海军那个九段削减战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尽可能少成本和少损失的前提下削减敌方数量然后主力出击吃掉这波部队),比较显著的是海王星作战这种。

☁️玩家常见误区:
真正冲防线是多少,这波就是多少(错误)
其实防线上真正打的许多时候都是削减过数量的,如民主德国在3月初面对的那波"20w",在波兰沿海北约沿岸基地中该梯队(搬家)整体所预估的数量为百万以上,进行了几次削减后北约就放弃了海王星作战所建立的波兰基地开始撤退,该beta梯队兵分三路,民主德国所遇到的这波"20w"只是其中的上路,其他beta集群往匈牙利、捷克斯伐洛克、罗马尼亚方向进军(乌克兰、白俄罗斯在76年之前就已沦陷,欧洲华约和苏联的陆上联系被分割开来只能通过海路)
人类削减频率少所以beta产能就是少(错误)
削减作战不是任何人说的算的,取决于卫星对beta母巢控制区走出的beta集群频率决定(但实际上卫星时常情报失误),人类对beta的削减除了不列颠防线和日本防线外,是基本不主动进入母巢控制区的,人类基本只能歼灭在母巢和人类控制区之间的战略缓冲带(比如说是民主德国-匈牙利-捷克斯伐洛克-罗马尼亚防线,那么对民主德国来说他们的缓冲带是波兰的西部和波兰西北部沿海地区)的beta来削减数量。是万万不可直接进入母巢控制范围内,否则对方判定人类来袭,开始联动人类防区周边的几个疯狂爆兵进军,只会重蹈巴列奥略战役中人类联军的惨败和由此导致的波兰保卫战的惨案。
各国的渐减作战的执行方式由于地形和环境原因各不相同,以2001年设定集中部分国家作为例子(包含部分根据各国作战理念的猜测,仅供参考)
欧盟由于其强调战术机部队脱离传统陆军的支援的战术思想,因此基本由台风、阵风带队主动跨越英吉利海峡/苏伊士运河发起削减作战,或者通过航母弹射(文章最后会提到一些常规军备对beta战争的特殊改造)出发,大型削减作战才会发起两栖作战
日本:因为其国土防区特殊性(第21号母巢佐渡岛母巢近在咫尺,还有个第20的铁原母巢也在附近),多由新联合舰队、国土防卫军(国防军)的炮兵单位和美国第七舰队通过卫星判断母巢集群规模后定期进行有限制的火力投射在不激怒佐渡岛母巢的头脑级这个前置条件下削减数量(北海道有因防御北方四岛需求而驻扎的苏联红军,但基本执行守卫任务不主动出击)。很少出动战术机部队行动,最多就派遣海神去吸引敌方。

关于alternative中那场甲21两栖强袭的补充
因为是母巢攻略战,日军投入了大隅级母舰将陆军运到了佐渡岛上,和水上联军的炮击压制同时进行,别问为什么不犁完再丢,那时候没有足够时间攻击母巢和确保母巢攻略的国联部队桥头堡了

轨道防御战和宇宙战力相关(不介绍YF-47这类2047年之后的造物,XG-70航空机动要塞丢在下篇)
对宇宙全方位防卫据点武器群,简称"SHADOW"

