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 嫦娥五号发射成功! 时隔44年人类再次到月球挖土, 而美国希望共享数据……
人类最后一次从月球带回土壤还是1976年的苏联月球24号。 时隔44年,人类即将再一次获得月球土壤样本!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探月任务的关键其实在嫦娥四号的发现。
嫦娥四号找到了月幔中的原生橄榄石,这能够载入月球起源演化的科学史,是嫦娥计划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嫦娥五号的目标是要把嫦娥四号发现的这些橄榄石带回中国。 “嫦娥五号”探测器是我国首个实时无人月面取样返回航天器。此次嫦娥五号出征探月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回”的关键之战,将实现我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 中国将成为除美国和苏联外,第三个能完成在月球表面带回采样的国家。
趣 闻
part.1
火箭发射前为啥要吃包子
23日晚,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前夕,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场特殊的仪式——吃“成功包”,祝福发射圆圆满满! 4000余个热气腾腾的包子个个馅儿大皮儿薄,刚出笼就分发到了航天工作人员的手中。满怀着对“胖五”发射“嫦五”的美好祝福,航天工作人员有的要吃2个包子,寓意“好事成双”;有的想吃6个寓意“六六大顺”;还有豪言要吃10个包子,希冀“十全十美”!(摘自北晚新视觉)
宣传片里埋彩蛋 科学家与艺术家共同的浪漫
11月24日发布的嫦娥五号宣传片,埋了一个彩蛋!——全部音乐均选自上海歌剧院的舞剧《嫦娥之月亮传说》。
剧中序幕、生命之舞、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场景的音乐片段,与“嫦娥五号”运载发射、近月制动、环月运行、采样及月面上升、交会对接等任务一一对应,音画完美结合。
艺术真正为科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宣传片
携带6种神秘装备
相较于“嫦娥四号”,此次任务所携带科学载荷的性能指标有了新的提升。
●其中,国旗展示系统将首次在月球上采用复合纤维材料的织物材料作为国旗旗面。为使国旗旗面在月球表面超过200℃的高低温变化下,以及月面的极紫外环境下始终保持清晰鲜艳,航天科工集团四院的载荷团队采用了抗辐射和抗静电涂层的特殊设计,并进行了大量试验。
●由航科集团508所研制的降落相机,其有效像素较“嫦娥四号”有了大幅提升——更高分辨率的月表图像,将更好支持探测器落月,也可获得更精细的月表图像数据,供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这次,它将拍摄从环月轨道到月球表面降落过程中的着陆点图像信息,获取着陆器降落过程中各个高度时降落区域的月貌特征图、地形地貌图。(摘自文汇报)
还有哪四种神秘装备,你知道吗?可以留言和大家聊一聊哦。
写作角度
part.2
01
目光要长远
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863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都属于事关长远的战略计划。它们的意义,尽管最终会关涉未来的日常生活,却很难用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形容。也因为它们常常需要耗时数年乃至十数年才能见到成效,任何短视的考量,都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人民日报》陆侠)
02
全民奋斗
整个探月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祖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的基础和保障,离不开无数中国航天人几十年来的艰苦奋斗和雄厚积累,离不开全国人民从各个方面给予的支持和关注。正如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所说,这是中国人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人民网)
03
科技创新
太空中的每一小步,对应着科研领域的一大步。“嫦娥奔月”的背后,是中国科技领域创新自强的盛大图景。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蕴藏了科技创新机制的突破与变革。中国创造正以昂扬的姿态惊艳世界,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打造世界创新之高地。
延伸阅读
part.3
▼嫦娥五号刚发射,美国航天局就称:样本要共享
就在中国民众为中国航天取得新突破高兴的时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却在其社交账号上发文对嫦娥五号进行了“点评”。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推文表示,中国的嫦娥五号已经成功发射,中国也开始挤入美国和前苏联对月土壤研究的队伍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美国曾经分享了自己的探月数据,所以希望中国也能够将全部探月工程的数据公开,让全球的科学界都能对月球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位日本网友在这条推文下评论道:你们希望中国分享数据,却不想促进合作,这就是“双重标准”。据悉,美国国会2011年通过“沃尔夫条款”,禁止美国航空航天局未经国会明确批准就同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并且禁止美国航空航天局所有设施接待中国官方的来访者。 中国表示,愿意在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和全球范围的科学家合作,一起对太空进行探索。中国相关发言人裴照宇也曾发出倡议,希望可以和各个国家进行合作,建设月球科学研究站。 据此前报道,中国的探月工程一直在向全世界敞开合作的大门,在之前的嫦娥四号探月任务中,就包含了由荷兰、德国、瑞典、沙特科学家参与研制的4台科学载荷。(综合摘自观察者网、民生观察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