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本篇为深度洛阳游的第153篇。




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位于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伊滨新校区。为展示好、研究好、传承好豫剧“马派”艺术,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决定在伊滨新校区图书馆专辟场地建设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邀请马金凤及其家人共同参与。该校还将配套建设“马金凤大师工作室”,开展豫剧“马派”艺术传承创新工作。马金凤的子女表示,将协助母亲整理并无偿向该博物馆提供所有与母亲生活和90年从艺经历相关、可供公众参观及对中国戏曲发展研究有价值的物品和资料,包括出版物、图片、音像制品、奖品奖章、演出服装、纪念品、字画等。该博物馆建成后向社会免费开放。
马金凤(原姓崔、小名金妮,1922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中国豫剧女演员,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1930年拜豫剧演员马双枝为师;1957年拜梅兰芳为师;1994年获中国豫剧名旦功勋杯;2011年获豫剧艺术终身成就奖;2013年荣获庆龄枫叶奖。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和“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演出作品有《穆桂英挂帅》《花朝》等。她在《穆桂英挂帅》中饰演的穆桂英形象深入人心,促成“帅旦”行当,激励爱国情怀。
马金凤是舞台艺术生命最长的艺术家之一,她德艺双馨的品格,得到广泛赞誉。她从艺90多年,把舞台与历史拉近,把穆桂英与马金演化为一人,把豫剧“马派”艺术无私传递给后人。1957年,梅兰芳将一顶点翠凤冠送给她,见证师徒关系;2019年,她复赠点翠凤冠给洛阳弟子关美利,倾心相传,寓意传薪。马金培养的大批豫剧“马派”艺术传人,绽放于全国各地。
豫剧“马派”艺术,梨园瑰宝,早已站在戏剧史上,马金凤师承众多名家,博采众长又独立创新,于20世纪50至70年代形成豫剧“马派”,声腔高亢明亮、纯净爽快,风格质朴生动、细腻洒脱。师承有名家,传承有弟子,代表有剧目(俗称看家戏),表演有程式,完全符合戏剧流派形成的四大条件。
马金凤从艺,分为两个时期:旧社会颠沛流离的从艺经历,新社会扬眉吐气的从艺经历。新旧两重天,她的一生水袖起落,唱尽悲欢离合,声腔里有苦有甜;帅旗飘展,锣鼓点铿锵爱国,百岁人意象壮阔。她常说一句话“艺无止境”,她强调四个字“人民是根”,爱国为民给了她质朴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