建设背景
自1973年中苏联军在中亚和beta交火后,作为参与月面战争,现在却是大后方的美国高层中却出现了beta只会投放一个母巢的错误认知,直到次年自己的邻国加拿大被丢了第二个降落单元后这些人被狠狠的打了一个巴掌。
高层震惊之余的同时美国防部在不通知加拿大的情况下,使用了"民兵"弹道导弹和B52同温层堡垒等一系列可以投放战略核武的装备,力求在加拿大的降落单元出现在中国喀什中首次发现的那种名为"光线种"的无解对空单位之前,对其进行了密集的战略核打击。
最终在以被打击范围内加拿大所属领土被严重核污染的代价下炸毁了这个降落单元,截住了其在北美洲爆兵导致人类多线作战的可能,并且还有意外的发现(下篇说)。借此还导致了美加关系急剧恶化,作为大后方之一的加拿大和中、日、苏、欧一起抵制美国滥用G弹的行为,the day after线中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残部走在一起和美日联军较劲甚至演变成火拼(白银武开c规格雷单刷一队阵风就是其中一场火拼)
由此可见beta绝不会在一个地方死磕,为了KPI在挖矿受阻的情况下会提高投放降落单元的频率提高效率,当然这是后话了。
因此由联合国和美苏空天军主导的SHADOW武器空间站防御体系的概念被提上日程。
该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1:以绕月卫星集群和拉格朗日点L2轨道(设定集中注释:地球与月球之间拉格朗日点的L3、L4轨道拥有极高的稳定性但是截击距离等同于中地表直接截击,故使用L2轨道)的监视卫星和少量载人空间站作为人类的监视系统。
2:一种在宇宙环境下,代号"space one"的核武投射平台
3:在地球轨道构筑以核武为主的最终防线,代号"ARTMISS"(全方位地球防卫核弹投射群)的复合式防御集群。
拦截流程简述
月球侦查卫星集群侦测到月球的6阶母巢向地球抛射疑似降落单元的物体后,向联合国宇宙军司令部发出警告,然后第一阶段拦截由"space one"平台负责,主动靠向降落单元在月球轨道中对其投射核武器,但由于真空环境下的原因核爆难以发挥出大气压强环境的威力,因此该阶段拦截中基本都是集中攻击几个特定位置,通常在外壳上开洞后就会超出"space one"的拦截范围,但如果在此阶段就将其炸离原定前往地球的路径的话拦截结束。
如果拦截失败,在地球轨道的ARTMISS会发起进一步的打击,对原"space one"所造成的破洞进行集中轰炸,力求炸碎或者炸离路线,即便是拦截失败进入了地球,理论上也会尽可能削弱降落单元内beta的数量,之后由HSST再突入航天驱逐舰进一步进行轨道轰炸后,由国联军的轨道强袭兵团直接上去发动闪击炸毁反应炉(但就目前而言该阶段基本都没有过,ARTMISS的拦截完全成功)。
实际上截止2001年,人类方可查询的记录中ARTMISS使用记录只有3次而已,其余降落单元在"space one"的第一阶段拦截成功。
在此期间人类讨论过火星母巢对地球投放降落单元的可能性,以此讨论是否要将SHADOW的范围延伸到火星的必要性,但是考虑到所需配套的卫星监视系统和核武投射平台等一系列技术瓶颈和需求量,以及尚未发现火星对地球直接抛射降落单元的行为,该讨论最后不了了之。
关于"space on"。
鉴于该系统拥有对地球精确轰炸的能力以及系统整体持有核武器的数量足以抹除地表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情况,ARTMISS的拦截卫星所有权并非完全归联合国所属,各参与ARTMISS项目的国家都拥有各自所属卫星的拦截权限用于拦截某些国家试图利用space one系统图谋不轨的可能,小道消息表明美军在其所属的卫星和空间站上部署了次元重力炸弹(俗称G弹)的情报,但实际情况尚不可知(Unlimited线中alternative5的掩护作战表明美军的确部署了次元重力炸弹在该系统中)。
再突入航天装甲驱逐舰HSST

虽然叫做"驱逐舰",但实际本质上是用于往返地球轨道和地表的一种可重复利用型特殊规格的航天飞机,没有标准的固定武装,通常施加耐热保护层和反激光涂层、轨道轰炸模块作为标准配置,亦或者用于部分关键且避开beta光线拦截的特殊运输任务(alternative中小珠的父亲作为国联高官视察alternative4计划的主基地横滨这种)、轨道轰炸压制以及进行轨道强袭突入作战(下篇详细讲述)的必备装备,装备特殊推进器模块后可以进入月球轨道,但由于月面战争过早的失败和目前没有必要的情况,该模块只是作为人类日后可能反击月球所发生的战斗可能性作为技术储备,并未HSST作为标配。
关于常规兵器在对beta战争中的紧急化改装
航空战力方面

轰炸机(同温层堡垒、枪骑兵、逆火等)
除去冷战时期保留的之外依然进行了后续机种的开发,如枪骑兵在A型服役后即刻进行了B型(对beta作战的改造)的生产,性能上的区别基本就是载弹量的提升、聊胜于无的反激光涂层和激光照射警告系统以及数据链升级。
武装直升机除去数据链升级外基本无什么改动(起码muv的能看到的机种的介绍里是的),但提及了直升机挂载点可以携带ALM对激光弹头挂载的火箭发射巢的能力,卡50黑鲨因为没有尾旋转翼依然可控的的优点被重点投入量产(MI28依然存在的前提下),二重旋转反向翼的高发现率鉴于敌人是"beta"而并非"人类"故被掩盖。(大眼萌一样照,没啥区别)
其余照旧。
海军方面

和现实不同的是muv世界中,苏联红军的"苏联级"、英国皇家海军的"狮"级、美国海军"蒙大拿"级均在战前或者beta大战中成功下水,旧日本相当早的就签署了投降协议,大和级得以保留没有损失编入了新联合舰队(和蒙大拿级、衣阿华级进行过一次短暂炮战,具体哪场没说),但beta战争爆发之前各国战列舰基本都是处于预备役待退役状态。
对于战列舰的现代化改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高航速(机动部署),反激光装甲改造(考虑到近海炮击有概率吃平射的光线照射),卫星数据链升级(炮击精度和指挥中心)等现代化改造身上。

