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叠翠,梦回古蜀——走进《四川聚落》

四川古称巴蜀,巴和蜀既是部族名称,也是文化区域概念,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四川得名始于宋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川陕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川陕四路”或“四川路”。元代将川陕四路合并,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四川省的建置由此开始。
四川的历史文化久远,经考古发现证明,至少距今6000年以前,四川就已有聚落的存在,并有独特的聚落文明。考古发掘的古蜀国聚落,其规模大小、规划建设及选址布局等,都体现出相当成熟的城镇聚落建设水平。三星堆、金沙聚落遗址发掘呈现的聚落空间形态及营造技术,都反映出当时聚落已具备较高的文明技术水准。
四川的传统聚落,从城镇聚落到乡村聚落,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聚落,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聚落环境。传统聚落保护的价值之一,就是要保护聚落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历史环境氛围,尤其是保护形成历史环境氛围的基础设施,如历史上形成的道路、桥梁、码头、牌坊,城镇中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木古树及历史形成的聚落空间环境,如街巷及群体院落空间环境等。这些都是历史的建成环境,具有抹不掉的历史文化记忆,如传统聚落形成的五景、八景、十二景等,就是充分反映历史氛围的人文环境景观。保护地形特色的聚落空间形态及其形成的聚落风貌,尊重自然山水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创造适应人们生存、生活甚至生产活动的场所,这是四川传统聚落的自然生态环境观。沿江山地形成的爬山街、半边街、蛇形街、沿江吊脚楼一条街,都是尊重自然环境形成的聚落外部空间形态,蕴含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经济环境特征,构成独特的山地城乡聚落文化风貌。四川盆地的农耕田园,既是自然经济环境景观,也是历史文化环境景观,与聚落建筑及其生存环境构成不可分割的文化生态环境,也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景观环境。对农耕环境的保护,也是四川传统聚落保护的重要特色。
▼四川聚落航拍图

高原牧区聚落

太平古镇

尧坝古镇

云顶寨

萝卜寨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近日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分册之一的《四川聚落》,从聚落的历史文化环境、空间环境,以及聚落的群体空间形态,探索四川传统聚落的营造理念,描绘聚落空间与人文环境风貌,力图通过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聚落分析,将其形象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试图通过聚落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探索四川传统聚落的保护特色。

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
四川聚落
随书附载视频资源
▼
书名: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 四川聚落
作者:张兴国、袁晓菊、冯棣、罗强
征订号:36731
ISBN:978-7-112-26085-0
定价:298.00元
01
内容提要
本书从四川传统聚落发展演变、文化地理与聚落环境、传统城镇聚落、四川盆地传统乡村聚落、川西藏羌民族聚落、传统聚落保护与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梳理。期望通过对四川传统聚落的调查,从聚落的历史文化环境、空间环境以及聚落的群体空间形态,探索四川传统聚落的营造理念,描绘聚落空间与人文环境风貌,力图通过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聚落分析,将其形象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试图通过聚落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探索四川传统聚落的保护特色。
02
作者简介
张兴国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质奖、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以及多项重庆市优秀规划设计、优秀建筑设计奖项。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教学及研究工作;主要实践方向:传统建筑保护修复、传统场镇及村落保护规划、传统建筑街区设计、地域建筑设计等。

袁晓菊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统建筑营造技术、传统建筑保护修复等方向的研究,多次参与传统建筑、传统街区保护规划及修复设计实践项目。

冯棣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建筑历史与理论、遗产保护。长期承担乡土建筑设计、古建筑测绘等课程;参与多项古镇保护规划设计、文物建筑保护修复设计项目。

罗强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地域建筑创作设计等方向的研究。长期承担本科乡土建筑设计及古建筑测绘教学任务,多次参与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及修复设计、巴蜀历史建筑研究及地域建筑创作设计等实践项目。
03
精美内页展示



