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人生一串》完结后言

【鉴于这个星期没有大会员的才能看第六集,所以这个星期才发这篇文章】
【阅读前请先向美拉德反应三呼万岁!】
把食物用火烤熟,是人类第二种掌握的烹调方式,第一种是生啃。
我还在高中的时候,每天晚自习放学,已是星出东方,墨色微凉了。晚上骑车回家,都要经过一条小巷子,巷子里有三五家成排的烧烤摊。每天晚上,我就不得不顶着上完一天课的疲劳与饥饿,穿过这片炊烟组成的迷魂阵。而我常常因为囊中羞涩,只能稍加油门,只求快速通过……
“老板,来串韭菜,两串牛肉。”
哪怕是囊中羞涩,但只要还能捞出两文银子,脑子,总是会屈服于肚子。
六月中,一部纪录片的预告闯入了我的视野——《人生一串》。写文拍片的大忌,即是标题取太大,而内容撑不起,则会显得空洞和无病呻吟。“一串”烧烤,能撑得起“人生”那么沉重的词吗?
《人生一串》告诉我们,可以。
串,是烧烤的基本计量单位,烧烤这种被人类掌握了上万年的技术,在路沿、在街口、在你家楼下,遍布大江南北、街头巷尾,看似简单,实则门派众多,各怀绝技。六集纪录片里,我们从肉类到蔬菜、从正常到暗黑、从山上跑的到水里游的、从大碴子味儿到塑料普通话、从坐店到行商,《人生一串》展现的是我们非常熟悉,却又非常陌生的烧烤世界。

我一顿狂吹,肯定让人难以直观地感受这个片子好在哪里,那么,我们就选两个同类片做比较,我们自己拍的《舌尖上的中国》和日本朝日电视台的《食彩之国》。
先说《舌尖》,和专注于烧烤的《人生一串》相比,《舌尖》是全景地展现中国菜,煎炒烹炸、闷溜熬炖,囊括了食材发现、食材处理、烹饪手法、菜系分别、饮食习惯、味觉审美等方方面面。而《舌尖》和《人生一串》的共同点在于,他不仅描写美食,更重要的是描写美食与其背后的人。只拍食物,则显寡而无味;只写人物,则显文不对题,在一部美食纪录片里,如何拿捏食物与人物的度,就成了考验创作功底的一个重点了。
《舌尖1》是以“如何对待食物”为主题,像《主食的故事》一看就明白是讲米面等主食的故事、《时间的味道》一看就明白是火腿腊肉这样需要时间的耐储食物。
到了《舌尖2》就有些抓不着头脑了,《家常》是说平凡人家的日常饭菜、《时节》是说四季轮转与菜肴的变化,这还好,比如《相逢》、《心传》这两集,你能在标题上看出这一集的主题是什么吗?你看完这一集才知道为啥要取这个标题,就不像《舌尖1》的分集标题那样一目了然,引人眼球了。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大问题,《舌尖1》到《舌尖2》,实际是以食物为中心转而以人为中心,请问美食纪录片不以食物为中心,那还叫美食纪录片吗?这就是《舌尖3》口碑灾难的原因,导演没想明白我们是来看食物的,还是来听故事的,比内容撑不起标题更可怕的,是偏题,讲人物故事穿插食物,那是《料理鼠王》那样的剧情电影了,不是纪录片了。
所以我觉得《人生一串》好就好在这点,年初我们才经历了《舌尖3》的崩盘,《人生一串》则让我们找回了看《舌尖1》的那种感动,以食物为中心主题不动摇,略加穿插人物背景,点到即可,绝不多加废话。
烧烤摊是一个城市烟火气(各种意义上的烟火气)最重的地方,大半夜出来撸串的,绝非西装革履、华裙艳服的阳春白雪之辈,而是来自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市井小民,这样的人往往故事更多,但美食纪录片的主角,应该是食物,人物故事说多了,那叫喧宾夺主。
同时,我也要批评《人生一串》的分集标题了,《无肉不欢》一看就知道说烤肉;《骨头骨头》虽然看着像想不出词了,但好歹也看得出来是说烤制带骨食材的;《比夜更黑》勉强能看出来是说暗黑猎奇食材的,剩下的,《来点解药》,你能看出是说烤素菜的?《牙的抗议》?烤牙齿的?《朝圣之地》?朝哪里的圣?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烧烤摊?对吧,这三集的标题取得你抓不着头脑,好在内容质量过硬,也罢。
朝日电视台的《食彩之国》,从2004年开播至今,已经拍了700多集了,B站就有,我吃饭的时候经常看,下饭。
《食彩之国》和《舌尖》,和《人生一串》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不是以一个种类的事物为主题,而是以一种食材为主题。比如这集说牛肉,那就炖牛肉、煎牛肉、烤牛肉,这集说秋刀鱼,那就秋刀鱼披萨、盐烤秋刀鱼、炖煮秋刀鱼。这种比《人生一串》和《舌尖》小得多的格局实际上更方便展开,可操作性更强,这也是朝日电视台为啥能在日本这么个小地方拍上700多集的原因。
不过《食彩之国》毕竟不算纪录片,或者说,不算一部硬纪录片,其实质上还是一个电视节目,介绍各地风土人情,以及各种食材的烹饪手法,就不像《人生一串》和《舌尖》那样 “以食物反映社会百态”。说实话,要是《人生一串》也这么拍,不但大家看几集就审美疲劳了,制作组也得累死。