有意思的是虽然苏联红军在战争结束后经历过磕磕绊绊(如大口径舰炮的技术问题等),工期一拖再拖的情况下勉强造好,但随着beta战争的开始,由于基本在内陆战斗,内部甚至讨论过拆解苏联级的提案,但随着西伯利亚苏军被beta穿插包围,各部撤退到沿岸地区,已经完工的苏联级战列舰们如同苏醒的雄狮一样对着beta倾泻火力极大的帮助和拯救了苏联红军全体将士和平民的性命,在苏联红军将士们的强烈要求下苏联级避免了被拆解的命运,编入太平洋舰队在极东战线继续战斗。
各战列舰在原有或者拆掉部分(起码游戏CG里是这样的)老式的副炮系统的前提下添加了火箭炮发射模块(通常发射ALM弹头,但保留发射常规火箭弹的能力)和VLS系统(用于发射反舰导弹精确打击),战舰级的反激光防御装甲在面对重光线种的全功率照射也依然有抵抗和反击能力。
潜水艇装备
因两栖突击需要,美军推出了一种全新式的"剑鱼级"多用途潜水母舰(日本命名为81式潜航单元)以配合A-6入侵者的战斗。



该型装备可收纳一台潜航模式下的A-6入侵者,在发起两栖突击时A-6自行脱离,通过潜航模式抵达预定位置开始战斗后,该潜水母舰上浮作为近海火力支援平台为A-6提供近距离的支援,有小道消息说法军在敦刻尔克的撤退中最后一支撤退的部队是A-6入侵者的两栖陆战队而并非幻影III/2000的陆军战术机部队。
航空母舰方面(伊丽莎白级、库兹涅佐夫级、尼米兹级、戴高乐级、无敌级等。)
因为光线种的出线限制了航空机的范围,过去海军以航母为首的核心打击力量逐步转变回以战列舰为首的火力打击群,舰载喷气式飞机也仅限作为光线种扫荡完毕后的支援使用,但是在实战的海外投送任务中虽然战术机可以在无飞行甲板的运输舰,亦或者是搭载了整备卡车的两栖攻击舰、直升机母舰上使用,但包括专业的战术机母舰在内速度、管制和补给整备性依然无法承担高强度的海外远征投送任务,于是美国海军率先对现有的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进行了特殊化改造,意在设计一种专门的战术机投送任务的战术机母舰这种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了数月的研讨,最终得出强化飞行甲板、修改升降机规格、对机库进行更新改造、反激光照射措施、舍去对beta战斗中不必要的武器在内总计1500余条修改计划后,一号舰(和这个世界不同的是尼米兹级一号舰尼米兹号在1959年就开始动工,二号舰艾森豪威尔因为这个世界的美国点了一些宇宙空天军的科技和战略走向就延迟建造了,而且总计8艘航空服役弹射技术上都使用了电磁弹射系统而并非是蒸汽弹射)作为技术验证舰同1976年以战术机规格而并非战斗机规格建造完毕的艾森豪威尔号移交美国海军。而继乔治华盛顿号开始的尼米兹级,由于技术成熟,普遍船体大了10%且可搭载满编一个大队36机(英国皇家海军的伊丽莎白级一号舰由于先天性缺陷,对beta战争规格改造完毕后只能搭载2个小队的机体)。
海王星作战中尼米兹级负责搭载103战斗步行大队"海盗旗"开赴波兰参与战斗。

本为喷气式飞机所设计的电磁弹射系统在美国海军测试海幽灵和雄猫期间,测试部队发现对电磁弹射系统进行改造后起飞的战术机,同装备挂载下更快离舰的同时可以节省推进剂提高作战航程,所以各国航母依然保留了电磁弹射系统作为战术机离舰手段。
战术机登陆/支援舰(大隅/对马级,伊万罗戈夫级等)
大隅/对马级
虽然美军限制了日本对于现代航母的开发,但由于国土防御需要,日本国防军提出用一种超级油轮改造成简易战术机母舰的方案,这就是大隅级的雏形,该型母舰长340米宽66米,全舰自卫武装仅有密集阵,配备耐热装甲和反激光涂层,可搭载4支小队的战术机机体,并且可直接进行VSTOL垂直起降行为和简易的机体整备、补给行动,而其还有另一种衍生也就是对马级火力支援舰,保留了大隅级防护设计的情况下直接将陆基火箭炮或者75式155mm自行榴弹炮等火力支援载具安置在甲板上作为舰队支援补充加入战斗,该舰服役实际数量不明。




伊万罗戈夫级
苏联红军设计的一款两栖强袭突击舰,在原本设计搭载一个团的兵员、装备的基础上可搭载一个战术机加强小队的升级,但由于苏联红军在勘察加战线没有两栖突击的需要,该型战舰最终作为运输任务使用,勇哉等人的阿格斯测试小组人员和所属机体、99式试制电磁炮便由伊万罗戈夫级三号舰米特罗凡号负责运输。
军用特种车辆方面
坦克是人类在陆战中绝对的主力,120/125mm的脱壳稳定尾翼穿甲弹服役后足以在平原环境多次攻击的情况下击破要塞级和突击级正面的防御,而高爆榴弹等杀伤软目标的弹药也可有效支援步兵对小型种的围剿。

