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讲传习录】p4 传习录一问一答基本读法 王德峰讲课全稿 全7天22课1

P4 传习录的读法 一问一答。
王德峰:
我们顺便在这里讲一下,读传习录的的一个基本的读法。必须讲了,
一问一答式主要的文体格式。
首先看他的问,不管谁问王阳明,此问有意义吗?你先像这个事情,
《传习录》精彩在哪里?基本上大量的问都是问者的恳切的疑。
凡问皆表面疑之恳切矣。这个疑真的是我们的疑,不是学术上要搞清楚什么,
而是生活,做人生命实践当中的疑来了,所以各位读传习录,同样也是有很多疑问
跟王德峰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也是带着自己思考的本质问题来的
所以那些问,问的恳切不恳切,是不是我们也有同样的问题? 你或许
曾经有过。我们没机会亲至王阳明门下,但是我们都有这些疑问
,那么他的弟子们就代替我们问了。
这叫生活中的问,我们真疑了,
我们不知道方向,所以我们得问,习就首先从问而来,不问哪里有习呢?
习就首先从问而来,无问如何有习呢?对吧?没疑问的人读这本书干嘛?
我生活的好好的,毫无疑问,我生活中也没有什么痛,也没有什么烦恼。
也没有什么百惑不解之事,方向很明确,就不必来。
疑之恳切,答之真切。看王阳明回答的如何。我们不是简单的崇拜,之所以那麽多人
曾经历史上,包括日本人崇拜王阳明是什么?答的真切,对吧。
否则哪里来的崇拜。疑惑是众人所共同的,答是真切的, 有疑来了王阳明就答了,
在疑和答之间我们习了,此疑也是我们的疑,然后王阳明答了,这就叫实践。
实践不是说我拿个锤子把钉子敲到桌上,这种动作叫做实践,实践全都是
心之行也。
我们做出来的事情,我们跟别人的交流,一言一行其实都是心之行。
都是心之发动的。除非你在昏睡的状况当中梦游起来,那不叫行,在清醒的状态
中我们的行为都发源于我们的心,如果这个行出了问题,找哪里?找根源,我们对
我们的成功或者失败有两种类型的解释。一种是我们以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不够,
知识和经验是永远不会够的。各位应该同意。哪里有够的时候?所以庄子说什么?
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知识永远不够。
对我们的失败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说偶然的不幸,成功却是我们的本事,
失败来自偶然的不幸。王阳明心学教我们什么?无论成败,直击根源。
你心如何发动的?去衡量和评判一个事情的是非成败是从自己的内心去检讨反思的,
你检省一下这个心才是要紧的,那叫什么?诚意。
《大学》里面不是有八条目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最根本的是什么?诚意。在诚意处看,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王德峰
喜欢喝酒这个是真的。到现在还没改掉,每天晚上要喝酒,有的时候和朋友和
同事们在一起喝。喝着喝着控制不住自己就醉了,那么在三五分醉里面就开始
大放厥词,当着他的某些同事的面说你这种学问,我现在劝你一句话。少写文章,
你这个文章叫什么?妖言惑众,讲了,因为醉了嘛,然后第二天醒过来,
跟他一起喝酒的另外一个同事是王德峰的朋友打电话,跟他说你知道你昨晚说了什么
吗?人家当场就下不来台。王德峰后悔万分,他多次这种事情,他就在想问题应该
是出现在酒上面,当天他就下定决心从此戒酒,酒要乱性,是从这个角度想的,
后来想起来了王阳明心学,问题不在酒上面,问题是你的心中本有此意。
问题出在你的心理,你想想你心中的本有的此意对不对。学术之间要比较要争鸣,
这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对方哪怕在学术上有误,错误之处,你也不足以贬低这个人,
你没有必要看不起他,大家都来做学问,大家都捧一碗饭你知道吧,只许你吃饭,
不许别人吃饭吗?这样一想王德峰就明白了,从此他还是经常的醉,但是再也不会说
这种话了,为什么?因为心理没此意了,说出来的都合适,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未焉 万物育焉。《中庸》是吧,好好读这段,这是根本。
假如你说这个也不行,他是产生错误的原因,那个也不行,那么你什么事情都没做,
酒照样喝,没事,关键要什么?诚意正心,这叫功夫,一个例子就够了,各位
可以举一反三。
心学的意义我们看到了,那叫直击根本,万事万物从心上找原因,不要在其他层面上
找原因,给自己的 桌子上写座右铭,一共十五条戒律,有意思吗?没有意思,
心还没有正好,
所以读王阳明传习录里面,一问一答,疑的恳切,答的真切。
一问一答中走进了王阳明心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