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国际古鸟会的新研究前瞻
上周,古鸟类与演化学会(Society of Avian Paleontology and Evolution,缩写为SAPE,也是会鸟Sapeornis的属名来源)第十届国际会议在西班牙马拉加举行。在为期四天的会议日程中,各国的古生物学家与鸟类学家围绕中生代鸟类与非鸟恐龙、新生代鸟类、演化发育生物学、宏观演化等主题进行了四十余场学术报告,其中不乏尚未正式发表的研究前瞻。择要介绍如下:
炎症反应驱动了鸟类的脊椎愈合(Dana Jones Rashid)
冠群鸟类的脊椎普遍存在愈合现象,包括绝大多数鸟种的尾综骨与综荐骨、一些鸟种的愈合胸椎以及犀鸟的颈椎等。对尾综骨发育的研究显示,其伴随着炎症反应与细胞死亡;对家鸡使用消炎药物会阻断尾综骨的形成。(注:鸟类重新演化出骨质长尾的可能性微存?)
冠群鸟类大脑与内耳的复杂起源(Guille Navalón)
巴西一处新化石地点发现了保存状况较好的反鸟类头骨(注:特异性埋藏?或至少是三维保存),其大脑与内耳具有类似冠群鸟类的一些特征。
鹫形石板鸟的新模标本与颅骨神经解剖学(Klara Widrig)
鹫形石板鸟(Lithornis vulturinus)是人类最早了解到的新生代古鸟之一,其正模标本已经毁坏。一个未描述的新模标本包括了头骨,对于了解早期冠群鸟类与干群古颚类的神经解剖学具有重要意义。
加斯顿鸟的骨组织学与生长策略(Anusuya Chinsamy)
股骨的骨组织学显示加斯顿鸟在生活史的初期生长迅速,接近成年时生长速度减缓,整体上与其它巨型不飞鸟以及非鸟恐龙相似,但“extensive secondary remodeling is unusual”。
驰鸟科头骨形态的嵌合特征(Phoebe McInerney)
新发现的化石(包含完整头骨)揭示了牛顿巨鸟属(Genyornis)此前未知的头骨形态,为了解驰鸟科头骨解剖特征与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驰鸟科的方骨显示出冠群鸡形目的特征(注:但正如今年新发表的鸡雁类方骨形态研究显示,鸡雁类最近共同祖先的方骨形态更类似鸡而非雁),下颌与腭部的形态更接近雁形目。未来将进行围绕驰鸟科的系统发育研究。
澳大利亚渐新世-中新世秧鸡状鸟类的亲缘关系评估(Jacob C. Blokland)
化石记录中已经发现了许多秧鸡状的鸟类,但它们的系统发育未知仍有争议。秧鸡总科(注:即秧鸡亚目?包括秧鸡科、日鷈科、侏秧鸡科以及灭绝的锄首鸟科)的一个新的系统发育数据集显示,澳大利亚渐新世-中新世的澳秧鸡属(Australlus)并不属于冠群秧鸡科。
渐新世鲣鸟新化石及系统发育位置(Daniel T. Ksepka)
该标本为一个不完整的骨架,包含了几乎完整的头骨,体型上小于现生的所有鲣鸟,翅膀比例也有所不同。该化石的骨骼充气特征对其系统发育位置有着决定性作用(干群或位于冠群内),颅骨的充气可能是对于俯冲潜水生态的适应性特征。此外,美国南卡罗莱纳晚中新世-上新世的曙鲣鸟(Bimbisula)可能与北鲣鸟属相关或位于其内部。
陆鸟类的祖先形态与古近纪辐射(Gerald Mayr)
古近纪鸟类大佬Gerald Mayr在Plenary Talk中回顾了古近纪陆鸟类(Telluraves)的化石记录与系统发育研究。虽然一些假定的化石证据以及早期的分子钟支持陆鸟类的中生代起源与分化,但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一大演化支更可能起源于新生代初期。在陆鸟类的两大演化支之一——非洲禽类(Afroaves)方面:美洲鹫目与鹰形目的古近纪化石记录贫乏;鸮形目化石丰富,且外观与习性更接近如今的昼行猛禽;鼠鸟目曾相当繁盛;咬鹃、犀鸟、佛法僧、鴷形目已经表现出现生类群的一些形态特征;鹃鴗目可能代表了非洲禽类共同祖先的样貌(注:树栖的、具有一定掠食习性的、后肢较现生鹃鴗更接近猛禽?)。另一演化支——南方禽类(Australaves)方面:古近纪的叫鹤目与隼形目在头骨与后肢上具有显著的相似性(注: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无法排除二者为姊妹群的可能);在鹦鹉目冠群与雀形目冠群以外,存在着许多演化盲支(其中同样不乏具有猛禽特征的类群),代表了在两者冠群出现以前的古近纪辐射;南方禽类的共同祖先更可能是一类长腿的地栖猛禽。