人类载具对beta战争规格的改装主要是"数据链"升级(一种情报获取和通信方式。上到战术机、轰炸机,下到动力装甲的步兵都可以通过该设备得知友军情况。)以及对爆炸式反应装甲的改装,主要是对反应装甲加入弹片,使其成为一种被动式的反步兵地雷一样的原理以此应对斗士级、战车级的上身,该改造后面还交付给战术机安装在机体本身或者盾牌上。而考虑到巷战中遭遇光线种平射的情况,坦克的蒸发式反激光涂层预照射前提下的单一照射可以抗下8秒预照射阶段而并非战术机那样的3秒-5秒左右。

架空的豹2A7I,现实中没有但是实际上莱茵公司有自动装弹设备的技术储备,是一种可行的演变路线

步兵战车等非坦克的装备也有自己的一定改装,如BTR装甲输送车家族苏联将其改造成一种可搭载机甲步兵的平台之一,瑞典的锯脂鲤装甲车更不再是简单的"八大轮",而是根据任务需要衍生出了4轮和10轮规格的底盘,而该车族上到在一线战斗的驱逐战车(搭载速射机炮和反坦克导弹,亦或者类似斯崔克1128、11式这种轮式突击炮),小到指挥或者侦查、数据链中转车、弹药运输车都可以胜任。
考虑到小型种渗透的可能性,各国的数据链中转车和通信指挥车都安装了重机枪起步的武器作为自卫火力(如日军的82式通信指挥车就搭载了12.7mm机枪)。
自行高炮(约克中士、酋长神射手、87式自行高射炮,通古斯卡、石勒河等等)
虽然原本是攻击航空兵器使用的防空单位,但随着beta大战的爆发,人类发现自行高射炮可以对战车级以下(包括战车级)在内的反袭扰作战和正面作战起到绝对的压制作用,数据链和反激光措施这些都是标准改造,唯一不同的是将搜索雷达和射击管制装置换成了对地规格(这只是明面上说的而已,自行高射炮实际上依然保留了对空能力)。
如苏联的2S6和ZSU-23-4,二者在生产中明面上逐步取消了对空探索设备(实际依旧保留),出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思路,苏联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军械制造厂在得到许可后对上述高炮进行了数据链升级,在防空规格改装的战场指挥车的帮助下依然可以进行地对空战斗任务,如击落武装直升机和战术机这类飞行单位(海姆就利用2S6和萨姆防空导弹在和史塔西的交战中抵消了部分战术机部队的劣势)。主要同步兵组队扫荡小型种使用,而2S6通古斯卡的导弹发射模块可使用的弹种除了传统的9M311地空导弹,还可搭载ALM反激光弹、反小型种的集束子母导弹和反大型种导弹,该多功能化的设计同样影响到了这个世界中美国陆军的新一代自行弹炮合一平台,也就是阿达茨的设计。
自行榴弹炮和火箭炮(M2001,75式,BM21,2S19,MLRS等)
虽然说炮兵部队因为远离前线,本体不需要施加激光耐热装甲这种改造,本体没有任何改变,只不过多了个发射ALM弹头的能力,但是在数据链指挥车的加持下炮击效率和精度大幅度提高,日军的75式由于对马级支援舰的需要所以进行了部分未知改装。
苏联的2S19