如标题所言,《人生一串》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那么自然得说一说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版的电视剧《深夜食堂》口碑远远不如日本版?为什么《人生一串》拍得就能让大家拍手称赞呢?
原版的《深夜食堂》和《人生一串》一样,是描写食物,却又不单是描写食物,其更多的是描写折射出的社会风景与市井气息。说实话,中国翻拍的《深夜食堂》,从布景、镜头语言到拍摄手法、对白,其实都还不错,没有那么糟糕,但为什么口碑却远远低于拍摄素质呢?
因为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实际上是把一个日本的故事,硬生生嫁接到中国的背景上,所以怎么看怎么别扭。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内敛,同时其社会非常固化,加上岛国对于“小而精即是美”的审美观,所以《深夜食堂》的路子在日本玩得转。但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也更为开朗豁达,市井气息更为浓厚。所以中国的深夜食堂应该是卖蛋卷章鱼肠、啤酒论杯卖的吗?不是!应该是烧烤、大排档、火锅这样的,啤酒论杯卖?老板,先抬一箱来!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更喜欢《人生一串》?因为《人生一串》拍出来的,才是中国真正的样子。试问你加班到十一二点,头晕脑胀、浑身僵硬、饥肠辘辘,你是会选择专门跑到深巷里的小饭馆里吃两个小菜呢?还是去楼底下的烧烤摊大快朵颐,然后回家洗澡睡觉呢?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会选择后者。

我在前面提了一句,《人生一串》这个总标题,“一串”烧烤,能撑得起“人生”那么沉重的词语吗?
能。
在我们寻常人眼中看来不过几块钱一串的烧烤,其背后的故事我们却难以看到。跟随《人生一串》的镜头,我们看到的是走心的烧烤摊老板对食材的精心挑选、对火候与调味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对如何把烧烤烤得更好的钻研、对菜品品质的执着与坚守,这些是我们常人所看不到的。对于我们,烧烤摊是夜幕低垂,约上三两好友,推杯换盏、吹牛打屁的好去处,而对于烧烤摊老板,这是他们养家糊口的方式,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打开方式。
我们在六集的时间里认识了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猪、牛、羊、虾、生蚝、海肠,我们认识了分管两店,凌晨三点才能见一面的小二哥夫妇、小名叫小脑壳的刘哥、同舟共济的茄子妹两口子、岳阳烧烤传奇王阳历、坚守老味的尹大姐、扬中门口送走一届又一届学子的商老三。他们不过是市井小民,是和我们一样,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中并不起眼的那个,开烧烤摊,只是人生诸多选择中的一个。

但他们也是艺术家,在刀尖上起舞,在串签上书写,在碳火上歌唱,用调料写诗词,在双唇间作画。烟的熏制、火的蜕变、五味的调和,现在,你还觉得这不过几块钱的烧烤只是简单的食物吗?
《人生一串》带给我的,是不同于传统大厨的感受。如果说传统精致的菜肴给人的感觉是古典主义的画作,严谨、庄重、细腻、章法严谨,那么街头烤串给人的感觉截然相反,是现代主义的画作,热情、奔放、粗犷、浪漫,却能给人不一样的艺术体验。
对于老板而言,这是生存之道;而对于我等食客而言,这是我们生活的方式。吃,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太爱吃而吃过头的,比如我。
我觉得一部美食纪录片,评判其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能不能把我看饿,《人生一串》做到了,所以他是优秀的。与其用复杂的形容词来花式夸一道菜多么多么美味,也永远比不上当地人操着方言说一句“好吃”。旁白洒脱、文案朴实、镜头质朴、节奏适宜,得到的结果就是全片整体叙事流畅,让人感到口舌生津,恨不得今晚就约上好哥们去大快朵颐一把。
感情并非来于居庙堂之高,而常缘于处江湖之远,还在外地看《人生一串》的时候,总是能想起大学后天南地北的老友,而回到家乡再看,又想起了晚自习下课后半路的回忆。
玉盘悬空之时,总是能引起人的回忆,或喜或悲,或远或近,或浓烈,或淡薄。一把孜然一把盐,一壶老酒一串肉,或许未来的哪一天,烤串所代表的最是人间烟火味,能让我回忆起多年前的那个自己吧。
“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人生一串》,我打满分。

EdwardGLiu
2018.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