仓鸮属在非洲的演化(Marco Pavia)
南非新发现了上新世中期的仓鸮属化石,体型上显著大于仓鸮,与其它上新世仓鸮属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仓鸮属在新近纪至早更新世的非洲具有很高的多样性,已知有5个化石种。仓鸮本种的化石记录可追溯到上新世-更新世的摩洛哥,年代早于欧洲,这可能表明其起源于非洲。非洲草鸮暂无化石记录。
氧同位素分析揭示了中新世鸟类的迁徙证据(Anaïs Duhamel)
伊比利亚半岛北部上坎波地区更新世末的鸟类组合(Mario Marqueta)
Galls洞与Cudó洞的鸟类组合反映了林地与岩石生境。Galls以中型鸟类的未成年个体为主,同时存在猛禽、食肉兽类与人类的活动迹象;Cudó以小型雀形目的成年个体为主,仅发现了猛禽的活动迹象。
圣赫勒拿岛新的野外调查与发现的鸟类亚化石(Antoine Louchart)
由于圣赫勒拿岛缺乏雀形目鸟类,已灭绝的圣岛鹃(Nannococcyx psix)被假定为一种非寄生性杜鹃。但在最近对于圣赫勒拿岛的野外调查与发掘中,雀形目鸟类的亚化石的被发现,动摇了这一推论。
已发表或部分发表的研究有:
鱼鸟类相关研究两则
较以往认知而言,鱼鸟类的颅后骨骼具有更多类似冠群鸟类的特征。(Juan Benito)
胸骨形态与鸟类的飞行模式密切相关;对鱼鸟的研究显示其是一种擅于翱翔与游泳的鸟类。(Talia Lowi-Merri)
星辰鸟(Asteriornis)与雅努斯鸟(Janavis)的研究回顾(Daniel J. Field)
重新评估不飞翼驱潜水鸟的趋同演化与幼态延续(Junya Watanabe)
在骨骼比例方面,已灭绝的不飞海雀与其可飞行近亲的幼体并不相似,这说明前者飞行能力的丧失并非通过幼态延续得来。在软组织方面,灭绝的不飞海雀与企鹅有在肌肉上有一定相似性,但某些韧带的解剖结构不同(甚至在不同谱系的不飞海雀中都不同)。
新西兰中新世圣巴森斯动物群简述(Trevor Worthy)
目前新西兰特有的脊椎动物类群在圣巴森斯基本都能找到代表(注:两支蝙蝠、多支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而鳄类、龟鳖与两种陆生兽类代表的支系已经不复存在。
亚洲巨型秃鹳的生物地理与古生态学(Hanneke J.M. Meijer)
印度的法氏秃鹳(Leptoptilos falconeri)、爪哇岛的泰坦秃鹳(L. titan)、弗洛勒斯岛的强壮秃鹳(L. robustus)与中国辽宁的吕氏秃鹳(L. lui)在体型与形态上非常接近,可能代表了一组复合种。这些巨型秃鹳与大型食草动物、鹫类以及古人类有着密切关联,它们很可能等待鹫类或古人类打开大型动物的尸体后进行食腐。在这些巨鹳中,仅有泰坦秃鹳与强壮秃鹳延续到晚更新世,它们所在的岛屿可能发挥了避难所的作用。强壮秃鹳的新标本(注:去年发表的?)显示它们具有正常的飞行能力,且可能存在体型上的性二型。
澳大利亚晚更新世的三种已灭绝的大型猛禽(Ellen K. Mather)
今天,澳大利亚的大型猛禽很少,且缺少鹫类,但晚更新世时并非如此。除了去年发表的小型兀鹫——强壮隐兀鹫(Cryptogyps lacertosus)和今年发表的巨型掠食性猛禽——加氏悍雕(Dynatoaetus gaffae)以外,还有第三种大型猛禽尚未描述(注:或许是大型鹫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