"冰雹"BM-21

这个世界里日本陆军也装备了M2001和MLRS这些装备


关于这个世界的"核"装备相关。
有些人会问了,核弹,对beta有效吗?
答案是有,但也可以说没有甚至无效(大局观上)。核弹在现实中本质上是干什么用的?对我们来说这是用来威慑那些对我们有敌意的国家投鼠忌器,完全出于自卫的考量而储备生产的战略威慑、反击型武器。
在对beta中,"核弹"无法和当年美军对现实的日本(这个世界是德国)本土丢下的那2枚那样在战略上加速对方的失败。
欧亚大陆抗战时期人类所使用的核弹头,根据设定集中的推算基本为核裂变式的"原子弹"居多(01年为止,苏联依然有大量沙皇氢弹),而其杀伤原理无非就是钚-239、铀-235的原子核在热中子的反复轰击下所产生的两个甚至若干裂变所释放的巨大热量,产生猛烈爆炸。
对beta来说,核武器起爆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杀伤,只有冲击波和高温才能做到对旅团级抽样中的占比百分之七十五的"战车级"、"士兵级"和"斗士级"有非常可观的杀伤力,截击级往上的大型种在特定范围外就不再会被上述伤害所波及,the day after里那个母舰级更是靠响(玩家俗称真男人之一,冠以外号"响爷")将于核武器威力相当的常规弹头"S11"以驾驶战术机通过自杀式的近距离投掷方式从母舰级吐出beta的口部丢入其体内才彻底杀死对方。而这之前,美军的"新泽西"号战列舰在内的衣阿华级的406mm超重穿甲弹和新联合舰队的大和级460mm穿甲弹对其进行了多次集中炮击,对其都未造成实际上的伤害。
然而众所周知,核武器起爆不止上述冲击波和高温的杀伤,对人类来说,其附带的伽马、阿尔法、贝塔等和中子流所组成的辐射、引爆所引起的电磁脉冲和放射性元素沾染这些对人类本身或者人类军队战斗体系的危害同样致命,但这些对beta来说全部都不存在。
母巢已知在地球环境,以降落仓单元状态下通过美军在加拿大当年对其进行密集式的核打击就可以彻底击毁对方,但一旦从降落单元进入母巢阶段,进化出地表建筑的同时坑道开始发掘后,核弹的打击对母巢实质性的损害来说只能以"抛光都没资格"来形容,常规武器更是别想对任何母巢建筑造物造成伤害,巴列奥略战役苏军曾尝试以大量203mm在内的大口径火炮对母巢建筑执行破坏作业,持续轰击了未知(原文这被涂黑)时间后都完好无损,所以联合指挥部的苏军军官建议派遣空降军进入母巢。
然后是投送平台,前文说到了因为光线种的问题,人类可以投放战略级核武的平台(轰炸机,弹道导弹等)在确认光线级被歼灭之前不敢轻易使用,苏联米高扬设计局曾经尝试以"战术机"作为核弹头的新搭载平台,使其在战术机部队长距离掩护下独自对母巢投放核武器的思路开发出了"MIG-25"酒桶搬运机,设计上将背部武器支架的规格改造成了可发射核导弹的行为可以说是革命性的设计,但是其过于强调航程和速度,在beta集群中穿插时所考虑到的必要装甲等一系列接近战的设计全部被忽略了导致其在苏军卫士内部被调侃"单程机票"(有去无回),后降格转为AIM-54不死鸟飞弹的搭载平台使用,其可靠性和故障率也导致alternative3心灵探索者计划上报国联审批时,国联测试完机体后拒绝该机体作为ESP载体指定格鲁门提供F-14为该计划专属机,否则就取消其alternative3计划资格直接招标alternative4。
这时候肯定有人要说了,提前埋不就好了。
诚然,提前埋设会避免搭载平台被击落的问题,引爆即便是在重金属云环境下,通过数据链中继车或者光缆,再不济还有时间引信这种方式来规避问题。
但是真的有这么简单吗?我们回到原来的问题,"beta"它蠢吗?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
alternative的流程、黑标剧情等作品中告诉我们,它们不蠢,海王星作战、横滨基地保卫战,甚至更早的大连保卫战中对方都表现出了一些问题,如先切指挥系统、不钻人类的口袋阵从外围直接打击口袋阵,甚至是炸弹的情况下不触发引信,只破坏炸弹引信的行为来保留本体回收、无视防线上的战术机、坦克,优先攻击火炮、航空这些支援部队的情况,人类没有重视将其归类为偶然性无视。

核地雷为首的战术级核武器对中苏联军在嘉峪关的防线等战斗中稳固帮助是母庸置疑的,但也仅限于内陆环境。
一旦战线被推到沿海,对人类来说部分核武器的使用就是投鼠忌器了,虽然有开发核鱼雷、核水雷在内的海洋环境兵器,但介于当时人类的食物来源有70%来自海洋的情况,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明确禁止的前提下,中国、日本、苏维埃、欧盟、东南亚联军等前线国家在内,在沿海地区禁止使用核炮弹为首的战术级核武已经成为心照不宣的默契,在过去的战斗中也有出现beta吃了核武打击后身上沾染了核辐射尘埃的情况下依然冲向人类防线的情况,故就算是沿海炮击也不再使用核炮弹这类装备。
战术机等速射装备在内的贫铀弹药武装属于例外,如横滨基地保卫战,伊隅解除了武器限制后速濑便装填了36mm贫铀弹匣开始扫射,不过对于贫铀弹的环境污染在海湾战争结束后其实已经逐步确认存在了,不过粉尘和放射性污染对装备了三防的战术机、动力装甲步兵和坦克部队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影响。
但实际上在ate中表明,苏维埃海军依旧保留了舰用型核武器(尚未知晓是苏联级的406mm核子炮弹还是光荣/基洛夫/现代级的核导弹)以备不时之需,在攻击F目标时以刷新全球战区记录的超高浓度ALM弹头+饱和核武试图歼灭F目标和周遭的光线种集群,缺遭到痛击,红海军太平洋第二舰队遭到F目标平射几乎全军覆没(F目标为超重光线种)


可以看到除了苏联号之外第二舰队绝大部分战舰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光线照射导致的损伤,基本处于弃船或者失去战斗力的状态


