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生范文15

2023-07-08 08:25 作者:6小兔  | 我要投稿

       本篇是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评论题目《过客》。学生完成的评论的本身,文本细读部分是没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是对于结构的把握。




过客的迷茫与孤勇

在迷茫中孤勇“行走”的过客

——《过客》象征主义解读

     《过客》是鲁迅先生的优秀散文诗剧,描述了一个疲惫的过客在黄昏时刻向一位老翁和孩子讨水喝,喝完继续上路的故事。这部散文诗剧字句精炼,通过众多的意象集合暗示出过客前进路上的迷茫和孤勇,体现了鲁迅先生执着追逐理想路上的复杂心境。发生于20世纪的象征主义为《过客》的解读打开了另一局面。

一、复杂意象对过客迷茫忧伤情感的暗示

    《过客》中使用大量大有复杂意蕴的意象:“太阳,杂树,树根,水,血,野百合,野蔷薇,坟,布片”。在作者的笔下的太阳是“要下去了”的,树根是“枯”的,一切都是“荒凉而破败的”样子。文章的一开头,如同一个电影的慢镜头,先由杂树和瓦砾转向小路,再由小路延伸至小土屋,在聚焦于土屋上的门,最后定格于枯树上的老翁和女孩。这系列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一副黄昏下凄凉萧瑟之景,显示出生命力的微弱,打下忧伤的情感色调。过客问老翁前方有什么,老翁说是坟,孩子说是野百合花和野蔷薇。这里的“坟”不是表面的真正的坟,而是前进路上的苦难与绝望。而孩子的“野百合”和“野蔷薇”也超越了它们的表面意义,抵达更深层次的意蕴:幸福和希望。过客说自己在“野百合”那里玩过,但是现在那里是“坟”,暗示了过客由满怀希望到失望的苍凉心绪,但他仍不是绝望的,所以发出来“走完坟地之后呢?”隐含着他对前路的迷茫和微小的憧憬与渴望。过客一生都在行走,不知何处来,也不知何处去,只是在行走,所以他始终是忧郁与迷茫的。

二、在重复艺术中体味过客的执着与孤勇

二、在重复艺术中对过客执着的呈现

    《过客》中使用了重复的技巧。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创作的独特性便是“阻碍式”或者说形式本身的困难。它提高了感受的难度,延长了感受的时间,而这种感受恰恰式读者所追求的审美感受。《过客》中的重复可以分为时间重复和意象的重复。过客执着地向前行走,不愿休息,即使自己衣衫褴褛,伤痕累累。老翁说“你的来路,是我最熟悉的地方”,过客的所说的“声音”,他也曾听到过,追寻过。这一切都暗含着老翁也是一个过客,今日的“过客”便是昨日的他,这时时间的重复亦是人生的重复。老翁与过客的区别只在于老翁“休息”了,他放弃了继续前进,二过客却仍在咬牙坚持。今日的过客似昨日的过客,但又不似。今日的过客更加坚持,更加勇敢。也许他曾是有同伴的如老翁这样的,但是都纷纷离他而去,选择一地“休息”,这使他的身上更披上了一层战士的光芒。面对这样的过客,老翁不停地劝他停下,告诉他回去是最好的地方,即使“前去也料不定可能走完”,而过客“那不行!我只得走。”老翁让他放弃,若是坚持不住,可随时见代表善意得布片抛在“坟地”,这里的“坟”是文章中第四次出现,说明老翁对前路持有悲观的态度。而过客和女孩却拒绝了老翁得提议,坚持将布片挂在“野百合和野蔷薇花”上。“坟”和“野百合蔷薇”意象在文中得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仪式感,将过客的悲观和希望承载于仪式中,前路是未知的,行路是艰辛的,但他始终是怀揣着希望执着而又勇敢地走下去。尽管不知道未来之路如何,但是他对于的执着恰恰在这样的重复中得以呈现。

三、行者无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三、相互拆解中对“行动”的肯定

     在文章中,面对老翁所提出的“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三个问题,过客都是略略迟疑,他的回答都是不知道。过客自己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过客》中的过客是谁,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看似可笑而又荒谬,而更为可笑的是,他没有原因的在走,“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是前面”。在这样相互矛盾,相互拆解中,文本的意义是断裂的,虚无的。

      但是,正如存在主义所言,人如果想要使自己成为“人”,便要努力的实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在这荒谬的世界中,显示出自身不与荒谬和痛苦等同的“存在”价值。而过客所做的,正在不断的走,恰恰是赋予了这相互矛盾的人生,虚无的人生以价值。这是行走的哲学,鲁迅认为,反抗绝望,反抗虚无的唯一方法就是“行走”,这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文章的坟墓无疑是人生绝境的象征物,而明知道前面是坟墓而要继续行走的这种反抗,比因为希望而选择战斗更为悲壮。反抗绝望固然重要,但是比反抗聚网更重要的是如何反抗,而鲁迅在这里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往前走”,就是行动。正如鲁迅自己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就有了路。走着走着,就有了希望。因此,每个人应该正视这种荒谬,这种痛苦,从而去奋发和创造自身存在的价值。

但跳出文章,站在更高层次来看,过客可以是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追求理想,永不言弃的人。这种现实的荒谬与象征意义的真实构成了一种矛盾,而产生一种张力,体现作者对自我的叩问,感染着读者,引发出无限思考。过客不是不愿休息,只是还没到达他想要到达的目的地。在那里“没有名目”,“没有地主”,“没有驱逐和牢笼”,“没有皮面的笑容”,也“没有框外的眼泪”,只有幸福,快乐和平等。这是“过客”苦苦追寻的人生理想,亦是鲁迅先生的社会。过客的行走,是鲁迅先生的化身,更是整个人类的化身,象征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无限追求。结尾,老翁让过客把布条挂在野百合花上,其实也是对过客的祝福,也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和对任何一个追逐理想的追梦人的祝福。

      总之,《过客》讲述了一个执着追逐理想,不愿停歇的“过客”的故事。文章结尾写道“过客向野地里踉跄闯进去,夜色跟在他的后面。”既然“夜色”在他身后,那么面朝的必定是光明。这样的结尾虽简洁,但言有尽意无穷,值得细细品味。

 


学生范文1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