关于内陆
虽然在冷战环境,坦克等载具的三防系统已经成为了标准,月面战争那老旧的开放式机械化外骨骼也改造成了全封闭且有三防系统的步兵护甲,但是人类防线中最不能忽视的依旧是持有各式反坦克武器和轻武器在内的轻装步兵,步兵的损耗率在muv世界是公认的第一,但是在战斗体系中却无法彻底取代的存在,他们所持有的反坦克武器不仅可以在防线上协助坦克等部队击杀大型种,其携带的轻武器和重机枪也可以有效限制小型种扒车的行为,巷战环境下也可以在如地铁系统和下水道这些装甲部队无法展开的地方执行扫荡作业。
正常的野战中第一波突击集群在雷区、坦克和武装直升机、部分炮击的联合打击下毙命后,步兵和携带他们的步战车在阵地上可以尽可能的减缓坦克的弹药消耗,而步兵具备比坦克更佳的侦查能力意味着部分时候可以通知后方和阵地内炮兵修正部分参数将炮击引导到beta更密集的地方以此换来更划算的交换比。
步兵的脆弱和各大战区都必须存在的事实,这意味着在同beta短兵相接的时如果肆无忌惮的使用如单兵核火箭筒、核炮弹在内的单兵、战术级核武器必然会因为种种情况导致伤及步兵,虽然冷战有单兵三防系统的存在,人手一套的价格和横向对比步兵的损耗率来看是非常不划算的存在,如果抛弃辎重步兵等肉身步兵单位而进行全员机械化的行为,对人类漫长的防区而言就是在稀释兵力自寻死路,还会把既定庞大但却是固定数的弹药产能总额进一步削弱,毕竟机械化装备的生产意味着金属,弹药也需要金属资源。
某些人口中核弹开路(丢不下去,这里开始其实就不成立了)纯机械化推进的三板斧在beta恐怖数量的情况下挡得住一时却挡不住一世,你的部队每分每秒都在损耗而beta无穷无尽,失去轻装步兵的支援下纯机械化部队在核污染区内是没有长时间稳固防区可言,因此使用核武器轰击完后所造成的防线真空区反而会让幸存下来带着辐射尘埃推进的beta和后续beta梯队加速推进。
虽然因为beta会吃人等等心理和步兵肉体相较于beta来说极其脆弱的事实导致存在感不高,但是各防线毫不起眼低调的步兵在对beta作战体系中的必要性却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而少量小型种渗透的情况对于持有轻武器或者配置外骨骼装甲的步兵来说,赋予了他们可以独自保护通信车这类关键敏感目标的能力。
结语(如果不想看可以直接拉到最后或者退出,就一个预告了)。
讲真其实说了这么多,我也不是想在圆这个架空世界的合理性,起码自圆其说就够了,但是不希望想入坑的新人们被某些沉浸在部分如无脑A10洗地、核弹万岁、机枪扫射、炮兵狂轰滥炸这些血脉喷张肾上腺素飙升的影视和文学作品,遇到他们认为不应该这么打或者某些作品中的战争与其认知不同的时候跟个公鸭嗓一样满地方说应该如何如何打来显摆自己所谓的"军事知识"丰富,你们这些观众和作者都是军盲"这类人带偏
亦或者如开口就好像孩童讨论狮子、老虎还有藏獒谁更厉害,都是自己的臆想且高谈阔论,为了维护自己的臆想不惜与他人吵架来不断求证自己是对他人是错,关于自己言论中的错误论点和bug却又常常忽视和避而不谈,被指出后暴跳如雷迫切的给对方扣上种种高帽试图在道德上压制对方的这类人带偏,仅此而已。
你们/作者甚至什么都不知道(以下省略)
对对对,我们都不知道,我们都不懂,就你最懂了,对一群生产永动机数量还多到离谱的伪碳基生物,本质上是机械矿工且还能自行应对灾害进化的东西搞精确制导打击,搞超视距作战甚至是生化/化学战。
说出让一群冷战位面的人类搞ai无人机、ai战车甚至对面光线照射原理都不知道说出折射这种东西、超大号直升机带十万发炮弹这种看着就常识性问题的发言。希望我未来能看到你们的军事著作,打仗的时候希望你们能和在这泼妇骂街一样冲在第一线而不是跟个怂蛋一样在后面。
有些人说的方法设定集里人类早用过了,在对方绝对的数量面前依旧属于无用功就是了,原作alternative流程里借着主角白银武去听伊隅队长的讲课那段都已经给做出解答了,你不听不看就来扯那是你的问题,和吉宗这个臭写书的没关系。
设想一下,一个高纬度文明的工业机器来到我们这边把我们当矿物开采,对方不仅有最晚14天最快极限压缩到10小时内的应对措施,基层的员工机器都是群不知饥渴,恐惧和杀戮为何物,只有开采本能的东西。对它们来说是"机器",对我们来说却是个充满敌意不知疲倦还摸不透规律的战争机器,这仗怎么打?
我们现有武器虽然能对它们基层造成有效伤害却无法攻陷对方的老窝,对方还通过回收同类乃至我们的尸体源源不断的产出造物"开采"我们,这种工业产能和回收利用体系甚至比过去作为老大哥的苏联还有过之不及,数量远超我们的情况下光线种还解决了我们唯一仰仗的火力支援和航空战力,我不知道位于冷战位面的情况下怎么打,我们的弹药储备和生产终究是个庞大但是固定的数值,而我们所打的敌人却是无穷无尽的存在,永动机的炮灰打完一茬又来一茬没完没了,这仗怎么打?
更何况设定集和作品内对于传统陆军、空军和海军的装备做出了没有他们光凭战术机就无法稳固防线的客观且真实的评价,更何况在一个人形兵器作品里否定人形兵器本质上就是一个逻辑不通的行为。属工地抬杠一流,用现实世界的规则去批判艺术作品属于是脑子有什么大病。

像上图这种部署图和战役流程的类兵棋推演介绍如125、佐渡岛和横滨保卫战在内的战役走向在游戏流程和三作设定集里还有很多

本质上这就是一个表达爱与勇气的故事如果你来gal追寻某些极少数硬核军事游戏的极其严谨设定就差不多得了[手动流汗黄豆]。
(提一嘴,有人和我留言那个F-15的头部有EVA机体的感觉,具体不好说看开篇那段话,说不定真的就是EVA那边的人设计的)
关于中国为什么不用核武器直接扫荡喀什的问题
你觉得在最初机械化兵团和航空部队配合打击下旗开得胜,已经梭哈到人家家门口的情况下,你会选择俘获完整的外星科技树研究,还是直接炸毁对方?
后面光线种出来了属于想丢没法丢有劲使不了。
最后给各位讲个笑话
欧美抹布和军圈双修厨在忙着给age考究细节设定和测算冷战位面下军事武器对beta造成伤害的(如破甲和反坦克导弹这种对beta造成的可能性推算)。
国内军圈(juan,第四声)却忙着为了贬低这个连科幻作品都算不上,发售时打着"恋爱冒险童话故事"的galgame作品的设定,强行工地抬杠的同时仅靠着那些"军武"营销号三言两语、几个粉丝向的muv的tv作品剪辑,自己提着半桶水设定都懒得翻就来抬杠不说还在闹军盲笑话,最显著的就是苏联报销两千辆就趴了,整个华约去中亚吊打beta、超低空轰炸机丢核弹极限一换一这种抛开环境、zz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只看军事装备产能甚至连人力资源相关都无视,看着就很好笑且离谱还有人扯的谣言(实际上官方提都没提过苏联那场战斗多少损失,只提到莫斯科军区主力基本交代在那边了也没提萎靡不振什么的),说不过就开始强加设定我认为这样就是这样。
关于削弱冷战当时的人类战斗力,甚至削弱和抹黑苏联这种说法更是无稽之谈,人类在beta这种对人类来说无解的"战争机器"依旧抗争了数十年没有灭亡甚至反败为胜。
首先最该感谢的不是美国,而是苏联莫斯科军区的将士们,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所带回的"沃克"数据,人类后面独立作战、明星作战甚至是樱花作战的成功都无从谈起,中苏联军承担了亚洲战区大陆抗战的绝对力量,苏联军更是三线作战到2001年手里还有极东地区没丢,如果不是蒙古、阿三拉胯了中苏联军可不会这么轻易被撵出亚洲大陆。
与其这败坏军圈的路人缘,不如想想,这个作品是什么分类,是军事吗?并不是
"那是没被说出的另类结束。
非常渺小的、非常壮大的、非常重要的、爱与勇气的童话故事───"
来自当时游戏三部曲最后一作"alternative"发售的简介
这是面向军圈的军事作品吗,是类p社的hol系列的吗?不是,只是一个"童话故事",只不过世界观稍加庞大且复杂些许而已,与和怨妇、小娘们一样喋喋不休的强行乱挑在看过设定集的人看来看着就能说明,却在你们眼里狗屁不通的bug,不如抛开二极管思维想想为什么"muv-luv"这个"渺小的爱与勇气童话"故事会得到一致的好评,为什么能让栗林美奈实、jam project组合的远藤、影山等人读完剧本后做出了这么多优秀的曲子(可以去查查jam project当年成立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不知道有什么形容词来形容了),我一直认为为一个作品配出优秀的曲子,作品本身故事的优秀性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虚渊玄也会致敬画面的存在(小圆巴麻美学姐冥场面的灵感来源)。
但是前提是你们有这个耐心,抛下心浮气躁的心性。忍受得了Extra的平淡甚至俗套、Unlimited的绝望,经过了上面两作的铺垫,alternative线的故事才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反转的滋味。(不要加速,不要加速,不要加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会错过大量暗线伏笔和君望组联动这些)
留给在这个作品内那些抛开冷战环境,空谈人类大团结这种理想主义者的人的话
上一个在muv作品里空谈理想,人类团结的角色,他的名字叫"提奥多尔·埃伯巴赫",民主德国最强部队Schwarzes marken中队成员之一 。
在以后几十年中却被现实毒打,成为了万人唾弃的恐怖分子,曾经的战斗英雄,现在堕落为恐怖分子。甚至在2049年,人类已经正式统一成一个联合体了还在搞事,。


至于他为什么变成这样,我觉得他仅存唯一的精神支柱凯蒂娅,又或者叫乌苏拉,已经死了的情况下又遇到了更多让他失望然后仇恨的事情以至于五十多马上六十了他还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黑标主角团已确认只有那个人菜瘾还大的眼镜政委活到了21世纪)
他对人类的劣根性完全失望且看的非常透彻了所以变成了这样,俗称"黑化"。
关于他干的事情已知被认领的有
"育空"基地袭击事件
针对篁唯依的暗杀(篁唯依逃过一劫)

Unlimited线里那个装满炸药以几倍音速向横滨基地袭来的HSST(alternative线因为白银武保留了这段记忆,夕呼以匿名消息的形式向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美军发出警告后,美军的MP立刻进行了搜查,最终在一艘HSST上发现了炸药后逮捕了相关人员阻止了这次起飞,最终阻止了这次行动,夕呼推断是反alt4势力默许的针对alternative4计划基地和人员相关行动,估计拿提奥多尔当白手套,我估计对篁唯依的暗杀可能也是一种警告,99式电磁炮的核心控制模块和夕呼有一定关联)



最坏情况是直接横滨基地停摆,夕呼乐观的估计是不算满载炸药和轨道炸弹的情况下,20米的大坑起步,好在最后被小珠用1200MM超水平线炮给干掉了(本来设计的时候是用于超远距离狙击母巢)

历史的车轮中,国内外一个个悲剧一再的警告着我们人类另一面如"大难临头为了一己私欲对同袍挥起屠刀"的事例数不胜数,一再的警告我们不能小看其的危险性。
然而却总有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空喊大团结,我为了弄个文章(学校的任务,让理工男搞这类文绉绉的东西真的要人命),憋不出的时候学长建议我去看18年的恶魔人CR。
虽然这部作品是过夸张化的表现,画风也对当时的我难以接受,但看到最后依然让我陷入沉思。
不动明为首的"恶魔人",为了这个敌视他们,甚至连身边亲友们都会因为为恶魔人们辩护而被冠以"恶魔同伙"被泻以私愤的糟糕的世界之下,恶魔人们却依然和不动明一起为之而战,赌上一切最后付出生命的高尚我触动了,流泪了,没有任何理由。
换做是我我可能会远离和逃避,而不是追随不动明的脚步去对抗撒坦。
反观以所谓"人类"大义而杀死女主同学,同样叫美树的善良恶魔人和女主自己的同为人类的暴民,谁更为高尚?我相信如果换做我们,愿意深入了解这个恶魔之躯人类之心,绝大部分本性不坏的"恶魔人"终究是少数人,更多的人则会和文中杀死牧村美树和黑田美树的那群施暴者一样,为自保或者发泄而加入这群人之中成为披着人皮的恶魔。
而清水荣一的机动奥特曼漫画又让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起了当年看恶魔人CR的感情,科学特搜队明面上的解散后,这种为了自保的恐惧感而发起的抵制,从筛查变成了排斥,从排斥变成了杀戮。
玲奈的父母这种只愿意在地球普普通通生活下去的外星夫妇都不放过,他们有什么错?他们只是想找个地方好好的活下去而已。
牧史郎在漫画中更是提到自己接手烂摊子后发现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对其前任们那如同和塞勒姆魔女审判如出一辙的行为感到愤怒,外星人也有好有坏,牧史郎的前任们却选择了一耙子全打死的行为才导致了其一系列善后事宜为了不让议会发现所进行的灭口行为。(报应)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你们人心之恶的危险仅此而已
关于下篇
下篇应该是有的,内容主要是"alternative"这个词在剧情中的含义和意味着什么,以及上面提到的XG70这些G元素装备这些东西了,日军机体篇因为tv中有点东西需要修改一下还得延期会,我这都手把手巨婴式的科普文了,本身这玩意设定就多的吓人不可能一口气做完的
游戏内的流程截图来自三川鱼锅的游戏流程
最后是一个辟谣环节
我知道一群人拿着什么DF17说beta的拦截废拉不堪,并且说“这是吉宗钢纪本人说的,DF-17可以突破拦截”。战争成本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就不说了。
推特原文如下

真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